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宋史郭勸傳文言文翻譯

宋史郭勸傳文言文翻譯

1. 宋史郭勸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司馬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禮儀。

在洛陽時,每次前往夏縣掃墓,壹定去看問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像事奉嚴父般事奉他,像保護嬰兒般保護他。司馬光從小到老,講話從不亂言,他自己說“:我沒有過人之處,只是平生所做的,從沒有不能對人說的事情。”

誠心出於自然,於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陜州、洛陽之間都為他的道德所感化,有什麽事做得不好,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對物質淡泊無所喜好,而對學問無所不精通,只是不喜好釋、老之學,他說:“釋、老的微言大義不能超出儒學,它們荒誕不經我不相信。”司馬光在洛陽有田三百畝,妻子死時,賣掉田產來辦喪事,他壹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2. 高中文言文翻譯 郭勸,字仲褒

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考中進士,授任寧化軍判官,屢經升遷為太常博士、密州通判。特旨升職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梓州路轉運判官。因為母親年老而堅決推辭,又改任博士、通判萊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誣陷應處死,差役們從中收受財物造成冤獄,郭勸替他昭雪免罪。提升為殿中侍禦史。

當時宋綬出朝為應天府知府,杜衍在劑南任職,郭勸說:“宋綬有文才學問,杜衍清廉正直,不應派在地方。”又說:“武勝軍節度使錢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陳州,覬覦宰相之位;其弟錢惟濟現任觀察使、定州總管,自己申請改派焉留後;胡則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卻又升任工部侍郎、集置堡學士。請催促錢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罷免錢惟濟的兵權,追回對胡則的任命。”又批評對劉從德遣奏的恩典太濫,被貶為太常博士、監濰州稅。

改任祠部員外郎、萊州知州。壹個多月後,又任侍禦史、判三司鹽鐵勾院。郭皇後被廢,議論選立陳氏,郭勸進諫說:“通過治家來治天下,首先要從後妃開姑。郭氏並沒有大的過錯,不應廢掉。陳氏並非出身世家大族,不能做皇上的正配。”奏章呈入時,皇後已被廢掉,而關於陳氏的議論也作罷了。

升任兵部員外郎,兼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馬季良從貶官所在地請求退休,朝廷批準了。郭勸說:“退休是給賢者的待遇,怎麽能夠讓被貶斥的人得到?請追回命令。”又說:“發運使劉承德進獻輪扇浴器,大都是為了討好皇上。請拿到外面搗毀,以警告奸邪之人。”

趙元昊世襲父親的封爵,任命郭勸為官告使,送給郭勸壹百萬,都沒有接受。回朝後,兼任侍禦史知雜事、權判流內銓,升任工部郎中、度支副使,拜授天章閣待制、延州知州。趟元昊部將山遇率宗族來投奔,並說趙元昊準備反叛。郭勸和兵馬鈐轄李渭商議,自從趟德明納貢以來四十年,前來投奔的人都沒有收留,就報告朝廷予以拒鮑。這年冬天,趙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自稱偽官前來。郭勸看他攜帶的表章上還自稱臣,就上奏說:“趙元昊雖然使用超過中國所授予的名位,但還自稱為臣,可以逐步用臣子的禮節來折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細商議。”結果免去職名為齊州知州,改任淄州,數月後,調任磁州。趙元昊對邊地的侵擾越來越厲害,關陜壹帶十分混亂,批評的人選在指責郭勸當時不應拒絕接受山遇,又降郭勸為兵部員外郎。母親去世居家服喪,喪期未滿重新任職,為鳳翔府知府,不久又恢復天章閣待制的職銜。

召入任代理戶部副使,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滑州知州,再升任兵部郎中,調滄州,又調任成德軍。甘陵出現盜賊後,調任鄆州。不久成德軍知軍韓琦上奏說,郭勸所派出的將領張忠、劉遵,在討平盜賊過程中功勞都是第壹,特旨詔令嘉獎。不多久,召入任翰林侍讀學士,再次判流內銓,改任左諫議大夫、代理禦史中丞。升任給事中,推辭沒有接受,而請求贈給他的祖先萊陽令郭寧官號,於是讓他擔任尚書祠部員外郎。

