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傳說反映了先民的美好願望,也為壽山石文化的延續奠定了民族特色的精神基礎。
壽山石溫潤油膩,晶瑩剔透,柔軟易攻,雕刻歷史悠久。在我省考古發掘中,經鑒定,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壽山石磨制的石器,說明壽山石在當時已開始融入社會生活。
福州桃花山南朝墓出土的“石雕豬”,證明壽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就已問世,並作為載體出現在墓碑上。
給民間世俗墓葬文化打上烙印。
壽山石豬的出現,代表著壽山石文化從此產生。
到了唐代,隨著社會的繁榮和宗教的興盛,壽山村的僧人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制作佛像、香爐、念珠,不僅供寺院使用,還作為珍寶贈送給遊客,使壽山石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這壹時期的壽山石雕刻具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能讓人感受到壽山石文化的延伸,涉及世界觀、人生觀的諸多領域。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的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掀起了壽山石文化推廣的熱潮。
65438年至0984年,福州雕塑工藝總廠舉辦壽山石詩會,海內外百余位學者、收藏家齊聚壹堂,賦詩壹首,盛況空前。
著名碑刻家錢君匋稱贊詩:“千雲幾度登高,珍珠之珠在皖浙千雕中獨樹壹幟,膾炙人口,貢獻在壇中壽山。”65438年至0987年,總廠和地質科學院聯合舉辦了“中國田黃石鑒賞研討會”,從科學的角度對壽山石和田黃石進行了分析鑒定。近年來,關於壽山石的各種專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已出版近百種,蔚為壯觀。
是我國工藝美術的極品品種,其中潘竹蘭的《壽山石史》首次考證了南朝時期的壽山石雕刻,方宗貴的《壽山石年譜》和《壽山石百科全書》全面科學地總結了關於壽山石的各種知識,陳師弟的《壽山石圖鑒》提出了三大類五大系理論,陳羲明、鄭宗潭和王壹凡的《壽山石鑒賞》重新劃分了天黃石的產地,
王之倫出版了小說《壽山石傳說》、《壽山石緣》,成為壽山石文化的壹道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