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邊境地區有許多山脈,宋軍不熟悉地形。因此,北宋在三川口、濠水川、丁川村相繼失守。這也無妨。宋朝只要貿易封鎖,西夏就斷了。而宋朝又是如何毫發無損地從遼夏戰爭中獲益的呢?
不戰而屈人之兵。
“吾雖諧於外,殷乃軍援也”。自聯盟以來,遼壹直與北宋保持著友好往來。但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並不是那麽簡單。當時隨著西夏的崛起,契丹將興宗的姐姐興平公主嫁給了元昊。
其實當時廖並不想和夏結盟,只是想先維持好關系。北宋的大臣們壹直認為廖是個“兩面人”,表面上是和自己交朋友,背後可能是和夏有關系。
兩國之間的嫌隙在挑釁中加深了。“如果聽說元昊和他結婚了,真的會害了國家。”這封仁宗給遼國的國書,意圖非常明顯。妳們遼國和我大宋互通有無,妳們卻還和別人締結了婚姻關系。
在這壹點上,還是希望妳能約束西夏。這封國書,廖興宗看到後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是,元昊對興平公主傲慢又冷漠。以至於她生不起大病,袁浩也無動於衷,她還是安心的。
興宗的姐姐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快就去世了。興宗勃然大怒,寫了壹封信,斥責元昊禽獸不如。袁浩很暴力,但他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
當時忙著打北宋,不想惹怒廖,就低頭認錯。對於北宋來說,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兩國原本計劃和平相處,有了這個先例,戰爭遲早會爆發。
但是國家不會因為壹條命就開戰。因為損失的將是成千上萬的生命。而且,廖興宗心裏也有自己的算盤。他想趁人之危,向宋朝要地。
有壹場勾心鬥角、勾心鬥角的戰爭,遼國和北宋都很清楚,沒有硝煙。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就想著趁火打劫,向北宋要些土地。然而到了北宋,他的目光卻是銳利的。他可以給錢,但他不能給土地。
這其實是為了最終的目的,遼夏之戰,做準備。畢竟,北宋和遼朝與袁譚結盟,而且兩國無論如何也是盟友。契丹人不斷在宋遼邊境組織演習,仁宗也派士兵脫下軍裝,假意疏浚河道。
廖率先破了這張足夠的紙,並派人質疑北宋此舉的用意。其實宋和夏如果不打仗,也不會這麽囂張。仁宗派富弼等人到遼國,定下政策,可以增年幣,但不親不割地。
可見當時的大宋還是很有骨氣的。畢竟,對於仁宗來說,這些錢多如牛毛。
仁宗在狄青是武將,但文臣都能說會道。充滿知識和技能的趙真經常被封鎖。
到了遼國後,富弼先講仁義道德,然後站在遼國的角度陳述自己的利益,最後說:“糊塗了,就沒有黃金絲綢了。”如果契丹能讓夏果還錢,每年增加黃金絲綢20萬,否則就是10萬。"
北宋和遼國又修好了。而且因為興平公主,興宗很惱火。他長期看西夏不順眼,卻壹直想從中獲取利益。這樣的舉動無異於煽風點火。
以夷制夷是明智之舉。
“派同僚去了解和分析天津政府的事務,樞密院已指示王轉告和宋河”。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遼主果然給元昊寫了壹封信,勸他和北宋搞好關系。元昊也很聽話,馬上和北宋講和。但他在書中並沒有承認自己,只稱“父親”。
然而仁宗對此並不滿意。元昊生氣卻要求聯合契丹出兵北宋。但遭到契丹拒絕,元昊決定先與遼國開戰。“元昊熊中國,所以要懲罰”和“元昊蠢。妳法庭的早期失敗。重疊森林齒。”申請認罪。”至此,北宋的目的達到了。
如果北宋沒有給遼國加新年幣,那麽如果西夏與之聯手攻宋,北宋可能會不堪重負。兩人先約好,西夏的元昊也殺了興宗的妹妹。他不自量力,與大遼開戰。這是可以容忍的,但這是不可容忍的。他們終於在賀蘭山爆發了。
