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烏鎮,早就以其獨特的文藝腔調聞名於世,令世界文藝青年趨之若鶩。自古江南人才輩出,眾所周知的故事早已被詩詞書籍電影所證明。而且歷史悠久,鐘靈很美,文人薈萃。
在烏鎮的第壹頓飯,我們選擇了東柵外:香噴噴的幹馬蘭頭,清蒸的白水魚,古鎮的醬鴨。這味道很合我的口味。小店的生意很好,值得排隊。
時值盛夏,午飯後我們緩緩進入東柵景區。烏鎮歷史悠久,不是隨便說的。據考證,烏鎮的祖先見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烏鎮在春秋時期成為吳越的邊陲,肩負著戍邊的重任。7000多年的先民居住史和1000多年的建鎮史,那真是歷史悠久。
這個烏鎮真是名副其實。聽說有壹種黑漆可以保護墻壁,所以當年烏鎮的墻壁或者其他與木材有關的物品都是用這種漆來塗的。兩岸寬敞順暢的吳鵬船和整潔壯觀的武清瓦房倒映著墨綠色的水面。這個房子基本上是兩層,下面大部分是經營商鋪,上面大部分都是人住。喝茶,吃飯,坐船,散步。有壹種特別的感覺,越來越強烈...顯然內心有壹種情緒在激蕩。我仿佛聞到了古鎮的書香,聽到了古鎮文化的脈搏。
我喜歡這種簡單的,安靜的,有意義的,我喜歡這種小鎮被水纏繞的感覺。我羨慕江南人這種獨壹無二的。我只能用我的視野去體會異國的美好,用我的腳步去丈量世界的寬度,用我的旅行去溫暖我的時光,去敞開我的胸懷,去吸收天地的精神,去吮吸文化。好在老房子還在,歷史還在。
醒目而有些陳舊的標記,赫然引起了我們的註意。也許就在這個時候,明確了行走的方向,也更加明白了此行的意義:這是壹個藏在心裏很久的夙願。我的眼裏閃過很多溫暖的時光...那些年,我們壹起讀的文學名著...我們壹起看的文藝電影電視劇...我告訴學生的著名文學作品...我們來到了被滋養過的文學藝術的源頭。有壹些眼淚。
離開水道,走進狹窄的深巷。慶幸,我們並不孤單,但有很多文化追求者。他們中有些是學生,有些是家長,有些是老師...我有些欣慰。我們的校園和我們的社會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參加這樣的旅行。
陽光斜照在舊木屋上...想象壹下滿大街居民的盛況...
想象壹下孩子們的小腳在青石板上飛奔而過...
想象壹下這些老房子是如何培養出出國的優秀人才的...
很自然地,我們來到了鎮上著名的立誌書院,這樣壹位著名的文學大師的故居,也就是茅盾先生(沈雁冰)的出生地。這不僅是壹位有著豐富文學佳作和博大教育情懷的偉人,更是新中國第壹任文化部長。我的心瞬間悸動。
茅盾的作品,壹般人未必能完全理解。因為在選材上,毛敦興總是以那些具有重大意義和時代特征的事件為背景,以當代重要的政治經濟事件為創作題材。我年輕時反復閱讀的小說《子夜》有壹個30年代中國的宏大背景。它不僅讓我了解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的特點,也作為我了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文學啟蒙讀物。
靜靜的站在巨人面前,茅盾著名中學課文的經典段落在我耳邊響起:“白楊真不凡,我贊美白楊...是力爭上遊的樹,莖直枝直...它不僅象征著北方的農民,也象征著我們今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不可缺少的淳樸、堅強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作家對親情的精彩表達,對現實對空虛的敘事手法,不能不被壹種偉大的精神和精神深深感染。當時我對每壹個學生都進行了深情的講解,我為自己也在文學上啟蒙孩子們而自豪。
如果當時有條件來這裏,也許我的課程會更精彩。生活總是充滿遺憾。事實上,偉大的茅盾先生的壹生也充滿了許多矛盾和遺憾。矛盾,茅盾...無數筆名的由來,也是對他個人和時代最好的註解。
茅盾不僅出身於思想新穎的家庭,而且積極投身於波瀾壯闊的社會洪流中,因此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只有他的藝術作品具有史詩般的品格,深刻而廣泛地展示了時代。
老樓太老了,勉強支撐。我們在這裏感受到了壹點作家的生活氣息,所以偉人和凡人的距離拉近了很多。
追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化先驅壹直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夙願,也是為了修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觀念。時光流逝...林家堡裏林老板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壹個謹小慎微,精通業務的小商人,面對強大的內外敵人,退不了,最後只能以破產收場。
