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那裏生長著根深葉茂、果實累累的可可樹。
在此之前,人們發現的最早的巧克力消費的考古證據屬於公元400年。
美國研究人員在1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使用新型分析技術,在陶瓶裏發現了制造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特有的化學成分特征。
古代的印第安人把可可果實 磨成粉,與玉米粉、辣椒粉摻和在壹起,制成略帶苦澀味的面糊作成日常食品。
到14世紀,墨 西哥人在可可粉裏加進糖、香草等調料,配制成壹種甜美可口的硬糖,這就是巧克力的雛形。
直至17世紀,巧克力才傳入歐洲。
歐洲人不僅學會了如何制作巧克力,並大膽創新,使得巧克 力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奠定了歐洲巧克力的卓著聲譽,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輸 出地。
在歐洲眾多的巧克力生產國中,德國巧克力無疑是極具競爭力的。
德國人憑借先進的技 術設備、雄厚的資金,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巧克力,並暢銷世界各地。
而美可馨巧克力就是其中 最重要的代表,正如德國的另壹傑作——大眾汽車壹樣,美可馨巧克力以其令人信賴的美好品 質和實實在在的價位,成為世界上銷量位居第六的著名巧克力。
巧克力·德國人 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輸出國之壹,每年都要向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40萬噸左 右的巧克力。
德國也堪稱巧克力的消費大國。
據統計,每個德國人壹年要消費巧克力10-15公斤。
在德國的 超市中,常常可以看見國內市場少見甚至沒有的500G、1000G裝巧克力排塊。
美可馨巧克力充 分體現著日爾曼民族的特征:傳統、嚴謹、固執的追求完美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技術的不懈追求 。
美可馨巧克力的創始人英霍夫先生研究發明出了世界上第壹臺水力研磨機,大大提高了生產 效率,這壹創舉宣告了巧克力“機械化生產”時代的開始,也奠定了德國躋身巧克力王國的基 礎。
由於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使得美可心巧克力不僅質優,而且價廉。
雖然身為德國原裝 進口巧克力,其價位卻與國內合資廠生產的巧克力不相上下。
巧克力·吃法 巧克力原先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如今的巧克力雖已隨處可見,不再是什麽稀罕 之物,但若不懂其吃法、囫圇吞下,那就只能遺憾的說是暴殄天物了。
品嘗巧克力,也講究“ 色、香、味”。
色。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自然其顏色是壹種棕色。
若可可脂含量高,顏色就深壹些,正如 美可馨苦味巧克力;若乳制品含量相對高的話,顏色就淡些,就好象美可馨牛奶巧克力。
但是 ,千萬記住壹點:好的巧克力是有光澤的,那起壹塊優質的巧克力,它會在妳的手心中閃光! 不信,打開壹盒美可馨巧克力試試。
香。
正如品上好的凍頂烏龍,喝之前必先聞聞那股香味,那種香味會壹下子鉆入妳的鼻腔,縈 繞,繼續深入,直至沁人心脾。
巧克力也壹樣。
懂巧克力的人,壹定不會放棄這股香味,因為 在巧克力入嘴之前,這已經是壹種享受了。
巧克力發展編年史公元前四世紀,瑪雅人開始種植可可樹 。
公元前十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南部到危地馬拉的廣大區域種植可可樹,由於產量小,可可豆在當時作為貨幣在阿茲特克王國流通。
1502年,克裏斯托夫·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乘"聖瑪麗雅號"第四次登陸美洲,將巧克力第壹次帶回歐洲。
1527年,赫爾南·科爾特斯爵士正式將巧克力推薦給西班牙宮廷,使之成為宮廷豪華宴會的奢侈品。
1585年,第壹批可可豆從維拉克魯斯(Veracruz 今墨西哥港)遠洋運輸到塞維利亞(Seville 西班牙港口),拉開了歐洲巧克力貿易的序幕。
1606年,西班牙人安東尼奧·克來提(Antonio Carletti)從美洲貿易返回,路過意大利,將巧克力引入都靈、佩魯賈、威尼斯,威尼斯成為巧克力的"聖地"。
1609年,在黑暗的宗教裁判廳時期,西班牙、葡萄牙的猶太人避難進入法、西邊境的巴約納,巧克力進入法國民間。