衛士中有相互仇視的,暗地把刀放在衣箱中,跟從勾當皇城司楊景宗進入官門,後來被守門人查獲,楊景宗隱匿此事沒有報告。郭勸請求先辦楊景宗之罪,奏章呈上兩次,沒有聽從,又在朝廷上爭論多日,最後將楊景宗貶黜。祭祀明堂,將要對朝廷內外的官員加以恩賞,郭勸就在齋戒之所,帶領各位禦史請求召見,沒有允許,郭勸等人又極力議論。這年,再次擔任侍讀學士、同知通進銀臺司。

郭勸廉潔節儉,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物。他曾對孩子們說:“顏魯公說,‘這輩子能夠得到五品官職,子弟承蔭封為齋郎,足夠了。’”待到再次任為侍讀,他說:“我是太學生出身,誌向不過是成為太守,現在我七十歲,在皇帝侍從的行列中,可以告老回鄉了。”於是就在初壹這天上表章,上了三次不被批準,賞賜他銀兩讓他買住宅和田地。二年後去世。

郭勸之子郭源明,治乎年間,任太常博士。適逢禦史知雜事呂誨等人上奏彈劾中書在追贈濮安懿王典禮壹事上有錯誤,因而被貶官,任命郭源明補為監察禦史裏行。郭源明請求收回任命,請求恢復呂誨等官職,於是同意免除他的任命。後來他以職方員外郎為單州知州,去世。

3. 宋史.郭勸傳的翻譯

楊大異,字同伯,是唐朝天平節度使楊漢公的後裔,他的十世祖楊祥因躲避災禍而到醴陵,於是把家安置在那兒。

楊祥奉事父母非常孝順,父母去世後非常悲痛,淚哭幹了眼睛流出血,壹直住在墓旁修築的小屋裏。朝廷知曉他的事跡後,封他為至孝公,賞賜名木栽種在墓道兩旁,用來表彰他的孝行。

楊大異跟從胡宏學習《春秋》要旨。嘉定十三年考中進士。

被任命為衡陽縣主簿,有惠及百姓的施政。調任龍泉縣尉,代理知縣。

正遇上年成不好,提刑司派人到龍泉縣以議價收購為名攤派征購二萬石糧食,米價頓時暴漲,百姓糧食匱乏。楊大異就把提刑司征購來的糧食全部以原價出售,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提刑官趙與籌大怒,搜集他的罪過卻壹無所得,以違抗命令的罪名,調他到安遠任縣尉。 安遠縣境中有壹些少數民族盜匪騷擾百姓,官兵討伐,多年來沒有俘獲,上司就傳下公文征召楊大異去捕治。

楊大異讓壹個仆從帶著自己任縣尉的委任狀跟隨,乘坐肩輿(便轎、滑竿)進入盜匪盤踞的地方,讓他們傳呼縣尉到了,盜匪們露出刀劍的鋒刃排成隊列防備他,楊大異從容不迫地給他們講明各種利害關系,那些盜匪受了感化,都伏地叩頭,表示願意改過自新。楊大異把自己的委任狀留下作抵押,帶上他們的幾個頭領到縣衙投降。

因為朝廷的獎賞,調任吉州戶曹,改任廣西經幹,又壹次因平定盜匪獲賞,被任命為四川制置司參議官。蒙古兵攻入成都的時候,楊大異隨制置使丁黻參加巷戰,兵敗,他身上幾處受傷昏死過去,全家人都遇難。

第二天早晨,他的部下偷偷前去埋葬他,楊大異又蘇醒過來,部下背上他逃跑,才免除大難。朝廷升他為朝奉郎,又任命為石門縣知縣,此後又任溧陽通判,代行知州職權,都有惠及百姓的政績。

