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錦江街巷》3:官鹽賣紅鹽市口

《錦江街巷》3:官鹽賣紅鹽市口

說起看電影、逛商場的好去處,老成都人都會想起鹽市口。這個地處鬧市中心的金口岸,從清朝官鹽店開始的。而它的得名,亦因此而起。鹽市口在成都曾是最“洋盤”(時尚)的地方,幾乎每個年代,都有它的洋盤故事。

鹽市口在清朝時並非片區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壹條街。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因在此設了官鹽店而有街名。街雖不長,從染房街邊金河上的錦江橋北側起,至東禦街東口止,橫跨原西東大街,不過百米左右。但鹽市口地處市中心,乃是連接下西順城街、東大街、九龍巷(現青年路)、東禦街、青石橋等鬧市的咽喉之地,又是東西南北交通的樞紐,商業價值極大,可稱為成都“第壹金口岸”。鹽市口後漸漸成為片區名,原街也歸入下西順城街,但名稱壹直保留至今。1966年8月鹽市口還改稱過“英雄口”,1981年才恢復原名。

或許是沾官鹽店的光,鹽市口壹帶賣米面油的字號很多。錦江橋(現已不存)邊的“昌號”、“發森茶號”、“蜀山釀造社”、“福林閣號”、“天興茶號”等十幾家店鋪都經營米油雜貨。

此外,鹽市口的飲食店也各有特色。“賴湯圓”和“夫妻肺片”在此設有分店,著名的“金玉軒”醪糟店也設有門面。“三友涼粉”正對東禦街口,每天食客雲集。黃白涼粉、紅油辣子紅得醉人,“譚豆花”終日熱氣騰騰、清香四溢。“竹林小餐”原在福興街,20世紀50年代遷至鹽市口,以其風味獨特的灌湯白肉、蒜泥白肉聞名遐邇。

最有名氣的當數公***廁所旁的“紅苕食堂”(後改為“清潔食堂”),可能是成都少有的以紅苕為主要原料制作菜肴的飯館了。在沒有解決溫飽的年代,常常搭配紅苕供應給居民,怎樣變換花樣使紅苕能吃得可口?“紅苕食堂”裏的師傅想盡了方法,做出了讓人大開眼界的各種紅苕食品。這裏的紅苕面粉粑軟糯香甜、冰糖紅苕甜得爽心、苕絲炒蒜苗清香宜人、苕塊燒豆腐麻辣鮮香回甜、苕丁炒蘿蔔軟脆搭配,這些菜肴使處於半饑餓狀態的市民獲得了口腹的滿足。我母親在“紅苕食堂”就餐後,大受啟發,回家就給我們做紅苕粑、苕絲炒蒜面,吃得我們直喊“好安逸”(舒適、滿足)。因和東大街、青年路夜市相連,鹽市口的夜市也熱鬧非凡。賣“梆梆糕”的販子清脆地敲著竹梆,吸引著路人的眼光。“豌豆糕”的賣者則很能唱念:“豌豆油的糕,油的油的糕。大人吃了有力氣,小孩吃了學問高。”他還能將成都的街名編排得趣味橫生:“童子走馬狀元街,提督殺牛梨花街,將軍聯升春熙路,染房臥龍學道街……”安樂寺北側,門首壹姓劉的道士,壹人居店,專做三合泥,整日悶不作聲,生意極好,回堂買主吃了壹回想二回。“李森記酒家”的兔肉和青果拐棗酒別具風味,其椒麻豆腐幹回味悠長,又耐嚼又爽口,主人也會唱賣:“椒麻豆腐幹,麻辣豆腐幹,又有花椒又有鹽,吃了好了然。”從街頭到街尾,走到哪裏都能聞到撲鼻的美食香。

慢慢的,鹽市口有的就不只是美食了。1965年12月31日,我在成都郊區社教工作團青龍公社工作隊做事,為了讓我們這些工作隊員歡度元旦,團裏給每人發了壹張人民電影院的電影票,影片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可讓我興奮不已,看電影,這在當時是很享受的壹件事,但我沒有想到,電影院居然放映的是彩色寬銀幕!宏大的場面、壯觀的布景、精彩的演出,讓每壹個觀看者都愜意無比。

在當時,全成都其他影院放映的《東方紅》都是普通銀幕,只有人民電影院率先放映寬銀幕。此後,人民電影院連續放映了壹個半月的《東方紅》,場場爆滿。壹直上映到次年2月12日方才結束。

鹽市口的“人民電影院”1950年以前叫“蓉光大戲院”,是在1939年6月11日日本飛機轟炸鹽市口時留下的壹片廢墟上修建的,1943年春節落成開業,不僅放映電影,還要上演京戲和雜技。1953年4月15日更名為“成都市第壹人民電影院”(今“西南影都”)。因地處第壹金口岸要沖之地,營業狀況壹直很好。

?1972年9月,人民電影院又率先放映了朝鮮彩色寬銀幕影片《賣花姑娘》,影片內容十分煽情,看的人都傷傷心心地痛哭不已。那時,成都僅此壹家標準寬銀幕電影院,為滿足成都上百萬觀眾觀看該影片的需求,影院24小時營業,但還是讓不少欲先睹為快的觀眾感到失望。

見到這種情形,其他電影院按捺不住了,紛紛改成寬銀幕。雖然並不是標準的寬銀幕,但總算稍稍滿足了觀眾的需求。《賣花姑娘》的放映,促使了成都電影業寬銀幕的普及,人民電影院算是立了大功。

