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鵬鎮是省政府確定的新壹輪扶貧開發重點鎮之壹,是全省27個革命老區之壹。轄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4.3萬人,土地面積112.4平方公裏,耕地36922畝,山田45027畝。
2.陳店鎮位於安陸市東部,陳店鎮距離安陸市區12km。
位於東經113 77′至113 82′,北緯31 23′至31 35′,陸地面積82.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69萬畝,水域面積0.62。全鄉轄26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7860戶,總人口34718人,勞動力20652人。
3.李店鎮位於安陸市東郊,面積56平方公裏,轄24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1萬畝。是安陸郊區經濟圈城鎮之壹。
4.尋甸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18公裏,京山、安陸、應城三市交界處。因盛唐時在此設立巡檢司,故簡稱尋甸。全鎮轄33個行政村,2個村級林場,1個社區,245個村民小組,4.52萬人。土地面積101平方公裏,其中耕地38500畝,林地17500畝,水面8600畝。
5.新閘鄉位於安陸市南端,安陸、雲夢、應城三市交界處。全鄉面積45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和2個農村社區,人口39456人,耕地2.6萬畝。
6.棠棣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臨府河,與市區壹河之隔。它是安陸市的西門。西接子木、南坪尋甸和王貝煙店,南北長15km,東西寬13km,土地面積84km2,耕地面積55390畝,轄30個行政村和4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1662人。
7.子木鄉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鄰棠棣鎮,南與漳河、尋甸鎮隔水相望,西南接京山縣,西北接雷公鎮,距安陸市區15公裏;省道安靖線、周天線穿鏡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全鄉面積86平方公裏,耕地47883畝,其中水田42902畝,旱田4981畝。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有“安陸糧倉”之稱。轄23個行政村,1個茶場,216個村民小組,5366戶,總人口241,21,政府駐子木鎮。
8.雷公鎮位於安陸市西部,北有詩人李白“酒藏安陸十年”的百昭山,東有九省通衢的武漢,西有古城襄陽。省道安靖線貫穿東西,“漢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9.王藝臻鎮位於安陸、京山、隨州三市交界處,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下轄的壹個鎮。位於安陸市西北角,距安陸市區35公裏,東臨雷公鎮,南、西接京山縣平壩鎮,北接隨州市洛陽鎮。
以歷史傳奇人物王藝臻命名。由於古銀杏群落分布廣泛,享有“楚天銀杏第壹鎮”的美譽。全鎮有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2974人,占農業人口的92%。
10,煙店鎮位於安陸中部,東望瀨河,西望百兆山。地勢西高東低,造就了山地、丘陵、平地三大帶狀地貌,河砂、粘土、石灰巖等資源豐富,石材加工、粘土建材、板塊農業、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
面積110.8平方公裏,轄36個行政村,4個宜居社區,262個自然海灣,總人口4.5萬人。漢石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省道如燕雲、安靖、大田,城市道路安三、水清等。有三條橫向、四條縱向和七條主幹道貫穿全港。
11八番鎮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部,大紅山殘脈處,東經113 36 '至41 ',北緯31 15 '。
土地面積116平方公裏,耕地2.6萬畝,林地12萬畝。轄3個社區居委會,1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12,漣水鎮南距安陸市人民政府駐地8公裏,北鄰隨州市。它是鑲嵌在萊河東岸的壹顆璀璨明珠。全鎮面積117平方公裏,3.8萬人,轄28個行政村和1個萊鋼社區。新老國道316、平復線、趙安線、邯鐵穿境而過,交通便捷發達,是孝感市重要的交通大動脈。
13、關捷鄉位於孝感市最北部,與隨州廣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陸北大門之稱。全鄉面積102平方公裏,轄26個行政村,2.9萬人,耕地3萬畝,山9萬畝,水7000畝。
因漢代官員在此修建亭子供退休官員休息,地方官員為上級送行而得名,境內盛產無籽西瓜,被稱為“無籽西瓜之鄉”。關捷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安陸市革命老區之壹,扶貧插花重點鄉鎮。這裏曾是李先念戰鬥的地方。
擴展數據:
安陸的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根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編年史》的記載,證明“安陸”這壹名稱出現於戰國晚期。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眾說紛紜:壹是《1935湖北縣政調查》中說,安陸地勢較高,古代縣城南部為雲夢澤,大概是“定居於土地”的意思;
二、江漢考古1980載《安陸考源》壹文。認為安陸起源於公元前278年,秦與白起占領楚郢都城後,安陸為秦楚邊界。秦人為了鞏固南方,不得不加強前哨防禦,以確保安全,故將其命名為”。
