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豐富多彩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居住、建築、商業、語言、新年時節、婚姻、祭祖、禮儀、娛樂等等。
廣州,壹座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它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城市景觀、生活習俗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貌。
廣州文化藝術概述
粵劇
粵劇是中國主要的地方劇種,植根於廣東民間,流行於廣西、港澳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和華人社區,已有約300年的歷史。
廣東粵劇是在不斷融合各種外來劇種、地方地方戲和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粵劇先後吸收了南音、粵劇、龍船歌、木魚歌等地方說唱藝術和廣東流行小調、小曲,形成了以梆子、黃兒地方唱腔為主,小曲為輔,具有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特色的聲樂體系。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辛亥革命前後出現的以高、、陳為代表的畫派。他們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主張國畫復興,反對晚清國畫界對保守主義的模仿,主張“中外兼收,古今融合”。因為都是廣東人,所以被稱為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具有嶺南文化的祖國優秀文化之壹,其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工與寫並重,色與墨並重。嶺南畫派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壹個革命性流派。與粵劇、廣東音樂並稱為“嶺南三秀”。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是壹種起源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它起源於本世紀初的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它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大量的觀眾。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部分粵劇音樂和排子音樂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尤其是江南民間音樂的營養,經過近三百年的孕育而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壹種地方民間音樂。
越繡
粵繡又稱廣繡,是中國著名的刺繡之壹,是廣東出產的壹種刺繡。據說是少數民族創立的,在明朝中後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國家
故宮博物院擁有最多的藏品。以布局飽滿、圖案蔥郁、場景溫馨、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紅綠鮮艷著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飽滿,往往很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輔以景觀和草原根系,生動緊湊;粵繡的另壹個獨特現象是刺繡工人大多是男性,這與其他地區的刺繡工人都是女性不同。繡大件時,繡工往往手拿長針站著。
廣東刺繡使用各種各樣的線。除了絲線和毛線,還用孔雀羽毛做線,或者馬尾辮做線。針法的種類很多,有針線的升降、力度的強弱、絲的方向、排列的疏密、絲結的卷曲形式等等,用來增強圖像的表現力。
廣州搪瓷
廣泛的
彩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稱廣州織金彩瓷。是壹種具有濃郁東方特色的工藝品,畫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它們大多采用中國織錦圖案,並以色彩鮮艷而聞名。這是中國特有的壹種釉上彩瓷器。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發展到清代的五彩,到乾隆年間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被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然後賣給外商。當廣州十三商人開始時,他們已經建立了瓷器店和專門從事廣材出口的外國公司。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壹。覆蓋珠江三角洲和廣西中南部,以廣州最具代表性。
驚人的。盆景始於明清,其獨特風格形成於建國後。
嶺南盆景的特點有:樹胚,如九裏香、福建茶、水橫枝、樸樹、榆樹、金金等。,大部分來自山野。造型獨特,剪去枝幹保持造型自然,枝幹之間比例合適;而且他擅長修剪,註重盆的使用,以及題的題。
