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將宗望率軍匆匆北撤以後,壹面繼續在黃河以北攻打尚未占領的州縣,壹面作再次大舉攻宋的準備,宋朝卻恢復了文恬武嬉的故態。宋徽宗趙佶被接回了東京。宋徽宗、宋欽宗趙恒父子以為,天下從此太平了,壹頭栽進了酒肉聲色之中。
在宗望率金兵渡黃河退卻時,老將種師道向宋欽宗建議發動壹次襲擊,將金兵消滅。宋欽宗不但不采納種師道的建議,反而還撤了他的職。
宋朝統治者不作任何防禦金兵再次進攻的軍事準備,各路勤王軍隊也被下令遣還。他們想入非非,企圖暗中聯絡在金朝的遼降將耶律余睹等人,裏應外合搞垮金朝,以求獲得意外的成功。於是,金朝以此事和宋朝不履行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的諾言為口實,於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出兵南侵。金太宗命令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分東西兩路進軍。
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從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出發,連續攻陷真定、慶源,並經恩州(今河北清河縣),由大名府魏縣(今河北魏縣西南三十裏)取李固渡渡過黃河。宗翰率領的西路軍繼續圍攻太原。北宋朝廷壹再破壞河東的抗金部署,太原外無援兵,內無糧草,被圍困250多天後,終於在九月間被金兵攻破。接著,宗翰率軍越過無宋兵守衛的險隘南北關(在今山西靈石縣),直逼黃河北岸的河陽(今河南孟縣)。守衛河陽對岸的宋軍有12萬人,金軍不敢渡河。金軍將許多戰鼓集中起來,敲了壹夜,宋軍嚇得連夜潰逃。西路金兵順利渡過黃河,進占西京(今河南洛陽市)、鄭州。兩路金兵同時進逼東京。
金統治者對宋朝采取的是“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壹面加強軍事進攻,壹面又不斷派使者同宋朝磋商議和條件。金軍渡過黃河以後,宗翰派使臣到宋朝,提出劃黃河為界,河北、河東(今山西省)的地方全部歸金國。宋欽宗對金國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順,他立即派門下侍郎耿南仲和開封知府聶昌去辦理割地事宜。欽宗還下詔給河北、河東的軍民,令他們開城降金。
河北、河東的人民異常憤怒,立即掀起了反割地的怒潮。聶昌走到絳州(今山西新絳縣),被絳州人民殺死。耿南仲和金使臣到衛州(今河南汲縣),衛州人民要捉拿金使臣,金使臣嚇得倉惶出逃。耿南仲再也不敢提割地的事了。
靖康元年十壹月底,金兵東、西路軍會師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圍了宋朝京城。這時京城危在旦夕,宋欽宗還在幻想與金求和。汴京雖然還有7萬宋兵,但宋欽宗根本不組織這支軍隊進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堅決要求抵抗金兵,自動起來殺死抵抗不力、有奸細嫌疑的東壁統制官辛康宗。宋欽宗壹夥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殺死辛康宗的事發生後,趕忙把參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趕下了城頭。
宋欽宗不讓汴京百姓抗金,卻想依靠汴京的市井無賴,組織所謂“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鬥神兵”來保衛汴京。閏十壹月二十五日,自稱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壹幫無賴組成的7777個“六甲正兵”,大開宣化門出戰。這幫“神兵”壹出城就被金兵擊潰。郭京見勢不妙,推說下城“作法”,帶領殘兵南逃。洞開的城門還未來得及關閉,金兵就蜂擁而入。汴京失守了。
汴京城破後,宋軍將士和城中百姓紛紛要求與敵人進行巷戰。他們宣誓:人在城在,誓與京城***存亡!宋欽宗嚇得面無人色,哪裏敢抵抗。他狠狠地說:“巷戰巷戰,無異於加速死亡。君不見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敗了?金勝宋敗,這是天意!”欽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求和。何栗嚇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馬鞭壹連落下來三次。
何栗到了金營,宗翰、宗望對他說:“我們不想滅掉宋朝。請宋朝皇上前來商議割地。談妥了,我們立即退兵。”宋欽宗帶領幾個大臣趕到金營,向宗翰、宗望交了降表。欽宗交了降表,可金兵還是不撤退,他們提出要廢除宋欽宗的帝號,另立壹個宋國的國君。欽宗回到京城,痛哭壹場,覺得壹切都完了。接著,金軍派人進城,查封府庫的金銀財物,搶去金1000萬錠,銀2000萬錠,絹1000萬匹。宋欽宗還派出24名官員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裏前後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大量金銀財寶之外,把珍貴的古玩文物、全國州府地圖檔案也壹搶而空。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宋徽宗、宋欽宗被拘押在金營。金太宗下令廢掉了宋徽宗、宋欽宗。四月初壹,金兵把欽宗父子連同後妃、宗室、朝官3000多人俘虜北去。北宋王朝覆滅了。
