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記錄年份的名稱。它出現在漢武帝登基後的第壹年。“自古以來,皇帝從來沒有過爵位。”時間是公元前140年。年號本身不僅用於年表,對於分析事件、評價人物、衡量法規也有壹定的參與意義。歷代皇帝如果遇到所謂的“天降鴻運”或內亂外患,都要改變壹系列國家政治大事、重要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年號,這預示著壹個新時代的開始,以實現國家的和平和皇帝的永久基業。歷史上不僅是正統的封建王朝,農民起義組織、獨立分裂勢力、少數民族政權都用年號來標記年份。
太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3年)寫《莊子列禦口》:“若與宇宙相惑,則累不知始。”意思是天地未分之前的生命力。
太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96年-公元前93年)在《易·甘薇鑿》中寫道:“始為形之始。”指物質形成的原始狀態。(該書是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後來人們在上面做了註釋)。
地黃
黃帝是先秦神話傳說中的黃三之壹。之後道教對其頂禮膜拜。
黃龍
三國武帝孫權年號(229-231)來源於《淮南子·靈修》中黃龍負舟的典故。“尤娜,濟在江邊,黃龍負舟,百姓在舟,五色無主。於仰天長嘆道:我是受天之命,盡我所能來養人的。生,性,死,生。我為什麽要擔心龍?龍低頭,垂尾而死。”《淮南子》是壹部著名的道教著作,以博大精深著稱。
青龍――道教中的東方守護神
三國曹?年號(公元233-237),道教四靈之壹。在28顆星星中,東方的7個旅舍因形成龍象而得名,它們位於東方,顏色為藍色。也被稱為黑龍。道教試圖用青龍作為守護神來加強自己的力量。
太原
東晉(公元376-396年)孝帝司馬曜的年號是“太壹”,在道教中的意思是“至高無上”,“元”的意思是“元陽之氣”。此外,它是壹個道教術語,稱發太原。《黃庭經》載:“‘發淡彩’二字太元。註:“黑白之謂蒼,居第壹,故稱太原。"
神鼎
呂梁國的年號(公元401-403)壹般指道教煉丹的鼎。《抱樸子·金丹》:“若取九轉丹,內神中,夏後,爆熱,內朱蓋下。”
在位皇帝或在位皇帝的父親
南燕國慕容超年號(公元405-410),古有“大”“太”二字。太多太大。道教尊最高神為太上皇。習慣上簡稱太上老君為太上。
太平鎮軍
北魏(公元440-451年)大皇帝拓跋燾的爵位是道士爵位,道長或神仙,以及出類拔萃的道士,出現後稱為真君子。史載,石光元年(公元424年),宰相崔浩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置五層重壇,建石天道場。太祖皇帝去神壇接?,自稱“太平真君”,將其改為太平真君。
正平
北魏大皇帝拓跋燾(公元451-452)的封號,莊子盛達寫道:“死則累,不累則公平,公平則與他同生。”它意味著壹個人應該遵守道德規範,誠實和公正。
龜
北魏孝明皇帝徐苑的稱號是不言而喻的。北魏皇帝抑佛崇道,龜是道教供奉的靈獸之壹。
自然
南朝梁武帝蕭炎年號(547-549)為太清,道教中“三清”之壹,為道德天尊,即禦座老先生。因為住在太極天太清,所以叫太清。(記者:眾所周知,梁武帝是壹位好佛祖,他曾數次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同泰寺。依然尊道,采取佛道並行的策略。《梁書處士》卷五十壹,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出現了高導、醫學家陶弘景,梁武帝呈上了鐘三博士和先生的壹封信。
天河
北周皇帝宇文雍(566-572)年號。語《莊子·智北遊》:“若正,若觀之,天就來。”指壹個人的生命力。
建德
北周皇帝宇文雍(公元572-578年)的年號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壹章:“廣德不足,建德若竊之,則質真不良。”它意味著建立壹個道德標準,在張馳是溫和的,在這裏是放松的,並且忠於道德。
偉大成就
