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還需要嫁妝,而且是必須配備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可能面臨嫁不出去的風險。即便是嫁出去了,也會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時候必須置辦豐厚的嫁妝,有時出嫁的嫁妝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禮還要多。為什麽古人在嫁女兒時,如此看重嫁妝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壹:古人結婚也喜歡攀比,怕出的嫁妝少了被親朋好友笑話。第二:為了提高女兒在婆家的經濟地位,嫁妝越多,在婆家越有發言權。如果嫁妝太少,在婆家會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妝屬於女人的私人財物,如果有什麽變故,女子還可以變賣嫁妝謀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賠本的!
《羋月傳》中的媵婚
先秦時期,女子出嫁備嫁妝,被歷朝歷代效仿!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中有壹句歌詞:“妳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壹定要嫁給我,帶著妳的嫁妝,領著妳的妹妹,趕著馬車來!”估計很多人很好奇,難道在新疆結婚還要帶著嫁妝和妹妹壹起出嫁?據說,歌詞中那句“領著妳的妹妹”,由於翻譯錯誤“妹妹”其實是“伴娘”的意思。其實,在先秦時期,諸侯嫁女的時候,還真是讓女兒帶著嫁妝,領著妹妹,趕著馬車壹起出嫁。
根據《左傳?成公八年 》記載:“凡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異姓則否。 ”這句話意思是說,凡是諸侯嫁女,同姓女兒壹起隨嫁,而不能使用異性女子作為陪嫁。
什麽是“媵”呢?東漢經學家鄭玄在《儀禮?士昏禮》中解釋說:“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意思是說,古代諸侯嫁女,必須以侄女或者女兒的妹妹壹起跟從隨嫁壹夫,稱之為“媵”。
而這個“媵”原本的含義指的是隨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現在女子出嫁時的嫁妝道理是差不多的。當然,又有本質上的區別。
五張羊皮換宰相
比如在司馬遷《史記?秦始本紀》中記載:“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裏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裏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晉獻公用璧玉、良馬賄賂虞國借道伐虢。在滅了虢國以後,又滅了虞國,並俘虜了虞國君主和大夫百裏奚。被俘虜的百裏奚,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國。《史記》當中的“媵於秦”,其實就是將百裏奚作為晉獻公女兒的嫁妝,壹起送到秦國。
據說,春秋時期諸侯嫁女,會鑄造青銅器作為嫁妝。青銅器上的銘文會記載出嫁女子的身份、稱謂、祝福語等相關信息。當然,青銅器只是諸侯嫁女時嫁妝的壹部分,除了媵從、青銅器還有馬車等物品。
晉文公
例如,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齊國的時候,齊桓公把女兒姜氏嫁給他為妻,並且還送給他二十乘車馬作為嫁妝。
從春秋時期諸侯嫁女來看,諸侯在嫁女兒的時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車馬,總之陪嫁的嫁妝相當的豐厚。當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出現內亂。晉文公因為陪嫁豐厚,安享富貴,都不打算復國了。姜氏為了逼迫晉文公離開,直接將晉文公的侍妾殺了,並將其灌醉才讓隨從偷偷用馬將他運載出齊國。所以,先秦時期貴族嫁女,嫁妝豐厚真的沒的說。
兩漢時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先秦時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沒有什麽錢財,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據說,很多在宮中或者士大夫家裏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獎勵給下人。心好壹點的地主就附送嫁妝,將其嫁出去。秦朝統壹六國以後,以前的六國貴族也淪為庶人。秦朝滅亡以後,先秦嫁女送“嫁妝”的風氣,在民間也流行起來了。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先秦時期貴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車馬。其實,到了漢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漢時期的卓文君,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馬相如私奔。由於司馬相如家裏很窮,兩人過著貧困的生活,卓王孫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當中有“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本身是富豪,見女兒這麽窮,實在有損自己的顏面,不得已就贈予女兒卓文君壹百個年輕的仆人,和上百萬的錢財。其實,卓王孫贈予卓文君的仆人和錢財,就是嫁妝。卓王孫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女兒過貧困的生活,所以給了他們壹大筆錢財。
卓文君有了錢以後,與司馬相如回到成都,買了田產和豪宅,成為了富人,從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真的有點像童話故事。估計,很多人會說,司馬相如在“吃軟飯”。其實司馬相如並不是在吃軟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並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錢財,而是出於愛情。
而卓文君的父親給壹大筆錢財給他們,並不是同情司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兒。其實,在我國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不多見。很多時候,都是出於攀比才置辦很多嫁妝。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於面子和婚禮儀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麽辦呢?