第三,現代人何光嶽在《滅楚國與移民》壹文中說,公元前525年,晉國滅了魯國之地,魯國的移民逃到楚國,被安置在雲國舊地,所以這個地方叫“安陸”,意思是“安置陸人的地方”。
對比三種說法,似乎第三種說法更靠譜。《左·趙專公十七年》說:“庚午,虜魂滅,計為楚第二。魯渾子奔楚,隨從奔甘鹿。”這說明確實有呂渾遺民去楚的記載。
夏商時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乃赟人。
春秋戰國時期,安陸是楚國的壹個郡。秦統壹天下後,楚分為四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第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南郡命名為江夏郡,意思是漢水與夏河在郡內交匯。安陸屬江夏縣,漢代的安陸縣包括安陸縣、雲夢縣、應城縣以及漢川縣、孝感縣、黃陂縣、漢陽縣。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為魏,隸江夏郡。
兩晉爭議較大,安陸歸江夏郡管轄。惠帝永興三年(306年),安陸東部邊界為富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時,沙縣、安陸縣撤至敦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安陸先後劃歸龍州、泗州、南泗州,陳太建十二年(580)安陸郡改為南泗州,安陸為郡,後劃歸北周。
黃凱三年(583),隋廢郡,置都督府於雲州。594年,廢除雲州總督府,安陸郡、靖安、安陸仍屬郡。大業二年(606),改池靜縣為濟陽縣,不久行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安陸郡改安州,設總督府。624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安州調淮南路,629年為巡撫署。以後再找吧。
開元年間,安陸仍設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安州改安陸郡,設都督府。甘源元年(758),重建為安州刺史府。貞元三年(787),安州歷山南中路。
五代以後,宣威軍、節度使任上。後唐改名為安源軍。後來金停止了軍隊作為防禦狀態,然後恢復作為安源軍。後漢還是安源軍。後周鹹德元年(954),恢復軍事打擊為防禦狀態。
宋元年(960),改任安源軍節度使,調至荊湖湖北路。天盛六年(1028)遷京西路。李青元年(1041),劃歸鏡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周升為府,安陸設德安府。德安州領導安陸、應城、孝感、英山、雲夢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知事。紹興三年(1133),德安府仍劃歸鏡湖北路,公安用地。鹹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遷至漢陽城頭山,安陸郡海外定居。
元十三年(1276),安陸仍由德安府管轄,劃歸鏡湖路宣威部。到1278,分析出英山縣劃歸隨州,政府領導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四縣,國家領導隨縣、英山兩縣。1281年,宣威部罷兵,德安府在鄂州省,為散府。1293轉黃州路,後轉湖北路宣威部。
明朝洪武元年(1368),安陸縣屬德安府。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英山、隨州、蠡湖廣興省。洪武九年(1376),府隸黃州,11年屬武昌。
1380,復為政府,公安用地,武昌路。1391年,改為河南公共事務部、湖廣公共事務部。萬歷三十六年(1608)調到京西路。
清康熙三年(1664),安陸歸德安府統治,隸屬湖北政治部,漢代劃歸黃德路。
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大清制度。1913屬於湖北省江漢路。1928安陸市蔡道直屬湖北省管轄。1932屬於湖北省第五行政監察區。1936變更為第三行政監管區。1938年,縣城淪陷於日本侵略軍之手,國民黨縣政府遷至淩薇三裏店西北的靈寺,後遷至龍窩寺。
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歸中央* * *安北工委管轄,西部歸中央* * *安(陸)綏(縣)工委管轄;1942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營(山)縣,河西屬荊(山)安(陸)營(城)縣,均劃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安陸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孝感機構。65438年至0959年,孝感機構與武漢市合並,安陸縣隸屬武漢市。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公安地。
1961年6月,孝感署劃歸武漢市,安陸隸屬孝感署。1961年11月,安陸和雲夢被壹分為二,仍屬孝感行署。1987年9月,國務院批準安陸縣撤縣設市,從1988年6月開始行使市建制職能。
1996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公裏,人口約59.5萬。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鎮:府城街道、北城街道、程楠街道、王藝臻鎮、雙河鎮、尋甸鎮、範欽鎮、李店鎮、渭水鎮、煙店鎮、趙鵬鎮、棠棣鎮、雷公鎮、新閘鄉等。
2004年底,安陸市總人口618564,轄趙鵬、李店、尋甸、棠棣、王藝臻、雷公、八番、煙店、渭水、陳店、新閘、子木、街水兩個街道。截至2005年底,安陸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446個行政村。
安陸市人民政府-村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