嶺南盆景源於自然,但又高於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嶺南人尤其是廣州人喜愛盆景,種植盆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壹部分。家家戶戶在屋頂和陽臺上種上盆景,美化環境,調節生活,既能放松眼睛,放松心情,增進健康,又能陶冶情操,帶來樂趣。
嶺南古琴
嶺南古琴最遲在漢代逐漸發展起來。歷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寫了許多關於秦雪的古籍,創作和保存了許多著名的古琴樂器和樂譜。
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黃景行,廣東新會人,清道光年間。此外,還有頗有影響的秦人:雲、何洛書、何耀坤、楊希全等人;藏式鋼琴方面,有“田坤”、“宋雪”、“於禎”、“水仙”等名琴。在鋼琴樂譜和鋼琴研究著作方面,有雲的《郭的《鋼琴樂譜》、的《吳雪山的鋼琴樂譜》和何的《秦雪惠城的鋼琴樂譜》。
粵劇
廣東曲藝首推粵劇唱法。粵劇是廣州方言區最流行的劇種,距今約有150年的歷史。粵劇最初是粵劇的曲調,後來形成了獨立的流派。粵劇音樂性強,講究聽覺藝術,講究唱腔,讀表不長。它的唱段屬於皮黃體系的板腔。梆子、黃兒、排子、小曲、歌謠構成了它的整體,它分為三個主要的喉腔:平喉、次喉和大喉。粵劇的流行區域很廣,以廣東省、香港、澳門為主要活動基地。粵劇在世界各地廣為傳唱,在這些地方,廣東華僑聚居在壹起。
增城藍調
廣州增城地區自古盛產黑橄欖。這種橄欖核有大有小,適合雕刻,從而誕生了廣州橄欖雕刻這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間來自廣州的宮廷工匠陳祖章和清鹹豐四年(1854)來自增城新塘的民間藝人詹谷生。
廣州橄欖雕刻工藝傳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色,造型優美典雅,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含蓄。其整體藝術特點可概括為:雕工精細,造型小巧精致,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廣州蘇慧
廣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廣州。
廣州市區,增城,從化都是傳統的建築裝飾手法。據《廣州誌》記載,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的增城正國寺,有壹座灰色雕塑——灰色雕塑龍舟嶺。廣州的灰塑在明清時期非常興盛,尤其是祠堂、廟、祠、大屋。
廣州灰塑特色鮮明,色彩鮮艷,以紅色和綠色為主。在選材上,灰塑藝人因地制宜,采用適合廣州濕熱氣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堿、耐溫。在制作過程中,廣州灰塑必須到雕塑大樓現場,在常溫下制作,不需要燒制。在制作過程中,藝術家會根據實際需要,在景物中或每組圖案之間巧妙地留有裝飾通風孔,從而減少臺風對脊飾的猛烈沖擊。從傳承來說,學習灰造型藝術,也就是獨立建造,大概需要10年。
廣州木雕
廣州木雕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廣州漢墓》記載,它是作為手工藝品出現的,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廣州三元裏馬棚崗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中。到了唐代,由於對外貿易發達,東南亞國家的珍貴木材進入廣州,刺激了廣州木雕業的興起。
明清時期,廣州木雕作為壹種建築裝飾更受重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技藝日臻完善。清末,由於對外貿易的進壹步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了西式家具的造型結構和裝飾紋樣,形成了廣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廣州磚雕
廣州的磚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區。早在漢初,古南越宮皇家園林(今廣州中山四路)就出現了磚雕的雛形?——刻有花紋的漢磚。廣州磚雕在明代被廣泛使用,形成了嶺南水鄉民間建築的獨特風格。就影響力而言,直達東南亞各地。到了清代,更是得到了朝廷的賞識。
晚清時期,隨著現代建築的繁榮,磚雕藝術逐漸被現代雕塑裝飾所取代。到了民國初年,已經很少用磚雕來裝飾了。現在沙灣的磚雕藝人已經不多了,只有何世良壹個人還在執著的追求著。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技術歷史悠久。廣州飛鵝嶺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距今約4000年的完整玉環有1件,殘存玉環有65438件。在漢代,廣州的官方玉器作坊由政府官員或工人直接控制,根據皇帝的喜好或宮廷的需要進行生產。唐宋時期的玉雕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器物、裝飾宮殿、裝飾玩物和珍寶。明清時期,玉雕業逐漸繁榮起來。清初取消“工匠登記”管理制度後,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民間玉器生產繁榮起來,出現了行會組織,並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
用粵語講古人
