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婁莊的烈士馬賽的革命事跡

婁莊的烈士馬賽的革命事跡

婁莊鎮位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東北角,2000年由原婁莊和原洪林兩鎮合並成立,地處三市交界,東南與南通市海安縣毗鄰,東北與鹽城市東臺市接壤,南臨通揚運河、328國道,西與寧鹽壹級公路相接,寧啟鐵路穿鎮而過。

婁莊地區屬裏下河南緣。古時候這裏是壹片海灘,長著茂密的柴草。在江水、淮河、海水的反復沖擊下,經歷過幾度滄桑。從戈家池以南到新通揚運河邊的狹長地帶,地面二米以下就埋藏著數層泥炭,這便是當年海邊柴草埋入地下炭化的結果。三十年前,當地不少人挖這種泥炭作為燃料。

大約在東漢時期,婁莊鎮東北角的東陽村開始有人定居。因為這裏地勢較高,在與之壹河之隔的海安縣青墩村,考古專家曾挖掘到漢代遺址。東南角的白龍橋村(現已並入新龍村)據傳在梁武帝時就已建起了梁王廟。婁莊本鎮的歷史其實並不遙遠。清朝初年,瓜洲婁姓商人舉家來此創業,開辦陸陳行,做糧油交易。從此,始有婁莊之稱。後來婁姓商人發了財,衣錦還鄉,因此,今天婁莊鎮並沒有壹戶姓婁的人家。 婁莊在抗日戰爭時期屬紫石縣,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民主政權,屬白米區。1958年建立了婁莊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婁莊鄉,1990年被批準為建制鎮——婁莊鎮,2000年3月與洪林鄉合並,組建成新的婁莊鎮,鎮政府駐婁莊鎮區。

婁莊境內雖然河道很多,密如蜘網,但很少有寬闊的水面,絕大多數都是彎彎曲曲的小河,這給交通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因而人們就在河道上架起很多橋梁。婁莊地區地勢低窪,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三米,易受水淹。舊社會曾有“三年就有兩年淹”之說。人們為了祈求神明保佑,建起了很多寺廟。橋多、廟多是婁莊地區的壹大特色。這裏的每壹座橋、每壹座廟的背後都有壹段動人的傳說。

傳說在唐朝武德年間,有壹白面書生來到婁莊,結蘆為舍。每天晨鐘壹響,書生就趕到拜佛誦經,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幾十年過去了,當初寺內的小和尚已經須眉皆白,老態龍鐘,唯獨書生依然青春長在,光彩照人,眾僧皆驚訝不已。壹日書生對僧人說:“我本西海涇河龍王之子,因犯天條,逃亡在外,受觀音菩薩點化,來此懺悔,現已功德圓滿,我將去西天護送取經人。”言畢,化作壹條白龍騰空而起,消失在西邊的天空。後來人們就把書生茅屋旁的小橋稱為白龍橋,書生常去凈土寺的那條路稱為白龍路。

清朝初年,凈土寺已經殘破不堪。蘇州富商王開傑在婁莊創業,見此情景,傾其家產於乾隆九年重修凈土寺。1998年,凈土寺從東陽村遷至婁莊鎮樹人路。 紅廟。始建於1825年,內供關聖帝菩薩。廟四周環水。過去每年二月十三日,四鄰八鄉的村民劃船前來上香敬佛,後來逐漸演變成二月十三會船節。這壹天,紅廟外的廣場搭臺演戲,廟四周的大河百舸爭流,龍舟競發,這壹古老傳統如今已經恢復。 煙墨溪與子由橋。清代中葉以後,為了躲避戰火,不少江南名士紛紛舉家來蘇中、蘇北安身。清代著名大學士紀曉嵐的玄孫紀少卿也看中了婁莊這塊風水寶地,率領龐大的紀氏家庭來此定居。由於紀氏家庭皆是文人,他們很快便與婁莊本土的邰、祝、黃、王四姓子弟中的文人互相結識,在溪頭清洗筆墨,天長日久,溪水變黑,於是他們便把這塊地方稱為煙墨溪頭,即今婁莊煙墨公園內。公園內九十高齡的老學究劉愚的壹副楹聯:“煙墨名園繁花似錦,洪都舊序勝友如雲”,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的盛況。