因為電影院的緣故,每逢節假日,鹽市口壹帶就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再加上“中心菜市場”(現“紅旗商場”)和“人民商場”內購物的人流,整個鹽市口更是擁擠不堪,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群。

說起“中心菜市場”,此地還頗有些來頭。1950年前,這裏叫“安樂寺”,是明代蜀王為劉備的兒子阿鬥劉禪修建的廟宇,取其投降後所雲“此間樂,不思蜀”三字的意思,命名為“安樂寺”。後毀於火災,清康熙年間重建,占地20畝。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華陽縣在此創辦初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為“益壽慈善會會址”,後來成為“下西順城街小學”。

清末民初,“安樂寺”成為銀錢業市場,並壹直紅火了下去。我小時候,曾隨父親去逛過“安樂寺”。只見壹錠錠金元寶銀元寶,壹封封銀元銅元,壹堆堆銅錢或擺在案上,或置於地攤,很是扯眼(引人註目)。我在這裏,學到了不少“行話”。

大殿是主要的交易場所,大門口則擁圍著無數“提盤子”、“打盤子”的串串,所謂“提盤子”,是指擡價搶買,而“打盤子”,則是指壓價收進。

這些人口中不斷吆喝:“買進賣出、大頭小頭、睜眼閉眼、順風逆風……”初來乍到不懂“行話”又急需用錢的人,常被這群串串弄得暈頭轉向,免不了要吃虧。其實銀元上的袁世凱像有大小之分,則是“大頭小頭”;袁世凱像有睜眼不睜眼之分,即是“睜眼閉眼”;銀元“帆板”中的帆船風帆有右風左風之別,是“順風逆風”。“安樂寺”銀錢交易最火爆的時候,連“安樂寺”對面的“新商場”也擠滿了做銀錢生意的人。

人民商場的洋盤

我讀書的時候經常參加各種遊行。遊行隊伍必然經過鹽市口。這裏是各種集會遊行的必經之地。抗戰勝利後,鹽市口通宵達旦燈火通明;慶祝成都解放,歡樂的遊行隊伍在這裏絡繹不絕。鹽市口在早些年曾有壹座銅制雕像,那是1938年,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病死的川軍將領劉湘,為表彰其事跡而鑄造的。銅像造型為劉湘目視遠方,穩跨戰馬。

因地處中心,成都市的公***交通路線均最先在這裏設置。1951年7月1日,成都的“壹路”公交車率先開業。路線是鹽市口至火車站。許多人把坐公交車當成壹種享受。我那時坐公交車,是隨父母壹起去火車站看火車。1957年5月1日,成都市第壹個小轎車出租站在鹽市口成立。車型有奔馳、雪佛蘭等,票價是每公裏0.55元。出租車停在站上等人來租,而不是像現在開著車在街上讓乘客上車。

1953年6月6日,鹽市口的“新商場”改建為“人民商場”正式營業。據當時的《四川日報》講,全場面積約有1300平方尺,***有八幢場棚,壹幢鋪房,有220間鋪面……在人民商場經營的私商包括十幾個行業的172戶座商和250戶攤販……商場裏經營的商品有日用百貨、文教用品、五金電料、手工業品、土特產品、衣服、古玩等……還有公***食堂、咖啡廳、茶館、曲藝場以及郵亭、公用電話、人民銀行等。

這在當時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氣的商場了。因商場商品充足,其他商場都賣缺了的貨,在人民商場卻有供應。我結婚時的新蚊帳、沙發等都是在人民商場購買的。人民商場內還有新蓉評劇團和木偶劇團演出,南大門還有鮮花攤點銷售,北大門正處“賓隆巷”,小小巷子各種攤點擺滿,煞是熱鬧。我年輕時喜歡集郵,鹽市口郵局有集郵專櫃,我常去那兒買自己心愛的郵票。郵局門口常常圍聚不少交換或買賣郵票的人,是成都第二大集郵市場。

在改革開放前,鹽市口壹帶“找吃”(找活兒幹)的特別多。刻鋼筆字、剪人頭影、買賣票證、交換糾集章,應有盡有,尤以人民電影院到地方產品商店、東禦街最多。這些人或手拿壹包“牡丹”“群英”香煙,或壹瓶無標識的“跟鬥酒”沿街走動,或擺個小小的報紙大的地攤賣過氣明星照片以及壹些翻拍的風光歌曲片。

1980年青年路百貨攤區初起時,攤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場大門口。商場壹營業,攤販立馬沖進去搶購緊缺商品,然後在青年路加價銷售。人民商場賣9元壹雙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們加價到20元。這讓不少人發了財。我的壹個小學同學在青年路擺攤,生意十分紅火。每次去都見他忙得手忙腳亂。其實,“青年路”從前叫“九龍巷”。1939年6月11日,日本飛機27架轟炸鹽市口,投彈111枚,炸死226人,炸傷432人,毀屋4709間,“九龍巷”也成為廢墟。1942年修復此街,恰逢“抗日青年遠征軍”誓師出發,為紀念此壯舉,遂將此街命名為“青年路”。

(下篇:《吃喝玩樂提督街》)

  • 上一篇:名木香府沈香是真的嗎
  • 下一篇:真假金鐘柏手串的鑒別方法真假金鐘柏手串的鑒別方法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