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用紙制作不同形狀的物品和肖像,然後和死者壹起埋葬或在葬禮上燒掉。這種習俗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有時仍然可以看到。剪紙藝術壹般是象征性的,是這種儀式的壹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的裝飾品。
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效果明顯、適應性廣而受到普遍歡迎。因為它最適合農村婦女的休閑生產,既可以作為實用對象,又可以美化她們的生活。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剪紙不僅表現了大眾的審美情趣,也包含了民族深層的社會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壹,其造型特征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的是用於裝飾。剪紙可以用來裝飾墻壁、門窗、柱子、鏡子、燈具等。也可以作為禮物的裝飾,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別人。過去人們用剪紙作為刺繡和繪畫的模型。
剪紙不是機器做的,而是手工做的。常見的方法有剪刀和刀剪兩種。顧名思義,剪刀就是剪刀。剪完後再粘貼幾張(壹般不超過8張)剪紙,最後用鋒利的剪刀加工圖案。刀剪先把紙折成幾折,放在柔軟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物上,然後用刀慢慢雕刻。剪紙藝人壹般都是豎著拿刀,按照壹定的模型把紙加工成想要的圖案。與剪刀相比,刀剪的壹個優點是可以壹次性加工成多種剪紙圖案。
在農村地區,剪紙通常由婦女和女孩完成。在以前,這是每個女孩都要掌握的手工藝藝術,也是人們評判新娘的壹個標準。專業的剪紙藝人往往都是男性,因為只有男性才能在作坊裏壹起勞動,壹起掙錢。
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公元前1600-1100年)開始,就有人用金箔、銀箔、皮革或絲綢制作裝飾品。1950-1952河南輝縣谷瑋村戰國遺址發掘中,發現銀箔雕刻的弧形飾品。這些用銀箔鏤空的裝飾雖然不能說是剪紙,但可以說在雕刻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據說漢武帝最寵愛的公主李死後,皇帝非常想念他,睡不好覺,就請術士用麻紙剪出的形象來招魂。這可能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並推廣了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雕版形式因為找到了更大眾化的材料,誕生了剪紙藝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紙被剪成美麗的圖案。目前發現最早、有據可查的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馬團團花;是的,猴子花;金銀花;菊花;八用花。
剪紙圖案在唐代已經應用於其他工藝品。從漢代到唐代,出現了壹種金銀鑲嵌技術,就是把刻好的金銀箔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再用顏料填實,晾幹,在漆面上顯現出金色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雕金取勝”的習俗。“勝利”是用紙、金銀箔、絲綢、絹剪下的圖案,壹組正方形的幾何形狀,稱為“方勝”;切入花草的叫“華生”,切入人形的叫“人勝”。南朝梁宗谷在《荊楚紀年》中記載:“正月初七為壹日,《年譜·東方朔傳》):天地之初,有雞、狗、豬、羊、牛、馬、人、谷。晴天以豐物為主,陰天則是災難性的。八天中,人民節最重要,又稱“民勝節”)以七種菜為壹湯;給人剪彩,或者給人刻金箔,貼屏,還要戴在頭上和太陽穴上;他還創造了華生來互相繼承。”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壹首名為《男人節》的詩:“這壹天,此時,人得* * *,說著說著,相視壹笑。前敬柏葉,以酒歇,寒中得金花。”唐代另壹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寫過壹首詩《百姓日》,詩中說:“雕金奪俗,剪彩興民。”新疆上世紀60年代出土的文物中,還有壹幅唐代的仁勝剪紙,七個女人排成壹排,用這個勝利來裝飾發髻。