這次事變是在北宋靖康年間發生的,所以歷史上稱作“靖康之變”。
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頭目張邦昌做傀儡皇帝,國號楚。
南宋的滅亡
宋鹹淳七年十壹月十五日(1271 年 12 月 18 日),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
元,以示正統,是為元世祖。次年二月,遷都大都大興府(今北京)。
早在宋鹹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1267)十壹月,劉整“奏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①。如攻占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滅。次年七月,忽必烈命劉
整協同阿術圍攻襄陽,宋將呂文德艱苦拒守。鹹淳五年十二月,呂文德病死
後宋軍繼續抗擊。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正月,樊城在被圍 4 年
後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歷時 5 年的襄樊保衛戰結束。
元軍占領襄陽後,次年六月決定大舉伐宋,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
並晉升為統帥,會師於襄陽,分軍為三路侵宋。七月,度宗死,子趙■即位,
年僅 4 歲,是為恭帝,理宗皇後謝道清以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宋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初,元軍已順流東下,宋沿江城邑
紛紛敗降。二月,宋相賈似道以戰艦 2500 艘、戰士 7 萬,抗擊元軍於丁家洲
(今安徽貴池北),伯顏命左右翼騎兵夾江而進,炮聲遠震百裏,宋軍大敗,
賈似道逃往揚州,江東及淮西諸郡相繼敗降。
同年十壹月,伯顏分軍三路直奔南宋首都臨安,阿剌罕率西路軍從建康
出廣德,東路董文炳率舟師向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從中路節度諸軍,
定期會於臨安。
元軍長驅直入,宋將王安節保衛常州達兩月之久,十壹月中旬常州破,
死者無數,鄰邑望風奔潰,遂迫臨安。次年正月初八日(1276 年 2 月 4 日),
伯顏進至臯亭山(今浙江杭州東北),宋遣使迎降,但還求保留宋朝。次日,
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奉命與伯顏交涉,文天祥
因堅持不降而被元軍扣留。二月初五,南宋恭帝降。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
太後等被押至大都,6 歲的宋恭帝被降封為瀛國公,元至元十九年(1282)
被遷往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後為僧,元至治三年(1323)
死。
從 1235 年窩闊臺汗對宋用兵至 1276 年伯顏入臨安,南宋恭帝降,***約
40 年之久。
另壹說
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統治者上層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朝政上吏治腐敗,使得民不聊生。加之在外交措施方面失當(南宋與蒙古結盟滅掉金朝,頓失防禦屏障,並將自己的實力暴露於蒙古貴族面前,實屬重大失策),導致內外交困所致。像賈似道在政治腐敗、國運衰微的南宋末年,由壹個浪蕩子弟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樞密使的高位,充分體現了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在元軍大舉攻宋的時候,作為前線指揮,他壹面封鎖軍情,壹面向敵人稱臣請降,這種兩面派的作風是無法長久的。君臣上下,不思進取,既沒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沒有積極防禦的打算,只是壹味搜括民脂民膏,貪戀奢華的生活,所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形象的寫照。南宋後期的政治可用皇權旁落、大臣擅權、皇後幹政、朝政混亂和民怨沸騰來概括。如此以來,國家豈有不滅亡之理?!所以,當南宋統治者選擇了逃避甚至是投降政策時,實際上就意味著選擇了壹條註定滅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