離職的時候,百姓們攀拉住他的轎子,哭嚎挽留,他只好換了衣服悄悄離開。被提拔到朝廷,主管登聞鼓院,又調任大理寺丞,平反了七件冤案。

宋理宗召見他問政,他坦率地議論時政得失,沖撞了宰相,被調出京城去任澧州知州。理宗說:“這不是在四川為節操而死又活過來的楊大異嗎?論事切合實際,是有用之材。

為何急著把他調出朝廷?”宰相回答說:“這人特別長於治理百姓。”理宗下令給楊大異壹個憑證,讓他兼管倉庫的事務,又讓他進直秘閣,提點廣東刑獄,兼管倉庫事務。

當時常平司被拖欠未收回的稅賦很多,用鐐銬拘禁關押那些欠款人來追討,奸吏從中作弊,花樣百出。楊大異和被關押的欠款人約定交款日期,將他們全部釋放,那些虧欠稅賦的人按期全部繳納了欠稅,奸吏無法從中作弊。

改任提點廣西刑獄兼漕、庾二司,所到之處,奸吏不敢作奸犯科,盜匪沒有了蹤跡。凡是可以為老百姓興利除害的事,楊大異必定奏請朝廷去做。

廣海幅員幾千裏,(在楊大異的治理下)路不拾遺,陳報政績最為突出。未到60歲就請求退休,朝廷沒有依允,到他第四次上書要求退休時,朝廷任命他為秘書閣修撰、太中大夫,掌管崇禧觀,封醴陵縣開國男,收300戶的賦稅作俸祿。

回到家鄉後,生活作風與百姓無異,求學的人追隨他,他講習勤勉,教誨不倦,與學生壹起闡發揭示經典的含義,分析理學的原理。82歲時去世。

4. 宋史彭思永傳譯文

彭思永,字季長,江西廬陵人。在他小時侯,早上起來讀書,在門外拾到壹個金釧,壹個人靜靜地就坐在原地。過了壹會兒,丟失金釧的人來尋找,彭思永仔細辨認,的確是那個人丟的,就還給了人家。那人拿出錢來表示感謝,彭思永笑著說:“假使我需要錢,就藏起金釧來了。”起初參加科舉考試,(由於家庭貧困)拿了幾個手鐲作為路費。

壹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來拜訪他,思永就拿出手鐲給眾人賞玩,有壹個人把鐲子藏在袖中,眾人都為思永尋找。思永說:“數量只是這幾個罷了。”客人離開時,要舉手作揖,鐲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親在家去世時,家裏十分貧窮,同鄉贈送東西給他,他卻不接受。

考取進士後,做過海南知縣、分寧知縣,睦州通判。臺州發大水毀壞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臺州治水。把死者全部埋葬,還寫文章祭奠。老百姓因為貧窮不能修房子的,替他們伐木幫助他們,幾個月之後,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築的城墻比以前高了,而且堅固。升為侍禦史後,議論朝廷降授官賞的弊端,認為亂(不正當的)封賞不是盛世應該有的現象。宋仁宗很贊賞。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壹天,有文武百官都要進官升職的傳言,思永上奏說不應該沒有節制地給予恩賞,以使僥幸的人得利。思永帶領同僚勸說,有人說:“等命令壹出,也不晚啊。”思永說:“在事情之前勸阻,只是得罪妳,命令壹旦發布,就不可勸止了。”於是壹個人上奏疏:“陛下廣泛布施不當的恩澤,難道是為了天下孤寒之士嗎。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發怒了,中丞郭勸、諫官吳奎為他求情,於是因為泛恩這件事轉司封為員外郎,而解除了侍禦史的職務,後來又做湖北轉運使。

加封直史館,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成都府官員挪用官府錢財,在牢獄服刑已經三年了,進出自如。思永管理府事剛壹日,就把案件處理好了。老百姓拿著“褚券”(紙幣)買東西,藏在衣帶裏,小偷在手上帶著刀,直接割斷拿走,少有失手的。思永抓住壹個人審問,全部處理了小偷團夥並在臉上作了標記。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總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價值幾百萬元,都來自民間。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興就離開了,卻不能有什麽辦法中傷他。不久擔任戶部副使,升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贏州知州。北方的習俗以桑麻作為產業,百姓們害怕征收賦稅而不敢種植,壹天天更加貧困。思永到任後,才上奏改變了征收桑麻稅的做法。不久,又調任江寧知府。