由於紀氏家庭家大業大,他們在這條溪水上建起紀衛橋,即保衛紀家莊的大橋,後來又改名為子由橋,看來是紀家有逐步放棄了封建思想,讓子孫們獲得更多的自由吧。 十八角橋。橋名是由清朝卞莊屋(原婁莊境內的壹個大地主莊園)的壹位秀才取的。從婁莊到卞莊屋僅三華裏,這條小河竟有十八處拐。

在婁莊老街南邊的河上,依次橫跨著四座橋:牛橋、雞橋、瘋橋、鳳凰橋。相傳在很久以前,莊西頭有壹個放牛娃,莊中間有壹個養雞的姑娘。這牛郎與雞姑經常見面,青梅竹馬。後來兩人長大了,私訂了終身。莊上的大地主黃三爺的惡少見雞姑長得十分美貌,多次登門求親未成,就生了歹毒之心,在壹個狂風暴雨的夜裏,將牛郎殺害,拋屍河中。聽到牛郎死去的噩耗後,雞姑瘋了,整天在橋上嚎哭,最後,跳進河中自盡了。後來,人們在雞姑殉情的地方看到壹對美麗的鳳凰冉冉升空,不住地哀鳴著向東南方飛去。從此,這牛橋、雞橋、瘋橋、鳳凰橋的名字便壹直流傳下來。 婁莊的廟多是出了名的。除上面提到的凈土寺、梁王寺外,還有南廟、北廟、前廟、後廟、野廟、財神廟、曹官廟、三裏庵、前至庵、極樂庵等大小近三十座廟宇。廟多,僧人也就多。僧人雪煩少年時就是在婁莊的極樂庵剃度出家的。後來曾在鎮江、南京等地名剎任方丈,並擔任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民間流傳“婁莊、婁莊,姜堰的糧倉”,這裏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人民勤勞。歷來盛產小麥、水稻,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這裏的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推翻封建統治,這裏走出了民主主義的革命戰士黃重憲先生。他積極投身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成為早期的同盟會成員。

1911年,黃重憲赴武漢參加辛亥革命,黎元洪總統曾手書“至性過人”四字刻匾相贈。1915年,黃重憲所著《人系》壹書由上海商務印刷社出版,孫中山先生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此書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壹部革命著作,開***產主義革命的先河。”並發給功勛證明書以示獎勵。

1956年黃重憲擔任江蘇省文史館員,第二年,創辦了婁莊中學,文革初期,病逝於家鄉。 抗日戰爭期間,我中華健兒在張尤莊與日寇進行了浴血奮戰,百余名勇士捐軀。解放戰爭期間,無數優秀***產黨員前仆後繼,為解放婁莊英勇犧牲。其中有洪流、林廣源、馬賽等烈士,洪林鄉、馬賽村都是以烈士的姓或名來命名的。

在婁莊這塊沃土上,歷史上不僅有許多英傑,還有很多社會名流,曾經名振壹時。除民主革命家黃重憲外,其父親黃佑青不僅是壹位開明紳士,而且是壹位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他傾其家產,先後在婁莊地區辦起了婁莊小學、六橋小學、張尤莊小學,這在姜堰的歷史上也是最早的壹批學校之壹。這些學校不僅培養了大批的革命誌士,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很多有用之才。教育家戴樹人說是從婁莊小學畢業的,曾任河北省邢臺中學校長,天津師範學院領導、河北大學革委會副主任等職;教育家米度之壹生著作頗豐,對中學理科教學有獨特見解。婁莊的老中醫孫席珍先生,更是遠近聞名,壹生治病救人,醫德高尚。他去世後,人們將他的舊居命名為席珍巷,以示懷念。

  • 上一篇:黃楊木雕如何清潔保養?
  • 下一篇:安丘各鄉鎮農歷集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