北周的宣帝宇文?年數(公元579年),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豐功偉績,若有所欠缺,則無所害。”意思是最完整最完美的東西也會有缺陷。
大象
北周皇帝宇文禪(公元579-580年)說出了《道德經》第四十壹章:“聲大則象無形。”意思是最大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象。
黃凱
隋文帝的國號隋文帝(公元581-600),國號黃凱是道教的總國號。“以為佛身長存,每次開至天地之始,或於凈之上,或於窮桑之野,授以密道,謂之劫人。”但它壹次也沒被搶走,所以延康、赤明、韓龍、黃凱是它的封號,差了41億年。量的都是上品神仙,也有太上老君。"
上元
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74-676年)原為上元道教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上官生日。它用上元作為年號,寓意上天保佑人民。
促進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的稱號是指促進道教。唐高宗李贄信奉道教,封太上老君為太上軒轅帝。天下各邦都設廟,道教的影響在他統治時期進壹步擴大。
久事
唐周武則天(公元700-701)的年號,給了《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壹國之母,可以長久。那叫根深蒂固,歷久彌新。”意思是只要牢牢把握治國安邦的根本規律,就能實現長治久安的目標。
天寶
李隆基年號唐玄宗(742-755),天寶是道教所崇拜的天尊的名稱,即玉清天寶尊。
廣德
唐代宗的李(公元763-764年),摘自《道德經》第四十壹章,他說:“妳若有德,必受辱;妳若無德,必受辱。”它意味著崇高和廣泛的道德觀念,深如卑微的山谷。
元和
元和本是壹個道教修煉術語,出自《太清黃真經》。道教聖山武當山有和諧觀。
朱雀
渤海王諾大雁(公元813-817)本名朱雀,又名朱雀,道教四大神靈之壹,象征南方之神。
大順
葉莉年號,唐昭宗(公元890-891)講的是《道德經》第六十五章的故事:“玄德深遠,與事相悖。然後連大順。”它意味著自然交流的領域。
知道
北宋唐太宗賜名趙光義(公元995-997年),語為《莊子·再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使道於天下。他聽說廣成子在崆峒山,就去見兒子,說:‘聽說兒子達到了至尊道,敢問至尊道的精髓,我。“意思是要有偉大的治國之道,要能富起來。
寧靜祥和
遼代皇帝耶律隆緒(公元1021-1030)年號出自《莊子天道》:“知計而不用,則還天。這叫和平與治理。”在古代,“大”“太”這兩個字都是假的,太平就是太平。意味著時代的和平。“太平”作為年號,在我國歷史上多次使用,是賈最常見的稱呼。
明道
北宋仁宗趙真(公元1032-1034)年號,給《道德經》四十壹章:“若明道無知,入道則退。”意思是光明正大的“道”,看似晦澀。
誌平
北宋英宗趙樹年(1063-1067)引用道家經典《抱樸子》:“天下之主,可以說有道,危難之時,可以說無道。”意思是治理國家需要高深的道,這樣才能和平安寧。沒有道,就會成為危害國家的罪人。
尚德
大理王段聯誼(公元1076年)的爵位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德不是德,是德。”意思是所有自然的美德都是至高無上的美德。
元符號
北宋哲宗趙緒年(公元1098-1100),據史書記載,宋哲宗皇後生病時,傅園茅山萬寧宮道士劉混康用法術治好了病。諸子謝劉渾康,賜玉璽、玉符、玉圭,次年。
致遠
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公元1264-1294),語出《易坤》:“要達到最高境界,必須承天。侯坤攜物,德無疆界。”與卦相對應,幹的形象是陽,代表天空;坤的形象是陰,代表地。做讓壹切發生,髡殘讓壹切成長。壹切都要靠大地的負荷才能茁壯成長,這完全符合天意。元世祖對道教有很高的禮遇,這在歷史上有記載。南宋滅亡前,他曾向天師道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克達詢問前途。張天師回答說:“做好事,做二十年大師。”“趕十三年果考。”