宋朝成功實施了“以洋制洋”的策略,使得遼夏兩國的戰爭“兩敗俱傷”。當然,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是北宋。這兩個蛇蠍心腸的敵人兩敗俱傷,最後只好自己占漁夫的便宜。
不過北宋不可能太明顯。他選擇做壹個“好人”。先是接受了西夏的投降,然後我寫了壹封信告訴興宗,我已經盡力勸阻元昊不要和妳開戰了。
1044年,廖興宗率大軍西征。最後在賀蘭山上發現了元昊部隊的蹤跡。而西夏的軍隊平日與宋軍作戰,打慣了勝仗,有些太輕敵了。所以壹場戰鬥下來,袁浩被打得撤退了100多裏。
天時不如地利,袁浩和他的軍隊很適合西北的氣候。他們在狂風怒吼中伺機襲擊興宗的營地。廖興宗被打得落荒而逃,險些喪命。這次失敗讓遼看到了西夏的強大。興宗知道他的這個親戚絕不是普通人。
防備加強,遼國仇報。在興宗眼裏,西夏只是壹個荒涼之地的部落。賀蘭山壹戰徹底讓他清醒了。廖興宗回歸後,雲州升格為大同府,目的是增加守邊士兵,對西夏元昊多加防範。
遼國壹直在找機會報復那支箭。終於,袁浩去世的消息傳來。北宋時,聽說不趁人之危,覺得要保持仁義君子之道和大國風範。相反,遼國不管這個那個,就是想“趁妳有病,殺了妳”。
於是,遼派兵從三個方向進攻西夏。廖興宗親自率領中軍,直奔西夏首都。西夏聞訊趕來對付,還把南路軍和中路軍打得落花流水。廖興宗怕他死,趕緊領兵撤退。
但北路軍在賀蘭山上不停追擊,俘獲了大量牛羊和人口,包括袁浩的遺孀。經過這兩場戰爭,可以說誰也沒有占誰的便宜,雙方都輸了。
雙方傷亡慘重,尤其是原本貧瘠的西夏。經過這兩場戰役,更是雪上加霜。遼也損失了許多優秀的將領和大量的士兵。
鷸和蚌競爭,漁翁得利。
“西北相結,亂華為。名副其實的元昊和契丹是親戚,私下互相交流,* * *很難找到出路。”這是第壹次,北宋之憂。因為宋朝的軍事實力太弱,北宋在契丹、黨項這樣的硬漢面前不堪壹擊。
既然不能強攻,那就只能靠情報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夏雖然在西北邊陲,但是戰鬥力很好。他們的部隊熟悉地形,裝備也不弱,更何況占據了中原傳統的養馬區。可以說西夏在裝備上更勝壹籌。
不說別的,就說他們的鐵風箏吧,直到晉國攻遼,鐵風箏才被廣泛使用。那是為了“鐵富圖”。遼國的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還擁有優良的牧場和勇敢的戰鬥力。在唐太宗和真宗統治時期,他們互相爭鬥,趙光義因此獲得了“高梁河車神”的美譽。
打敗他們兩個對北宋來說是很難的。他最怕的就是實力和實力的結合。但遼與北宋有盟約,沒有血海深仇。他們要的無非是眼前的壹點點利潤。仁宗朝財政收入很多,給他們壹點也沒關系。
最重要的是,得到平安是值得的。只有永恒的利益,當時朝廷很多人反對用遼國的力量對抗西夏,認為有損天國的臉面。然而,北宋的臉面早在袁譚聯盟時就已經沒了。
在那個時候,確保我們國家的安全是不容易的。而且仁宗還說,“不準親辱國家,但不準太大。”只要遼國和西夏打了兩場仗,就要吃很長時間的苦頭。沒有多余的力量去攻擊北宋。
畢竟北宋在這場戰爭中毫發無損。這樣不流血解決問題,得到幾十年的和平就好了。就是給人家壓歲錢或者給人家送點茶。而且北宋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很無奈的。他之所以以理服人,是因為他打不過別人。
但如果有壹點辦法,是不可能想出這壹招的。因為北宋勢力太弱,不得不服輸。其實仁宗做得還不錯,尊嚴也沒丟多少。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流血。後世的人覺得仁宗有點女人味,其實不然。
如果真的再和別人開戰,那些生命很多年都買不回來。這就是他深得民心的原因,他去世的消息傳到遼國,遼國國主也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