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常見的文言文

常見的文言文

1. 求幾篇常見的古文

1、司馬遷贊李廣① 《傳》②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恂恂③如鄙人④,口不能道辭。

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⑤於士大夫也。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⑥”。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字詞註釋 ①選自《史記》。②傳(zhu4n):指《論語》。

③恂(x*n)恂:誠懇謹慎的樣子。④鄙人:鄉野的人。

⑤信:同“伸”,這裏有取信、使……相信的意思。⑥“桃李”二句:桃李並不說話,但是由於花朵美麗,果實甘香,人們自然會接踵而至,在樹下踏出壹條路來。

蹊(x9):小路。 詩文翻譯 《論語》講:“壹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

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壹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

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沈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

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壹個大道理。

2、何嶽拾金不昧原文: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

次早攜至拾銀處,見壹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壹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夫畏齋壹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譯文:秀才何嶽,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余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

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壹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那人想從中取出壹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嶽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寫都不要),又怎麽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壹個箱子寄放在何嶽那裏,裏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去了許多年,沒有壹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

(何嶽)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秀才何嶽,只是壹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壹點也不動心,憑著壹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意義:拾金不昧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中敘述了窮秀才何嶽兩次還金的故事,表現了何嶽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3、錢金玉舍生取義原文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

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為?”錢不聽。

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鹹集於西炮臺。

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壹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譯文 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

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麽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臺,和士兵壹起吃飯睡覺,壹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

到了東炮臺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臺。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

他身邊的士兵哭著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著辭謝說:“哪裏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妳不要為我母親擔心。”

不久,壹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於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呼“賣國賊害了國家”而不停。

4、鄭玄謙讓無私原文 鄭玄欲註《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

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註《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註,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註與君。”遂為服氏註。

譯文 鄭玄想註《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有事外出,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壹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

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註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

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註《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

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註全部送給您。”這就。

2. 常見的文言文有那些

壹、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註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旋:轉彎。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二、魯人徙越

讀下列這則文言文,回答14~16題(6分)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裏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於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於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麽?”(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妳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3. 常見的文言文的幾個字的意思``

1.於 .引出動作的時間等 2.表示比較 3.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4.動詞詞頭,無義. 於 於 yú 〔介〕 (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於野。

——《後漢書·列女傳》 (2) 又 成於機杼。 射於家圃。

——宋·歐陽修《歸田錄》 (3) 又 葫蘆置於地。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於:介詞,到。)——清·姚鼐《登泰山記》 (4) 又如: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於以(在何處);於茲(在此);於時(在此) (5)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告之於帝。

——《列子·湯問》 何有於我。——《論語》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唐·韓愈《師說》 言於李愬。——《資治通鑒·唐紀》 語於富者。

——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於人民有益 (7)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8)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不拘於時。

——唐·韓愈《師說》 苦於多疾。——宋·蘇軾《教戰守》 傷於縛者。

——清·方苞《獄中雜記》 擇於自然。——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9) 又如:我限於水平,未能對這篇文章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10)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甚於婦人。

——《戰國策·趙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同於真。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11) 又 同於幻。 近於自然。

——蔡元培《圖畫》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13) 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於“給” 。如:榮譽歸於教練 (14) 表示相對的位置 。

如:垂直於肋板的脊柱 (15) 姓 於 2.為讀二聲時,1.為是動詞,解釋為:以為、認為……2.用在句末時,是語氣詞3.表被動時,是介詞。 讀四聲時,是介詞,當“替”講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率領 《左傳》”宮之奇其以其族行” 3.認為,以為 。

4.原因《列子》 “宋人執而問其以” 5.介詞。在……時候;憑借……身份;因為(“孫臏已此名顯天下”)。

6.連詞。用法相當於“而” 7.和“上”“下”等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東”。 11.通假字,“已”,已經。

《史記》“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 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憑 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認為4.其第三人物代詞,相當於“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們)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緘~口。獨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實。

言過~實。 ◎ 那裏面的:~中。

只知~壹,不知~二。 ◎ 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如是,熟能禦之?” ◎ 助詞,表示揣測、反詰、命令、勸勉:“~如土石何?” ◎ 詞尾,在副詞後:極~快樂。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壹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妳,妳的。

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

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對,是:~否。不~。

不以為~。 以為對,答應,信守:~納(以為對而采納)。

~諾。

4.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句式結構有: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倒裝句 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5. 求幾篇常見的古文

曹劌論戰《左傳》

宮之奇諫假道《左傳》

勾踐滅吳(節選)《國語》

《論語》十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苛政猛於虎《禮記》

望洋興嘆 莊子

逍遙遊(節選) 莊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勸學(節選)荀子

愚公移山《列子》

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

諫逐客書(節選)李斯

獄中上梁王書(節選)鄒陽

過秦論(節選)賈誼

論貴粟疏(節選)晁錯

鴻門宴 司馬遷

將相和 司馬遷

屈原列傳(節選)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節選)司馬遷

答蘇武書(節選)李陵

蘇武牧羊 班固

登樓賦 王粲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誡子篇 諸葛亮

洛神賦(節選)曹植

與山巨源絕交書(節選)嵇康

思舊賦並序 向秀

陳情表 李密

隆中對 陳壽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樂羊子妻 範曄

別賦(節選)江淹

周處 劉義慶

6. 常見的文言文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鄭人買履[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裏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

壹天,壹只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 上一篇:嶽綺羅的紙人怎麽剪?
  • 下一篇:廣州長隆歡樂世界有哪些好玩的項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