知止
年號元英宗朔德巴拉(公元1321-1323),語出《莊子?羅:“民以壹繩之用,願以食之,衣以美,享其俗,和平相處,鄰國相望,雞犬之聲不絕於耳。“人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是這個時候,就治好了。”這個出處也可以在《道德經》第80章找到。老莊認為,只有原始社會才能有這種民風淳樸、天下太平的“至高無上”的社會局面。反映了老莊回歸原始社會的願望。知止意味著壹個穩定有序的清寧社會。
龜
朱暉*(年號(公元1451),明初少數民族起義領袖,玄武,又名武鶯,是道教四靈之壹,象征北方之神。
以明朝為例
明代道教可分為前兩段,即以明教為界。在明世宗之前,道教還受到統治者的扶持,在上層社會有固定的地位,特別是明世宗受到尊重的時候,道教興盛(主要是要正道)。世宗以後,道教與統治者的關系日益疏遠,社會地位下降,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道教在組織規章制度、教理、教義等方面走向衰落。
明朝統治者與道教徒:明朝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以儒學為主,三教並用的政治方針。並支持正義友利。明太祖朱迪來臺後繼續尊奉道教,尤其是對真武神的崇拜和武當山寺廟的大興,使武當道教興盛起來。在明朝的皇帝中,最受尊崇的道教是唐世宗,可以和唐朝的玄宗、宋朝的惠宗相提並論。他熱愛道學和道學,尤其是在道學和道學建設過程中發揮的綠色詞。他甚至用它們來提拔官員,展示所謂的綠字。著名的奸臣嚴嵩如果以綠字起家,最終也會進入內閣。世宗還特別寵愛道士,把龍虎山上的清朝道士邵賜給他們壹份厚禮,讓他成為領導道教的真漢子。邵推薦的道士陶,甚至被授予“沈嘯護國宣教貴士”稱號,領導道教教學,並特別授予“少護,多禮,尊師”稱號。世宗也迷上了道教,傳授方子和各種藥方,希望長壽,並賞賜入方者官銜。穆宗,世宗以後,鎮壓道教,改真人名字,奪其印,改清朝。到了宗申時代,壹個真實的人的名字被恢復了,但是石天的地位卻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明朝世宗以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拜逐漸降溫。
明朝在尊重道教的同時,也加強了對道教的管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機制,加強對道教的約束。明朝五元年(1 3 6 8),建立焦璇所,洪武十五年(1 3 8 2),改名陸道司,掌管天下道交。陸道司由兩個官員組成,即左右正義、嚴法、和宣儀。其中正壹是最高官,而且是第六官,可見明室對正壹的重要性。陸地方面,有道濟司、道正司、道會司管理道學。這些機構的官員都是道長,他們品行高尚,精通戒律。他們負責檢查道士的行為,核實道教觀念和道士人數,辦理證書(道士身份證)等工作。健全的管理機制使得道教的發展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
明政府尊奉統制下的道教發展不平衡:明政府尊奉統制下的道教發展不平衡。正統道受重視,政治地位高於全真道。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修身養性,以自我為中心,利人利己,有良好的道德風尚,是對社會穩定的“壹大貢獻”。因為這種認同,統治者更註重扶持正道,正道比整個真道更繁榮。張崢,第42代石天,總是因為給朱元璋壹個“天將歸來”的預警而受到優待,後來又奉命掌管天下道教事務,道派領袖被提升為掌管整個道教的大師。第43代天師張雨初成功教道,授“教道與教道結合,不為闡祖榮,啟發真人”稱號,命人編纂修訂道學書籍。余楚博學多才,著述甚豐,《道門十規》指出了當時道學、道教的弊端,並提出了整改方法;《仙全記》壹書講天人之學、老兒之學與內丹道教的關系,把內丹和富友統壹起來。此後,石天的老師們壹直掌管道教,他們的職位都很高。此外,許多正統的道教徒受到明朝的嘉獎,如劉淵然、邵、陶。明代中期以後,由於道教素質低下,教制無樹,上層社會的地位逐漸下降,社會的影響力也隨之減弱,組織發展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