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型:元青花壹般具有明顯的蒙古風格和伊斯蘭風格。早期的瓷器混合了遼金風格,後期的造型混合了更多的中原風格。器形極易模仿,只能作為參考特征,無法根據器形判定真偽。
(2)胎:厚,早期胎色灰黃色,似酥;中晚期胎兒白而不瘦。輪胎也很容易復制,只能借鑒。但是,壹個很薄很純的輪胎不是正品。
(3)釉:館藏蘇料青花瓷器均采用青花釉,為淺鴨蛋皮色或淺天青,豐滿潤澤,器內壁和器底不上釉。釉容易模仿,只能借鑒。
(4)氣泡:有人提出元青花釉沒有氣泡,有人提出只有稀疏的大氣泡和光亮,還有人提出有密集的小氣泡和稀疏的大氣泡沒有中等氣泡,等等。顯然,氣泡的觀察結果因人而異,不能作為鑒別標準。陶瓷是固相燒結,玻璃釉不可能沒有氣泡(古代沒有真空燒結技術和設備)。如果溫度高,保溫時間長,或者釉中含有少量鈰、釹等稀土元素,氣泡可能會少壹些;否則泡沫會更多。用氣泡作為鑒別標準缺乏證據。
(5)輪胎花紋:元代瓷器上有輪胎花紋,2至3個不等。小件內壁上的輪胎胎面花紋很少被修補,而大件則修補或不修補。也有研究報告稱棱形瓶和梅花瓶的胎面花紋不明顯。胎面花紋可以模仿,只能借鑒。
(6)足:有平足、極淺足(象征性的挖——壹刀砍平,只留螺線,幾乎不切胎肉)、淺足(約1 cm深),內壁有斜面,外壁未修或不小心有斜面,底釉未刷。多為土黃色至淺土黃色氧化物(淺燧石紅)。足雖可仿舊用,但難易露破綻,可作為重要參考。
(7)著色:蘇料的顏色由濃到淡依次為黑藍、寶藍、灰藍,部分寶藍、艷藍、淺藍呈淺灰色,有光暈和略帶紫色的色素。著色和暈圈的程度可能與不同的燒結溫度、輪胎成分和釉料成分有關。非蘇料顏色較深,沒有出現紫色顏料,光暈也沒有蘇料明顯。青花是釉中紅,色在釉中。掛胎少,凸出部分露出胎白。疊釉向胎白過渡為銅紅、紫紅、血紅白,局部綠色,晶瑩剔透,立體效果明顯。顏色是可以模仿的,但是釉下紅模仿到真品的程度是極其罕見的,要麽不夠通透,要麽壹片死紅沒有過渡,要麽紅掛胎沈或者浮釉不在釉中,要麽不綠。上色可以模仿,只能作為參考。
(8)繪畫和題材:早期的繪畫疏密隨意,晚期的繪畫工整歡快,大部分都是密密麻麻的布局,少數略寬有留白,從3、4層到7、8層不等。繪畫技法的題材已經有人討論過了,不再贅述。畫畫是可以模仿的,只能參考。
(9)開紋:素料花很少開紋,藏品中絕大多數大型器上幾乎找不到裂紋。壹些小碎片上有稀疏的裂紋。至今沒有整體開光統壹的蘇燎原青花。膠片是否開片不能作為鑒定標準,但整片可以作為底片標準。
高仿元非蘇青花瓷的鑒定要點
壹般的鑒定原則是先鑒定是否老(老化特征),再觀察其整體魅力(參考特征)。
老師傅再高,總會有人為的痕跡;壹個畫家和工匠再怎麽高級,他對別人作品的模仿,壹定沒有他喜歡的那種自由的心態,那種自由流動、瀟灑飄逸、不拘壹格的神韻。每壹筆都循規蹈矩,工整不偏不倚,線條要粗要細,印刷品格調十足。偶爾故意為之,經常犯錯。難免會被抹得坑坑窪窪,無法兼顧壹切,形成仿品與真品巨大的視覺差異。
如果目測沒有瑕疵,復制質量高的仿制品必須以儀器鑒定結果為準,否則不能視為真品。因為在我們的世界裏,除了機器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可能壹模壹樣之外,兩個或兩個以上幾百年前的藝術品壹模壹樣的概率幾乎為零。也正因為如此,專家得出的結論是“不要買和藏品壹樣的壹元青花”和“不要買市面上能看到的兩元以上的青花”。
對於錯落有致的高仿,圖案主題或造型的搭配壹定有不和諧的地方,繪畫布局壹定不連貫或不恰當,繪畫元素壹定要在典型的、知名的名家藏品中找到。
創新或虛構的高仿大多表現出過度誇張或某些現代特征。怎麽看都只有壹個感覺:不開門。少數優秀的作品,看似開門實則不開門,不好評判,不如去文書鑒定。能做出如此高級仿制品的人,壹定是超級高手,甚至是幾個頂級高手的合作。做這樣的仿制品,成本很高,價值也不壹般。
被認為高仿的物件不是壹般工匠做的,會有標記,必須仔細觀察。
最好找當地的古玩鑒定中心和專家鑒定真偽,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