神宗接位後,禦史蔣之奇搜集歐陽修的私事(其實是中傷歐陽修),拉思永幫忙。思永認為家庭私事,不應該讓外人知道。但他(歐陽修)為首寫過《濮議》(內容是堅持要英宗尊其生父為皇),違背典禮而犯了眾怒,不應該再官府任職。皇上問這句話從哪裏來的,思永不肯定說。而全面陳述大臣結黨營私的情況。後來因為這件事降職被調任黃州知府。熙寧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壹歲。

5. 《宋史.趙良淳傳》譯文

原文:

趙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孫也。少學於其鄉先生饒魯,知立身大節。及仕,所至以幹治稱,而未嘗幹人薦舉。初以蔭為泰寧主簿,三遷至淮西運轄,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舉及格,改知分寧縣。分寧,江西劇邑,俗尚嘩訐,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親尊禮之,至甚桀驁者,乃繩以法,俗為少革。鹹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與僚吏論所以守禦之備,悉舉行之。時歲饑,民相聚為盜,所在蜂起。或請以兵擊之,良淳曰:“民豈樂為盜哉?時艱歲旱,故相率剽掠茍活耳。”命僚屬以義諭之,眾皆投兵散歸,其不歸者眾縛以獻。有掠人貨財詣其主謝過而還之者。良淳勸富人出粟振之,嘗語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濟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懇懇,足以動人,人皆倒囷以應之。已而範文虎遣使持書招降,良淳焚書斬其使。大兵至,軍其東西門。先是,朝廷遣將吳國定援宜興,宜興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見良淳,願留以為輔。良淳見國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請於朝,留戍安吉。已而國定開南門納外兵,兵入城呼曰“眾散,元帥不殺汝。”於是眾號泣散去。良淳命車歸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當為自全計。”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閉閣自經。有兵士解救之,復蘇,眾羅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猶可求生。”良淳叱曰:“我豈逃生者邪?”眾猶環守不去,良淳大呼曰:“爾輩欲為亂邪?”眾涕泣出,復投繯而死。

譯文:

趙良淳字景程,丞相趟汝愚的曾孫。趙良淳從小跟從他們鄉的先生饒魯求學,懂得立身的大節。等到做了官,所到之處以幹練治理而著稱,卻不曾求人舉薦。起初因恩蔭為泰空主簿,多次升遷至淮西運轄,沈浮任散官二十多年。考試舉人及格,改知分寧縣。分寧,是江西的大縣,習俗喜歡喧嘩和攻擊別人,趙良淳治理該縣,沒有使用刑法和殺戮,沒有任用胥吏,選取忠厚孝順的人,親自尊敬禮遇他們,至於對那些特別桀驚不馴的人,就繩之以法,壞的習俗被稍微革除了壹些。度宗鹹淳末年,任命趙良淳知安吉州。趙良淳到任後,每天和屬吏討論如何進行守禦的準備,都加以實行。當時年成饑荒,百姓聚在壹起成為盜賊,所在的地方蜂擁而起。有人請求出兵打擊他們,趙良淳說:“百姓難道願意做盜賊嗎?時勢艱難又逢大旱,所以壹起剽劫搶掠茍且活下去罷了 。"命令僚屬對他們曉以大義。眾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眾人把他們捆住獻來。有搶了人家的財貨到主人那裏去謝罪並且歸還給人家的人。”趙良淳勸富人拿出粟米賑濟他們.曾經對人說: “假如太守的身體可以賑濟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話非常誠懇,足以打動人們,人們盡出谷倉中的糧食來響應他。不久範文虎派使者拿著書信來招降,趟良淳燒掉書信斬殺了使者。元兵來到,在他們的東西門駐軍.趙良淳率領眾人守城,晚上就露宿在城墻上,不回家。 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將吳國定增援宜興,宜興已經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見趙良淳,願意留下來作為輔助力量。趙良淳看到吳國定慨慷陳辭,認為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請求,把他留下來戍守安吉。不久吳國定打開南門接納外面的元兵。元兵進入城中呼叫道: “眾人散去,元帥不殺妳們。”於是眾人大聲哭泣著散去。趙良淳命令驅車回府,士兵制止他說: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侍郎妳應當為保全自身著想。”趙良淳呵斥眾人離去。讓家裏人出去躲避,就關上合門自殺了。有士兵來解救他,他又醒過來,眾人列拜哭泣說: “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趙良淳叱責他們說:“我難道是個逃生的人嗎?”眾人仍然圍守著他不走,趙良淳大聲呼叫道:“妳們想作亂嗎?”眾人哭泣著出來,他又上吊而死。

