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以西,秦楚交界地帶險峻秀麗,像壹幅緩緩展開的山川長卷。與此同時,中峰鎮的同慶溝村是壹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山村,有風景如畫的平疇村舍和蜿蜒的屯溪河。溝南青山參天,瀑布如練。那座山挺拔、堅韌、險峻、美麗,端莊凝重卻又和藹可親,英氣依舊可愛。並被三座山峰環繞,高低錯落,俯仰四顧。
在同慶溝山上,有方石寨、鶴慶寨、同慶寨三座堡壘。石垣建在絕壁上,寨門藏在榛棘之中。村裏有溝壑,山泉是村後補給的。三村各占壹峰,前後呼應,左右協調。尤其是方時村遠近聞名。四周險象環生,四面石墻,巖石側臥。村子的大門開在懸崖邊上,只能壹個人側身通過...
據《竹溪縣誌》同治版記載,同治三年(1863)在竹溪縣北部,“起義軍”(太平天國西征軍)已在竹溪縣駐紮70多天,每天都有攻寨任務。山寨已被攻破,“殉難男女多仆(無),眼含愁容……”。然而,“(叛亂)重新攻擊了和鶴慶村,同慶村的領導人和劉率領勇敢的人突破了包圍。兩個村的人都加入救援,打了就走,壹個都不留。”有角的三寨在過去的戰爭中互相幫助,拯救了人民的災難。
因此,鐘靈郁秀的同興溝是英傑成長和英雄走出的地方。村口至今有壹根石柱,當地人叫“將軍卸石”。根據村民的口頭傳說,壹位將軍曾經帶領壹支軍隊駐紮在同慶溝,壹到村口就下馬,然後走進村子...
將軍走後,英雄無處可尋。然而,不知道什麽時候,村民們在同慶寨山的山脊上發現了三塊造型獨特、棱角分明的石頭。他們並肩而立,像三兄弟,令人想起《三國演義》中在桃園結義的劉、關、張,所以被村民命名為“三結義”石。憑著想象和傳說,村民們把這位英雄拋在腦後很久了...
流過方石寨的屯溪河,穿過疏林溝壑,穿過亂石嶙峋,終於出現在山外,已經在高高的懸崖之上。遠遠望去,只見青崖高聳,流泄如玉,似壹條細長的白練,在兩巖之間飛出,飄逸動人,壹瀑三疊,著名的龍女瀑。
妖嬈的龍女瀑布,飛花濺玉,綠霧生煙,不斷地傾瀉在山腳的巖石上,再曲折蜿蜒,流出山外。瀑布幽深,積水成潭,形成高低錯落的五個清水深潭,村民稱之為五龍潭。青山綠水纏綿激蕩,孕育出秀峰、梅瀑、碧潭。走近五龍潭,但見池水,鏡可戴;龍清則明,水晶則明。
現在,在龍女瀑布邊的懸崖上,臨潭瀑布附近,有棧道和木亭,壹路向上,方便遊客上下觀賞風景,登上勝利號。瀑布在前,碧潭在下,煙淡霧輕,遊人站在臺上,猶如置身仙境,籠罩在小龍女的香霧雲霧之中...
屯溪河上遊的方石寨村下,有壹個林莽深處的世外桃源,這裏溪水潺潺,四周怪石環繞,充滿了童話故事。有壹塊獨立於許多石頭的石頭,就像壹個人的側面,隱藏著頭、嘴、脖子和手,讓人想起壹個溫柔端莊、慈祥微笑的母親形象。更巧的是,“她”手裏拿著的壹塊小石頭,很像壹個背在媽媽懷裏笑得很天真的孩子。這就是同慶溝著名的“觀音堡子”石。長期以來,周邊村莊的新婚夫婦婚後常去同慶溝拜這塊石頭為子女祈福,據說頗有效果。
鄉村風景如畫
同慶溝,山清水秀,也有良田。春夏同慶溝,水車悠悠,河水為湯。在遍地青山的呵護下,壹縷縷蓮香漸漸在屯溪河兩岸的田野間蔓延;壹片片稻浪,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洶湧,從溝口湧向山前。秋天,田野壹片金黃,梯田裏滿是收獲和成熟;村後山上的植被被染成了紅、黃、藍、紫,五顏六色,令人陶醉。
冬天,同慶溝的山村雕零,壹堆堆的稻草堆,像是歲末美好的音符;龍女瀑布越來越平緩細長,而屯溪河上的水車已悄然停止了漫長的轉動,只有冬日的稻田閃著銀白色的光。此時的山村自給自足,靜靜地規劃著春節的歡樂時光,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黎明時分,同慶溝內的村舍、溪流、田野、村舍形成錯落有致的輪廓,在晨光和晨霧中若隱若現。站在龍女瀑布對面的觀景臺上俯瞰,整個山村就像壹幅古樸典雅的水墨畫...夕陽西下,唐代山水詩人孟浩然的“隔窗遠眺園田,舉杯暢談桑麻”的田園詩歌,在同慶溝的村舍院落中饒有趣味地呈現出來...
