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耀藝:在中國古代,文物古玩的收藏主體就是文儒雅士、官宦人家,甚至是皇帝,也有附庸風雅的商賈富豪熱衷於此愛。通過“把玩”文物、對古玩物件的眼觀、手撫,達到身心和物品的溝通,它是壹種穿越時空的交流方式。
投資、保值、升值成了收藏壹件藏品的先決條件,並起著是否購藏的決定性作用。如此投資方式和藝術品收藏已經沒有關系了,更談不上有收藏的文化趣味和人文情懷了,只是壹個金融產品而已。
文人雅玩式的收藏本意現在已然成了投資回報的功利性收藏。今天收藏文物古玩字畫,許多人就是以東西能不能賺錢為前提的。當收藏在社會上普及時,當收藏成為了壹種增資的工具時,收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蘊也在衰退。現在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已經成為了主體,更應該宣導文人雅玩式收藏的回歸,也只有具有文化性的文人收藏回歸,投資收藏才能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黎展華:收藏家必須未雨綢繆,在有生之年就應有危機意識,居安思危。建立應急預案,處理好“生前身後”事,包括收藏品如何交班、易手、發配、處置。上下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遺物都是經歷過無數時代、無數人的傳承和悉心保護才得以流傳,這是人類***同的財富,無法占為己有。個人只是壹個有限時間段的保管者,不能永久地擁有它,遲早要交還歷史。
對於每壹個接過上壹手的收藏家,都應該為下壹手的收藏家做好交接班的壹切準備。包括器物、研究心得、檔案信劄等所謂“流傳有序”的文獻資料,這是歷史賦予收藏家的使命與責任。“收藏鏈”不能斷,祖先的不懈努力,方能薪火相傳至今。無論傳到誰的手上,都不能讓它熄滅,這應是作為收藏家頂天立地的宣言。
收藏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收藏家更是從壹個幼稚的生命起點到成熟的生命終結的過程。要經常清點自己的藏品,分門別類,做好整理和登記、註釋和考證、鑒證和鑒定,這是壹項很辛苦很復雜的工作。但收藏的興趣與魅力亦時刻激勵、推動著妳是收藏家最後的精神歸宿。歷史是靠物證的,歷史是收藏家寫成的。這也是收藏家為歷史的繼承和發展應作出的貢獻。
當收藏日漸成熟以後,藏家應關註自己的收藏品質而不是數量,調整好收藏種類和次序,逐漸縮減收藏項目。對藏品的處理要事前有壹個預案或安排。如及時培養和選定收藏品的指定繼承人或準備壹份預制遺囑等。
馬健:對於收藏者來說,收藏品市場是收藏者找尋、獲取和轉讓收藏品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需要正視和認識收藏品市場的規律。
收藏者要做的功課不止收藏品本身,更需要深入了解同等重要的市場規律。現實是,收藏者更重視前者,對後者的認識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尋找市場化的途徑解決收藏品市場本身的問題。因此,從收藏品市場規律而不是收藏品本身入手,重新認識收藏品市場的重要性,加強對收藏品市場規律的研究,恐怕才是全面解決藏品市場歷時已久的諸多問題之正道。
收藏的市場化思維有四個特點,需求的導向性、交易的競爭性、藏品的公***性和風險的分散性。收藏品的流轉應以需求為導向,不同的收藏者對同壹件收藏品的喜好和評價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對同壹件收藏品的“需求強度”也大不壹樣。收藏品在不同收藏者手中的配置應遵循需求的導向性原則,使每壹位收藏者都能夠盡量各得其所並充分享受收藏之樂。
馬健:“價高”只是相對的。出價高低壹定程度上反映出收藏者個人對某件收藏品的喜好程度。從產權經濟學角度來看,當某件藏品物歸某主之後,如果產權是“完整”的,那麽這件收藏品的主人就擁有使用權、收益權、決策權和轉讓權。
對於壹般的收藏品而言,收藏者擁有“完整”的產權,有權任意處置;對於文物級收藏品而言,收藏者只擁有“殘缺”的產權。應從道德義務和文化責任的角度強調和宣傳收藏品的公***性特征。
收藏品乃壹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無論公私收藏,都應擔當起展示與分享的公***文化責任:不以抽象的收藏安全為借口,而以公眾的具體文化需求為導向,為公眾創造更豐富和更方便的觀賞和研究機會。通過分散式而不是集中式的保管方式來規避因天災人禍之類的難以預料因素所造成的收藏品損毀風險。事實上,從收藏史的角度來看,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公家收藏所面臨的集中性風險非常大,私人收藏所發揮的風險分散作用則不容小覷。
尊重和保護收藏者的收藏權益,培養和提高收藏者的文化意識,鼓勵和支持收藏者的民間收藏,不僅是有效保護珍貴歷史文物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維護中國國家收藏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國收藏界應摒棄 “只收不賣”的陳舊觀點,接受“既收也賣”。“既收也賣”是藏品質量升級的客觀結果,是優化藏品配置的宏觀需要,是個人財富管理的自由選擇。“既收也賣”實際上是通過市場化的途徑來檢驗收藏品真偽乃至收藏家眼力的大好途徑,符合收藏的經濟規律,有利於優化整個收藏界的藏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