公元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麗雅.特蕾莎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締結婚約,女王將壹盒裝幀精美的巧克力作為定情禮物贈送給太陽王。
從此,巧克力迅速征服了巴黎和其他歐洲城市,成為歐洲人最喜愛的食品及飲料。
1671年,巴黎巧克力商大衛·凱盧(David Caillou)在幹樹街(Rue of L'Arbre-Sec)開設了法國第壹家巧克力商店。
1657年,法國巧克力商抵達倫敦,在主教門大街(Bishopsgate)和皇後巷小徑(Queen's Head Alley)的壹間屋子出售巧克力飲料,由此壹種新型的俱樂部誕生了,他們被稱為"巧克力屋"和"咖啡屋"。
其中最著名的"White's"後來成為著名的紳士俱樂部。
1674年,壹家名為"咖啡磨坊和煙卷"的倫敦商店出售壹種叫"西班牙糕餅"的固體巧克力。
這種產品的吸引力太大了,使得歐洲的巧克力商竟相模仿。
1765年,約翰·韓農(John Hannon)詹姆斯·貝克博士(Dr.JaBakermes)在麻省的杜爾切斯特(Dorchester)創立美國第壹家巧克力工廠。
1819年,讓.路易斯·凱勒(Jean-Louis Cailler)在意大利學成巧克力制作工藝返回瑞士,在日內瓦湖畔的Vevey建立了巧克力工廠,並於1830年推出"pure caracas"和"medium sweet"巧克力品種,奠定了瑞士"巧克力王國"的基石。
1824年,約翰·吉百利(John Gadbry)在伯明翰開了壹間食品店,出售巧克力飲料和可可;
1831年,阿隆索·納赫爾(Alonso Nagel)在西班牙第壹大港口城市畢爾巴鄂(Bilbo)的阿特蘇裏區(Atxuri)開設了第壹家"蒂奧莎"巧克力商店。
170多年來,"蒂奧莎"球狀、三角填芯巧克力塊及巧克力糕點、飲料作為巴斯克文化的壹種象征延續至今。
1831年,吉百利創立了自己的工廠;1854年,鑒於尊貴品質,吉百利獲得英國皇家的委任狀-維多利亞女皇的可可和巧克力特別供貨商。
吉百利從此名揚天下。
1866年,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配制成功幹奶粉,結合同期美國發明的煉乳,誕生了被稱為"華貴的彼德"(Gala-Peter)的牛奶巧克力塊。
1878年,"雀巢"牛奶巧克力塊獲巴黎國際展覽會金獎,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1912年,比利時人簡·努哈斯(Jean Neuhans)發明了帶有多種軟芯(杏仁、牛軋糖和水果味奶油)的巧克力。
1925年,皮雷斯特·瑪氏(Forrest Mars)用不同方法在美國發明了夾心巧克力條,這兩種發明產生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龐大的巧克力糖果點心系列。
……
據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故宮)的清朝檔案記載,300年前(康熙四十四年),巧克力進入中國。
那麽第壹塊巧克力是讓誰吃了呢?
1705年,羅馬教皇十壹世派遣使節多羅到中國傳教。
第二年,多羅到了北京,住進故宮。
康熙皇帝對西方文化非常感興趣,每有洋人來華,都要接見盤桓壹番,了解西方的政治和科學技術。
多羅這次到北京,自然少不了接見與攀談。
七月二日,負責接待照料多羅起居的武英殿總監赫世亨,向多羅轉告了康熙皇帝的"意思"。
多羅馬上"遵旨",向康熙皇帝獻上壹些西方的奇珍,其中壹個精美的小錫盒裏面,裝著150塊巧克力。
武英殿總監赫世亨模仿西方人的吃法,讓工匠打制了壹套白銀器皿,還用黃楊木特制了用於攪拌的簽子。
他從150塊巧克力中,精選了50塊,放入特種的柳條匣,連同自己的奏折壹同呈上。
康熙皇帝將呈上的用具、巧克力和奏折壹壹看過之後,即命下人當即調制。
只見下人小心翼翼地夾出兩塊巧克力,放入銀罐子裏,倒入燒開的玉泉水,加上糖,稍適攪拌,又倒進壹個雙耳玉龍杯。
頓時,壹股奇異的香味兒彌漫了整個房間,連門外的小太監都不住地咽口水。
康熙皇帝拿起杯子看到裏面的黑湯,不覺皺起眉頭。
聞了聞,拿到嘴邊抿了壹小口:苦中帶澀,澀中帶甜,這算是什麽味道?周圍的人看到康熙皇帝皺起眉頭,都不免有些緊張。
待看到他又喝了兩口,若有所若思地點點頭,嘴角顯出壹絲笑意,才如釋重負。
"原來洋人每天就喝這東西,哪裏有我們的龍井茶好喝!啊——哈哈"康熙皇帝爽朗地大笑起來。
周圍的人也跟著附和、跟著笑。
"不過,洋人喝這東西必有道理……"康熙皇帝拿起赫世亨的奏折看了看,隨即提筆批示道"言味甜苦屬熱,但未寫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盡善,著再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