綠色的樹林環繞著村莊,綠色的山丘位於城外。山環水繞,山環水繞。在村後建草堂避亂,在山中耕種良田。良好的自然景觀和農耕生態,與沿襲了數百年的傳統生活相結合,成就了同慶溝的田園風光和名勝古跡,重生了農耕文明的奇葩——貢米文化。
相傳,公元684年,唐中宗李習安被武則天皇太後廢黜廬陵王,遷居芳齡,開始了14年的流放生活。在此期間,方嶺地方官員把尚勇竹溪縣中峰鎮壹帶出產的優質大米送給了廬陵郡王李習安。李習安嘗了之後,稱贊它品質上乘,口感極佳,並把這種大米贈送給了武則天。李習安因此深得武則天的寵愛,尚勇縣的大米也被勒令每年進貢。最終,武則天采納了帝等重臣的建議,把召回長安,重新立他為太子。唐中宗很快重登王位...
歷史上,中峰鎮的大米,包括彭於溝和同慶溝,都成了貢米,加重了村民的負擔,壹度成為災難。現在,這個曾經的宮廷珍寶已經造福大眾,成為竹溪人的福祉。有著“貢米之鄉”美譽的中峰鎮組織了貢米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中峰鎮的貢米,有了新的傳奇,讓越來越多的人分享了它的天然香味和美味。
?同慶溝的美在於自然。山是靈性的,石是靈異的,水是靈動的,村舍是美麗的。得益於該地區的建設,隨著景觀河道、產業基地、休閑景點、文化廣場、瀑布開發、貢米山莊等壹系列重點項目的建成,如今的同慶溝地區正在樹立秦末田園風光、農耕風情、貢米文化等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美麗鄉村風貌。
家風美。
同慶溝的人文之美,更突出於其淳樸的民風和醇厚的家風。在同慶溝,走進農家院,看看老鄉們曬出來的家規家訓,聽聽老人們講的家規故事。妳會發現,那些傳承多年、承載優秀傳統、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規家訓,通過收集和傳播,已經融入村民的生活,讓同慶溝的自然環境之美、道德之美、家風之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
在同慶溝,美好的親情故事,如屯溪河水,不斷流淌,潤物細無聲,滋潤著壹溝人。同慶溝村3組的陳守江,父母體弱多病,兩個弟弟常年外出打工,照顧父母的重擔就落在了他的肩上。2001年,陳守江準備蓋新房。他父親心臟病發作,母親同時患有膽結石,需要轉到市級醫院住院治療。村裏人勸他:“年紀大了,總要走的。”但陳守江說:“就算房子不建,貸款也要給父母治病!”他馬上拿著房款,把父母送到太和醫院治療。在陳守江夫婦的精心護理下,經過壹個多月的治療,父母康復出院。剛剛打好地基的新房,拖了三年。
同慶溝村二組的郭曉麗於1990與鄒東結婚。結婚20多年,她從來沒有和公公婆婆紅過臉。村民們稱贊郭曉麗:“壹流的媳婦!”在郭曉麗的影響下,他的兒子鄒誌鵬更加孝順。他清楚地記得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的生日。每年長輩生日,他都會打電話問候。
同慶溝村1組的林壹九可恨又熱心。遇到鄰裏矛盾、家庭糾紛時,他總喜歡說幾句求和的話,以求“和好”。村民甘桂芝癱瘓,大兒子死於礦難,兒媳婦不孝順老人。林義久看不下去了,經常去甘家找癱瘓的甘桂芝聊天,勸兒女孝順。他說:“人都會老,妳要孝順公婆。等妳老了,妳的孩子會孝順妳的。”在他的勸說下,媳婦改變了對公婆的態度,變得孝順了...
同慶溝的家庭故事美麗、豐富、深遠。人們從中挖掘出壹系列代表,提煉出以“誠”、“和”、“勤”、“友善”為主題的典型家風。
現在,同慶溝村制作了包含“信、儉、禮、善”等傳統美德和當地家族故事、80條家訓的牌匾,掛在村裏顯眼的位置,教育和警醒村民,成為同慶溝又壹道亮麗的文化景觀。
整齊的農家樂和漂亮的平房,城市化的優勢和鄉村的良好生態,田園文化和現代文明,精致的山水和醇厚的人文家風,在鄂西北美麗的山村同慶溝和諧而美好地結合在壹起,將鄉愁承載,將鄉愁撫慰,將鄉愁美好地傳遞下去。
註:本文原載十堰日報201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