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青銅佛像的年代和鑒定很難,但如果能進行科學研究和分析,就能鑒定出真假。以下是壹些方法:
通過觀察雕像的特征來確定年代
不同時代的佛像各有特色。這是我們約會的主要依據。
漢代和十六國時期的佛像,方臉,和平臉,直發,坐著。這壹時期的佛大多是單壹的,規模不大。比如1989,65438+10月,四川綿陽何家山東崖墓出土了壹只銅搖錢樹。樹幹上鑄有五尊佛像,每尊高6.5厘米,腦後有壹盞水平的橢圓形燈,頭頂有壹個發髻。他的眼睛微微睜著,耳朵很大,上唇留著小胡子,直刺肩膀。1972年,甘肅省涇川縣玉都有鄉出土壹尊帶檐銅佛像。它的高度為19厘米(包括樹冠和底座),重0.5公斤。它由四個可拆卸的部分組成:天蓬、背光和頭燈、放置在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和四條腿的底座。小巧玲瓏,做工精致。據筆者考證,它是在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鑄造並流傳到涇川的,它繼承了綿陽搖錢樹上佛像的特點。
北朝(北魏以後)佛像頭部蓋碗,長臉瘦臉,高鼻大耳,專心閉目,瘦臉,高髻,螺旋形,袈裟,裸露右肩。有的坐著發呆,有的盤腿坐著,手心向上。佛要麽是低腰須彌,要麽是四足方座。有的頭上有燈,有的背後有背光,都是尖尖的,周圍都是火焰紋。北魏造像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主佛兩側常有1至2菩薩,多為站立。
隋唐時期的銅像,頭戴蓮花冠,圓臉,胖腮,高髻。他們穿著僧侶的長袍,脫下外衣穿著垂在腳上的百褶裙。座位下有雙層4尺高的床或單層4尺高的床,頂部或背光厚而尖。
宋代的青銅佛像多為菩薩,有的發髻較高,臉胖,身材棱角分明。有的雙腿弓起下垂,左臂放在弓起的腿上,右手垂下平放在座椅上。這件連衣裙稍微打了褶,垂在腿後面。左手放在腿上,右手在腹部向前伸展。頭戴流蘇,坐在細腰圓座上,兩層蓮花。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的銅像,坐在長方形的四足座上或大象、獅子、侄子的背上。河北正定龍興寺有壹尊大悲菩薩銅像。身高22米多,* * *有42只手臂,苗條高挑,身材勻稱,服裝線條流暢,富有宋代的藝術風格。
蛤蜊青銅佛像多有刺,有的頭頂有肉瘤,耳朵大,下巴有壹個肉褶,脖子有壹至四個肉褶。肉褶越多,越密。壹些人在胸前鑄有“?”字樣,他們穿著袈裟,赤裸上身,坐在盤子上,手掌通常朝上。蓮花形或山形座比上壹代高,底座無檔痕。題字還是在椅腿前面。坐姿多樣,腿從壹個板或壹個拱上掉下來。在宋朝,卡巴戴著“”形的帽子。顏色是紅色的,金黃色的水是黃色的,很濃。
藏佛和漢佛也不壹樣。藏佛胸高胸大,漢佛胸平胸小。嵌綠松石的多是藏佛,刺頭的多是漢佛。這件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11觀音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鍍金銅像。
用化學方法鑒別真假
在古代青銅佛像中,大部分都是局部生銹。在實驗室用硫酸或鹽酸溶解鐵銹後,根據是否能分解銅離子或雜質離子來判斷是鐵銹還是天然鐵銹。這項工作可以在實驗室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