據說,現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從先秦時期的“媵婚”送奴婢作為陪嫁演變而來的。在漢代富裕家庭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送奴婢,而普通窮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們就想了壹個辦法,請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來充當奴婢。如果家裏沒有多余的錢財,就送家具,或者送其他值錢的東西。所以窮人家庭送家具是最好的辦法,這種結婚儀式,從漢代也逐漸流傳下來。
唐朝嫁女如同王愷與石崇鬥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很多人應該看過南朝劉宋王朝臨川王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裏面有王愷(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與富豪石崇鬥富的故事。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而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裏的紫絲編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裏的彩綢為屏障。晉武帝覺得鬥富很有趣,就賞賜了壹個珊瑚樹給王愷。有壹次,王愷請客吃飯,飯後用珊瑚樹顯擺,被石崇用鐵如意敲得粉碎。在場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愷讓石崇賠償。石崇就叫家奴從家裏搬來六七個光彩奪目的珊瑚樹,讓王愷隨便挑選,最後王愷不得不認慫。
王愷與石崇鬥富
雖然說,王愷與石崇鬥富沒有涉及到婚姻,其實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兩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種場面是多麽壯觀,真的不敢想象。其實,從魏晉南北朝以後,王愷與石崇鬥富的情況就壹直沒有間斷,直到唐朝還沿襲了這種奢靡之風。
在《資治通鑒》當中記載:唐懿宗李漼與郭淑妃生的女兒同昌公主出嫁,由於唐懿宗特別喜愛這個女兒,他將宮廷中的珍寶古玩幾乎全部作為嫁妝。並在長安廣化裏還賜予了豪宅,據說豪宅的窗戶都用珠寶修飾,院內的井欄,平時用的藥臼和馬槽櫃子也用金銀制造,還有用金絲編成筐箕,賜給錢幣五百萬緡(串),其他財物不勝枚舉。可見,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麽的奢侈。估計,連王愷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風。
唐代裝飾(景甜)
唐朝貴族結婚的陪嫁奢侈之風,其實從唐太宗時期就有了。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生了壹個天生麗質的女兒,並取名李麗質。唐太宗十分疼愛,貞觀二年(628年),李麗質詔封長樂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齡,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負,最終選擇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沖為駙馬。後來公主出嫁,唐太宗給長樂公主準備的嫁妝,都超過了長公主出嫁時的嫁妝。由於不符合禮節,遭到魏征和長孫皇後的反對,但是唐太宗還是給了公主壹個盛大的婚禮。
由於社會風氣不好,當時的宰相高儉曾上書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習慣。所以,在《新唐書?高儉傳》中就記載:“三品以上官員家納幣不得超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壹百匹,全為嫁妝,夫家禁止收受陪門資財。”其中的“納幣”就是現在的彩禮,而在陪嫁的時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時的資財。雖然說,唐太宗也有禁止這種行為,但是無法落到實處。就像唐懿宗當政時期,皇帝嫁女都這麽奢侈,貴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輪財力說媒,女性出嫁必備嫁妝,不然嫁不出去!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壹個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錢贈年少”,故事發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壹個開線鋪的員外叫張士廉,年過六旬,他家裏有十萬資財,但是無兒無女。為了續香火找來兩個媒婆去說媒,並對她們開出了三個說親條件。第壹件,對方要人才出眾,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門戶相當。第三件,對方必須有十萬貫房奩(嫁妝)。
大家看完這壹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覺得有錢就是大爺。壹個60歲的員外,家裏有十萬資財,還必須要對方有十萬的嫁妝。有嫁妝還不行,長相還要漂亮的,沒有姿色還不要。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個例,其實在宋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檜投降金國以後,他的妻子王氏擔心被甩,就在秦檜面前吵鬧說:“我嫁到妳們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妝就有20萬貫,難道妳現在想要丟下我嗎?”古代1貫大約1000文,1000文大約現在的200元錢,20萬貫合計4000萬元。即便是現在4000萬也是壹個天文數字,誰嫁女動不動就送4000萬嫁妝,估計在現代社會也是罕見的。秦檜的老婆說這番話,意思是說,我把全部家當都送給妳了,妳必須把我也帶走,否則都對不起自己的嫁妝。