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期的官供和官窯在質量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官方供品最早出現在唐代越窯,被稱為“秘彩瓷”,在法門寺塔提宮1987年4月出土的14件清單上有明確標註,是向皇室提供的。五代的龍泉窯也為朝廷燒制貢瓷。宋人稱之為“秘瓷”、“龍秘”。宋莊綽《雞肋》載:“滁州龍泉縣”曾出青瓷,謂之彩。錢的貢品,蓋在這裏。在宣和,朝廷禁止制樣,有利於處理。錢家是五代江南吳越國錢姓王朝統治,按照禁閣“制樣要求”為朝廷制作“貢品”(我在2007年7月的《藝術市場》上專門討論過)。
南宋時期,龍泉窯主窯口溪口燒制的黑胎厚釉制品,在質量、工藝、藝術上甚至超過了南宋官窯,且未見同類隨葬品,說明溪口制品非民用。《龍泉縣誌》也記載“州縣官嘗不出”,直奔皇宮,也是有力的說明。所以這幾年經過國內專家的統壹論證,浙江博物院龍泉溪口的薄胎厚釉標本全部換上了“龍泉禦窯”的標誌,保存下來的標本總數甚至比汝窯還少!
隨著考古的發展,五大名窯的稱謂可能會被顛覆。“素燒”是指為了釉厚而不流掛,多次進出窯的過程。這種工藝只有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哥窯才有。其他窯都是民窯壹釉壹燒(指元代中期以前單色釉的歷史),更別說龍泉還燒過哥窯(這個記載清楚,為壹樓更正,現在龍泉的大窯叫地窯)。
以上是我對妳這個問題的原答案(除了引用歷史記載外),大致說明了官窯的含義、模式和發展,也說明了五大名窯的現狀和未來前景。希望對妳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