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如何成為門徒——《好好聆聽》第五章和第六章

如何成為門徒——《好好聆聽》第五章和第六章

服從不是表面的。

能不能堅持不懈的聽老師講課,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練習學習,很重要。有時候,不是沒有好老師,而是好徒弟不好找。

好徒弟就是腳夠的徒弟。弟子們只有旗鼓相當,才能經得住打,經得起師父的各種調教。

《菩提道濟廣論》對弟子面相的解釋是:正、慧、求。誠實,簡單來說就是謙虛好學,不執著於自己的知識,類似於“聽話”。

但是服從也要看妳怎麽聽,是完全不思考的被動聽,還是能放下自己的主見。很多人小事聽老師的,大事聽自己的。他們表面聽話,內心卻堅定不移。

這是不容易實現的。

做弟子,就是要把自己心裏那個盛滿水的碗洗幹凈。通常,我們的心碗裏面是什麽?

洗碗前的三個問題。

01?妳是不是壹個倒放的碗,壹個漏放的碗,壹個臟兮兮的碗?

《菩提道紀論》中有壹個廣為人知的比喻,把聞法的錯誤狀態分為三類。

第壹種倒置的碗

也就是說,碗是倒放在桌子上的,絕對不可能往裏面放水。比喻的意思是我們不想聽,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能力聽。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妳仔細觀察,妳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有的人聽壹遍就能記住;有些人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聽不懂,或者走神。簡而言之,他們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這樣的人壹般都有業力——聽的能力受到阻礙。

第二種碗的底部有壹個洞

妳什麽意思?水倒進碗裏,倒多少就會漏多少。打個比喻,我們聽好的知識,教的時候,不去想,不去關註,聽完就忘了。

所以我們光聽到好知識的話語和教導是不夠的,還應該反復思考,就像在木頭上刻下記號壹樣,在心裏留下深深的刻痕。如果妳不思考,就像水面上的漣漪,很快就會消失。

第三種臟碗

?壹個碗很臟,很臟,甚至有毒。無論倒入什麽水,都會變臟或有毒。打個比喻,當我們聽到好知識的言行時,心裏已經有了壹個想法和主意。無論我們聽什麽,都會被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所解讀和沾染,得出的結論當然與好知識的言行初衷大相徑庭,甚至完全不同。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而我們的習慣往往會把這些聽到的信息當成自己的經驗,無法改變和固執地堅持,並基於這種經驗來判斷和解讀新的信息。

?從佛學的角度來說,壹個人要想進步,就必須把這些經驗放下,以謙虛好學的心態接受來自善知識的教導。就像洗壹個臟碗,放進去的水是幹凈的。

雖然是臟碗,但只要洗幹凈了就是好碗,放的碗也不是漏碗。所以,如果是壹個臟碗,只要勤於洗滌,勤於修心,勤於收拾,那麽妳最終會成為壹個好的健康的碗,壹個弟子充足的碗。

大多數正常人都是第三種,是個臟碗。

要回歸到“生命之初,性本善”,重新得到這個純凈幹凈的碗,需要努力修行。這種練習也是壹個辛苦的過程。

“洗碗”的過程就是凈化自己的過程,需要和自己的習慣、被汙染的心態做鬥爭。

壹個案例,六祖慧能教導弟子的故事。

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大師教弟子“洗心”“洗碗”。

神僧可以算是六祖中最年輕的弟子了。

十三歲時從玉泉去參加六祖大典。六祖對他說:“妳壹路走來,辛苦了。妳還知道妳的本性嗎?”如果妳本著這個去學習,妳應該知道英雄。"

這是六祖法師在試探神,但神回答說:“我的學習是建立在沒有庇護的基礎上的,我能看到的都是我的主角。”

六祖道:“這小沙彌怎麽會鸚鵡學舌,會說話?”

上帝接著問第六位祖先:“和尚,當妳現在打坐時,妳看到妳的本性了嗎?”

六祖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先用禪杖打了上帝三下,然後問他:“我打妳的時候妳疼嗎?”

上帝會說:“疼,也不疼。”

六祖曰:“若如此,則我見之,見之。”

上帝會問:“妳什麽意思,妳什麽也看不見?”

六祖答:“我說‘見’,其意是俗自惡;當我說‘我看不到’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看不到別人的好惡。這是我的‘我也看不見’。那麽妳所說的‘不痛不癢’呢?如果被打了卻不痛不癢,不覺得自己是木頭和石頭嗎?反過來說,如果被打了也覺得疼,那不也和普通人壹樣嗎?而普通人感受到痛苦,就會產生仇恨?妳剛才問我的“見與不見”是壹個兩面的觀點,妳說的“痛與不痛”屬於苦的生死法。既然連自己都看不到,怎麽敢捉弄別人?!"

當上帝聽到這種譴責時,他立即祈禱懺悔和道歉。劉祖大師接著說:“如果妳著迷了,看不到妳的本性,妳就要問好知識,怎麽看妳的本性。”。開悟了就要看清自己,依法修行。現在妳看不到自己的自性,反而問我打坐時有沒有看到。!如果我看到了,我自己自然會意識到。我會不會被妳的粉絲影響或者約束?同樣,如果妳能看清自己的本性,妳就不會受制於我的迷戀與否。我是否著迷,與妳的知名度無關。為什麽不要求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本性,卻擔心我的見與不見?"

神現在要拜100多拜,向六祖道歉。之後,上帝會在妳身邊。

六祖壹語中的,打掉了神的氣焰。

又有壹天,劉祖大師對大眾說:“我有壹個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頭無臉。妳知道這是什麽嗎?”

神會站出來說:“那是壹切佛的本源,是我神的佛性。”

六祖道:“我只說無名無字。既然是無名無字,怎麽給它起個名字叫‘原佛性’呢?這樣下去,總愛亂爬。雖然可以耍嘴皮子兩次,但最多也只會成為表面文字上的博學弟子(只能做演講,耍理論,不能真正開悟,看清自己的內心)。”

神會後來通過苦心修煉成為六祖最得意的弟子,有資料說神會是“第七祖”。但根據真實的史料記載,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六祖諄諄教導弟子,果然不愧為大德高僧,誨人不倦。

讀書筆記3

  • 上一篇:女主角現場解說歷史的小說。
  • 下一篇:1922年考古學家伍利在烏爾國王墓葬群發掘了哪些樂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