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須有嫁妝,如果沒有嫁妝,那只有壹種情況,那就是“賣女為妾”。也就是把女兒賣出去,不用嫁妝,且還會收到壹筆彩禮。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麽必須準備隆重的嫁妝,不然就是將女兒賣給別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會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廣記?閻庚》裏面有壹個鬼故事,壹個叫張仁亶的人,幼時家裏貧困。當地有壹個叫閻庚的人,家裏在經商,由於仰慕張仁亶品德,壹直去父親那裏偷錢救濟張仁亶。後來被父親發現,將閻庚臭罵了壹頓。張仁亶為了不連累閻庚,決定離開住地去白鹿山。由於兩人關系很好,閻庚不忍心,於是跟張仁亶壹起到白鹿山。兩人在晚上住店的時候遇到壹個客人,張仁亶好心請客人喝酒。結果發現這個人是鬼,張仁亶問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說,可以做官,而閻庚不能。張仁亶想幫助閻庚,於是鬼就告訴他壹個方法,可以娶壹個女子,以後就可以富貴。
古代新娘
由於這個鬼是負責當地姻緣的,於是將那戶人家的姓名告訴二人。讓他們去找,並說,半路會下雨,躲雨的時候就會遇到。他們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時候,張仁亶去敲門。過了很久,這家人因為壹些事開門遲了。開門老婦解釋說:“我只有壹個女兒,先前許配西村張家。今天過嫁妝,無禮嫌少,這是輕視的意思,已經決定解除婚約了。”
從這個故事來看,嫁妝少了還會被退婚。可見,宋代真的是以財力說媒。如果家裏的嫁妝不豐厚,還面臨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據說,蘇軾的弟弟蘇轍為了嫁女而,出售了壹處田產,湊了9400貫的嫁妝。他在自己的日記裏說這是“破家嫁女”。連大文豪都難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風,更別說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沒有嫁妝,女兒還真的難以找到合適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豐厚,誰都無法逃避嫁妝這壹關!根據明朝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王文成全書》壹書中說:“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長大成人了,要及時結婚。在結婚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女方嫌棄男方聘禮少,男方嫌棄女方嫁妝少,而導致結婚日期被延誤!壹旦有這樣情況發生,要及時報告。而且約長(鄉長或族長)等人,要上下協調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確保男女都能夠在適齡的時候結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鳳冠霞帔
從王陽明的《王文成全書》來看,明朝也會因為彩禮和嫁妝出現分歧。不過,出現分歧,有族人介入調解。那麽,就可以避免因為彩禮或者嫁妝問題而談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買賣,很多大富人家依舊可以買賣奴婢作為女兒的嫁妝。不過普通家庭的嫁妝壹般是手鐲、項鏈、盆桶,床上用品等,據說在南京還有壹種風俗,女方的嫁妝當中還有壹把紅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妝大多與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說集《警寤鐘》有壹個故事:“當地的戚知府,有個兒子生病。戚知府知兒子將危,要娶媳婦過門沖喜。當地的桂公將女兒嫁給戚知府,且嫁妝非常的豐厚,買了二個丫鬟,壹個小廝作為陪嫁。”
《警寤鐘》雖然是小說,但是從側面也反應壹個事實,在清代還流行買丫鬟和小廝作為陪嫁的習俗。尤其是達官貴族,這種風氣直到清朝滅亡才逐漸消亡。
孝聖憲皇後
說實在的,古代娶妻時的彩禮和嫁女時的嫁妝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娶妻是娶對方的女兒,而對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錢財,可見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費錢。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貴的家庭,為了女兒能過上好日子,嫁過去不受婆家欺負。幾乎把壹半的家當都拿出來做了女兒的嫁妝了。而那些,窮人家庭就不說了,嫁妝是沒有,反而被迫賣女為生。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其實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壹個好男人。要是嫁壹個渣男,富裕又怎麽樣呢?結果還是過得不開心不幸福。
為了避免結婚陋習的發生,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道:“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嫁女兒選擇品質好的女婿,不索要貴重的聘禮。娶兒媳要求端莊的淑女,不要計較厚重的陪嫁。現代由於重男輕女,導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妝的問題。現在主動權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實為了擁有壹個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對經濟問題,女方的要求不要過於嚴苛,還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還是要不同的區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