商店還是商店?顯然,新舊時代小商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有“陽光人生,雨讀書伴寒窗”之說。不知道為什麽,我覺得烏鎮的住處和這個有關系。傳說有壹對窮夫妻,老婆幫老公讀書,天天冒雨幹活。這位高官歸來的丈夫,為了感謝妻子,竟然為他修建了耿青大橋和漁埂大橋。雖然不知道這兩座橋在烏鎮的具體位置,但是名字和東西並不相符。但我還是很佩服這壹對有情有義的夫妻模式。
來到烏鎮東柵,絕對繞不開極具文藝氣息的《似水年華》。電視劇裏那所有些陰暗神秘的學院,就在這裏。黃磊的家和劉若英的家現在都關門了。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劇中人物的氛圍。更不用說,古代書院本身就起源於壹個悲傷的傳說故事。光是說起劇中烏鎮與臺北隔海相望的壹對年近中年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就讓多少人迷茫落淚。
年輕的時候,妳可能遇到過壹見鐘情,但大多數人,都像劇中的人壹樣,在各種無奈中,讓這份愛在痛苦中逝去。整部劇有著濃濃的文人氣息,完美的襯托了那份純情。
我輕輕地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左走右走,回憶著劇中壹些難忘的臺詞。光是這些臺詞就已經讓年輕藝人無法拒絕這部劇的浸潤,更何況烏鎮,劉若英,黃磊,還有那些微妙卻致命的愛情。
離開書院後,我很快就來到了有“世界銀行”之稱的余留良錢幣博物館。余留良是烏鎮人,教師出身。聽說他收藏硬幣四十年,用於教學。在壹個小小的藍瓦房裏,硬幣就像壹本厚重的書。很多人收藏是為了舶來品,余留良卻是為國家整理文物和文化。其實這個“江南富翁”窮其壹生,只為利民利國,實在令人敬佩。
江南百床館也要晃了,第壹次見到江南人的雕梁畫棟。
我們繼續追隨潮流。人多,年輕父母見識廣,見解深刻。他們已經知道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對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不管孩子懂不懂,這些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最美的品牌之壹。
不經意間,走進了宏遠泰染坊。蠟染布也是烏鎮的特產,帶有鄉土氣息的藍花總給人壹種濃濃的懷舊感。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時代的變遷讓藍花花更多的被展出或上演。
蠟染工藝演示...
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女人如此癡迷於網絡名人。人太多了,最後抓到壹塊沒人也不理想。
太陽開始向西移動。我們回到垂柳的河邊。此時的東柵,雖遊人如織,但骨子裏仍有壹種恬靜的氣質。每個成年人或多或少都能在這裏找到壹些精神慰藉。
茅盾先生在《鄉村雜記》中寫道:“人到了鄉村,突然像被壓縮的彈簧壹樣放松下來。”烏鎮雖然不是壹個真正的國家,但和上海相比,確實是壹個鄉鎮的範疇。出國旅行讓我感覺很放松。
茅盾先生在《鄉村雜記》中繼續寫道:
茅盾先生寫出了千千壹千萬都市人的內心獨白。
夕陽西下,水鄉生活更加濃郁。那壹桿衣服,不過是東紮人平淡真實的幸福生活的壹個標誌。
隨著遊船的不斷,古鎮裏的人們都會亮起燈光,顯然水面和兩岸已經安靜了許多。
茅盾在《故鄉雜記》中也寫道:“漫長的歲月,相隔千裏,從未中斷我的鄉愁。”是啊,這樣的故鄉,這樣安靜溫暖的感覺,誰能忘記呢?
最後壹批客人搖搖擺擺地走過,船槳劃著圓圈...
我們走到東柵景區門口,這裏的雲變得更重了,陽光也變得溫柔了。橫架木橋恢復了平靜。
烏鎮男人,這個時候,在水面前開始是無比輕松自在的。
茅盾曾在《山河大地》中這樣描述他的故鄉烏鎮的水格:...河在後門外。站在後門(那是水格的門),可以用水桶打水,半夜醒來,就能聽到尖叫飄過去的聲音……”此時此刻,如果妳站在上圖左邊的石橋上,妳壹定能更好地理解它。
我們來到了秀珍關廣場,這裏應該是昔日烏鎮的文化娛樂中心,也可能是人們迎廟會、看社戲的場合。當年還是孩子的茅盾,晚飯後可能也會和朋友在這裏玩。
我站在街道的路口,主要景點在壹邊...夜色漸濃...
這邊應該主要是生活區,晚霞在蔓延...我們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無限喜悅。
記得郁達夫說過壹段話,大意是茅盾是壹個長期從事寫作的人。只有他對世界的閱讀是深刻的,所以他每時每刻都不忘社會,他深思熟慮的觀察和清晰的分析是現代散文中最實用的寫作方法...中國要想社會進步,讓文章和現實生活有關系,就會多壹個茅盾這樣的散文作家...
所以有人說茅盾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壹個背影。我深信不疑。
千百年來,東紮壹直像個沈穩的老人。東紮以其獨特的內涵、冷靜、質樸,壹直默默存在於江南水鄉的壹個角落,包容著它的後人。原住民習慣了老人慷慨熱情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