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雍正帝、和珅、李自成、康有為等。
1、韓世忠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屬馬,字良臣,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詞人,與嶽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時應募從軍。他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
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為嶽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壹位頗有影響的人物。累遷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封爵鹹安郡王。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
紹興二十壹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壹。淳熙三年(1176年),謚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有詞作《臨江仙》、《南鄉子》等傳世。
2、雍正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壹年(1722年)十壹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壹系列改革。
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蔔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壹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壹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壹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終年58歲。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3、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壹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壹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四十九歲。
4、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占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另有壹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鹹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5、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竈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壹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壹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
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
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和制,壹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百度百科——馬年
百度百科——韓世忠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胤禛
百度百科——和珅
百度百科——李自成
百度百科——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