6. 《宋史郭浩傳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郭浩字充道,德順軍隴幹人。

徽宗時,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夏人以千騎追之,浩手斬二騎,以首還。從種師道進築茸平砦 ,敵據塞水源,以渴我師,浩率精騎數百奪之。

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敵遁去,由是知名。 累遷中州刺史。

欽宗即位,以種師道薦,召對,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歸。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時其半度,可擊也。”

會和戰異議,不能用。帝問西事,浩曰:“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願選將設備。”

已而果攻涇原路,取西安州、懷德軍。紹聖開拓之地,復盡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長安,涇州守臣夏大節棄城遁,郡人亦降。

浩適夜半至郡,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還,曰:“為語汝將曰,我郭浩也,欲戰即來決戰。”金人遂引去。

紹興元年,金人破饒風嶺,盜梁、洋,入鳳州,攻和尚原。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

遷邠州觀察使,徙知興元府。饑民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

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騎十余萬破和尚原,進窺川口,抵殺金平,浩與吳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點刑獄宋萬年陰與敵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與浩意不協,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興軍路經略使。金州殘弊特甚,戶口無幾,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置頒示諸路。

他軍以匱急仰給朝廷,浩獨積贏錢十萬緡以助戶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請,得以直達。九年,改金、洋、房州節制。

十四年,召見,拜檢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節選自《宋史郭浩傳》) 8。對下列句子中隊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

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 冒:貿然B。奮力大呼,得賊乃己 己:停止C。

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 乞:請求D。 時其半度,可擊也。

時:等候答案A解析:冒:不顧、頂著9。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奮勇抗擊金人的壹組是①浩手斬二騎,以首還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⑤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⑥浩與吳玠大破之A。

①②③ B。①⑤⑥C。

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解析:只1。

2。3為奮勇抗擊金人,4為戰果5為平亂6為戰果10.下了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A 郭浩有膽有勇,屢立戰功。

徽宗時,他抗擊夏人曾以少敵多:跟隨種師道征戰,他率領數百精騎奪回被敵軍占據的水源,幾次升官後擔任中州刺史。B 郭浩卓有見識,可惜建議未被采納。

欽宗即位後曾照他詢問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戰事,他堅決主戰,提出應對之策,而朝廷舉措失當,國土蒙受損失。 C 郭浩、吳介***同破敵,後感情產生隔閡。

紹興年間,金兵屢屢犯宋,兩人連手大敗金兵;吳舉劾宋萬年暗中通敵,郭不同意這壹做法,被調往金州。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狀況好轉。

他初到任時,金州極度破敗,百姓流亡,經治理後積有余錢資助戶部,受到朝廷嘉勉,並給與奏請可以直達的優遇答案C解析:據文意郭、吳產生隔閡在吳舉劾之後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願選將設備。譯文 答案:臣在任時已聽到警報,擔心夏人壹定會乘機侵占邊地,希望朝廷選派將領設置守備。

解析略(2)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置頒示諸路。譯文 答案:郭浩招集安撫流亡之人,開辟營田,(朝廷)把他所作所為頒示各路。

解析:略。

  • 上一篇:寧都青塘離銀坑多遠
  • 下一篇:寶船遺址古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