宋代有很多關於剪紙的記載。南宋時期,就有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他們有的擅長切割“各種書法字符”,有的則專門切割“各種顏色和圖案”。剪紙有的作為禮物的裝飾,有的貼在窗戶上,有的裝飾燈籠,有的剪成所謂的“龍虎”。此時皮影戲盛行,雕刻皮影戲的材料除了動物皮,還有厚厚的紙。周覓《智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師裴亮,“舊天都街,有剪各色之人,極為精致,隨意而作。瓷磚裏比較有敬意的,是專門削家書字的。然後,突然,壹些青少年可以在袖子上剪字剪花。我比較精通兩個人,所以擅長壹時的名聲。”即“開封”府,而“圖案剪紙”自然指的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菩薩蠻》壹詩中寫道:“燭底明,釵頭鳳勝燈。”有壹種鳥,因頭上有壹頂金黃色的羽冠,形似秋生的壹枝,故名戴勝鳥。在魏的《聽鶯歌》中,“伯勞鳥飛過,桑園黛生下時綠”,笙生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的《歲時錄》說:“元旦時,用鴉青紙或綠絲剪成四十九面條幅,圍起壹面大條幅,或按父母年齡扛著,或貼在門上。
宋代剪紙是工藝裝飾的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其產品包括茶杯和花瓶。有許多圖案,如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話。它生動活潑。是筆者在窯子上釉、糊剪紙、燒制過程中制作而成。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雕花紙板,再經過仿制、染色而成。這種印染技術在宋代已經非常普遍,山西出土的南宋印花布就是壹例。
明清筆記和地方誌中也記載了著名的剪紙藝術家。如《蘇州府誌》載:“趙萼,嘉靖年間用紗燈籠制作,以料紙雕成花、竹、鳥,光暈輕厚。溶解蠟和染料,用薄紗布夾住。陽光普照,皎潔明亮,奮飛起舞,在輕煙中,與真人難辨。”明代的紗燈很有名。它是夾在紗線中的剪紙。燭光下反射的圖案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另壹個應用。現在人們稱它為“燈籠”。
《兗州建德縣誌》載:“林,字綱齋,幼時作書,中年失明。他是剪紙人物,龍蛇飛舞,點畫還不錯。人們把房間裝飾成壹個豎井,...叫做“森林剪刀”的日子。“《保定府誌》載:“某名女子,亦為張采公之女。有聰明的頭腦,與人交談,小心翼翼地剪開袖中的春花秋菊細草,失去了頭腦;其切香(大+面積)絕對別出心裁,引人註目,勝者為寶。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詩》說:“南宋時,有人能以袖裁字,與古人功名無異。這幾年揚州寶駿做的最多,尤其是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且有句詩說:“剪畫比剪書聰明,飛花飛鳥遊近魚;讓他好好過壹個二月的春風,恐怕還不如砍掉垂柳。“清朝康熙年間,壹位宮廷畫家鄒元鬥畫了壹幅風俗畫《新年軸心》,祝福新年的開始。畫的上方掛著五個五顏六色的剪紙“門籠”。門墊的形式是從春旗演變而來的。
清代剪紙進入宮廷,是因為滿族有剪紙的習俗。紫禁城裏,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為洞房的沈寧宮,是按照滿族習俗裱糊的,四角是寫著雙喜字的黑色剪紙花,天花板中央是寫著龍鳳的黑色剪紙花;宮殿兩側的過道墻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把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塗上顏料,貼在皇家禮服上,連西方的皇太後都認為是繡花。
如今,剪紙的世界更加廣闊。它已經走出了農家小院,進入了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飾、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紙題字、漫畫、舞臺美術、動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清晰的形象。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天下,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和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步,很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都被逐漸淡化、遺失了。但是,真正文明的標誌應該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共存共進,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青。
剪紙的表現方法
剪紙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概括為單色和彩色。單色剪紙分為:
1.正片剪紙,通常是用紅紙和黑紙或其他顏色剪出的單色剪紙作品。正刻剪紙的特點是保留手稿的輪廓,把輪廓外的空白部分剪掉。它的每壹根線都是相互聯系的,牽壹發而動全身。
2.尹柯剪紙,尹柯剪紙的特點與楊可剪紙正好相反,即刻出原稿的輪廓,保留輪廓以外的部分。因此,凹版剪紙的特點是其線條不壹定是相互聯系的,但整個作品是海量的。
剪紙派
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線剪紙、廣東剪紙、傣剪紙、安塞剪紙、磁性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