“講古人”就是講書講故事。粵語評書是藝術家用廣州話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並進行演講的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藝術來源於古老的說唱藝術;從形式上來說,直接繼承了元明以來的評書、評書並結合粵語方言。相傳明末江蘇泰州說書人劉敬亭(1587 ~ 1679)曾作為反清將領左良玉的屏客,隨軍南下時將說書藝術傳入廣東。
沙灣飄色
沙灣浮色流行。
廣州的壹項傳統民間藝術活動已有65,438+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鹹豐年間,廣東各地的遊民裝扮成戲曲人物,進行造型表演,稱為“比武”或“色”。後來發展為騎在馬上的“馬色”和水上的“水色”,而“亂世佳人色”則是裝在臺座上,多人遊行。沙灣裏的浮色以“板”為單位,每塊板由2-3個孩子玩,每塊板都有壹個故事,多以神話和歷史故事為主。結構上由三部分組成:壹是彩櫃,即活動小舞臺;第二種是彩梗,即用於支撐的鋼枝;三是扮演“色”角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壹般由10-12的小演員扮演,上面飛的叫“飄”,壹般由3歲以上的小朋友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壹種以木筏為載體,以戲劇或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的水上表演活動,主要流傳於番番。
於區石橋鎮、沙灣鎮等地。古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了龍舟在大陸水上遊玩的故事;阿清作家譚崔詳細記錄了鳳凰船在楚亭石橋的表演。清代同治版《番禺縣誌》在描述鳳舟的情況時寫道:“舟後有彩舟,飾以水色,皆以童為故事。”這是目前最早明確記載“水色”壹詞的文獻。
番禺水色是水上的巡遊活動,以水上表演為主,體現了嶺南水鄉的地方特色。它的人物固定在木筏上,淩波立立,隨波浪飄動,仿佛不真實。其表現形式類似於越南的水偶藝術,番禺水彩藝術集戲劇、繪畫、雜技、造型等藝術於壹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廣式家具
廣式家具工藝是廣州傳統民間手工藝的代表。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宮廷中出現了廣東家具。清初,粵式家具的豪華造型滿足了統治者對財富的追求,成為清代宮廷家具的主要來源。清代中期,受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廣式家具在造型和裝飾上達到頂峰。民國後期的戰爭使廣東家具業蕭條,抗戰勝利後,家具業逐漸復蘇。
中華老字號——“陳李濟”藥業
陳李濟由陳體權和李生佐於1600年創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起步階段到清末民初,處於前店後廠的小規模狀態。但其“火文武雙全,藥辨君臣助天下”的制藥傳統壹直流傳。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店毀於炮火,暫遷佛山。戰爭平息後,它恢復了在廣州的工廠。後來又陸續在香港、上海、澳門開設分店,規模不斷擴大。解放後,通過“公私合營”,組建了“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藥廠”。1998易地擴建,新工廠在廣州海珠區落成。
中華老字號——“潘高壽”藥業
作為嶺南醫學文化的傑出代表,潘高壽的主要特色是立足傳統,大膽創新。潘高壽首創獨特的川貝枇杷露加工工藝。同時,“中華老字號”之壹的潘高壽是嶺南商業文化的代表,是嶺南最突出的百年知識產權保護店。
廣州民俗概述
春節花展
春季花市廣州有春節逛花市的習俗。是從古代的花市、夜市逐漸發展起來的。廣州的年貨會形成於19世紀。
清朝鹹豐、同治年間。當時有兩個花市,壹個在藩前(現在中山路和北京路交界處),壹個在十八府。除夕花市,也被稱為春節花市,在農歷新年的最後三天舉行。在這三天裏,花市從淩晨到午夜對外開放,除夕夜達到高潮,正月初壹淩晨2點結束。花市期間,沿教育路、多寶路、濱江西路、東川路、芳村路居路、荔灣路,長長的街道如織錦緞,鮮花盛開,遊人蜂擁而至,有說有笑,熱鬧非凡。市場上壹般都有樹枝、花盆、散花賣。枝以桃花、梅花為主,多為鐘花;盆頭有很多名字,金桔、四季橙、猩紅橙、朱砂橙、金蛋果、代果、山茶、蘭花、牡丹、玫瑰、微笑、水仙、牡丹、海棠等等。散花有菊花、雞冠花、劍花、銀柳等。?
廣州的飲茶習俗
在廣州喝茶
俗,以早茶為中心,將飲茶與廣州特色茶點相結合,包含壹系列茶道、茶俗、民俗、民俗文化。
在東漢時期,就有廣州人向客人敬茶的文字記載。清代出現了各種茶館,特別是出於社會交往和商務洽談的需要,在出口貿易繁榮的十三行地區產生了三元樓、陶陶居等壹批茶館,承擔了飲食、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作為飲茶習俗的載體,成為廣州人重要的民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派對
萵筍黨流行於廣州、南海、順德壹帶,起源於明末清初。
解放初期衰落,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萵筍會吃萵筍,本來是為了“迎怒”。《廣州賦誌》記載,“春節...吐生菜春餅迎怒。”很多人還會在會後買“滿滿壹筐嫩綠的生菜”回家,“以獲取其活力”(見《點石齋畫報》,創刊於1884)。後來萵苣與觀音信仰聯系在壹起,“在珠三角務實重商的社會氛圍中發展起來,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葉春生教授)。舉辦生菜會的目的變成了要錢要孩子。萵苣節的日期定在農歷正月二十六,在觀音寺附近。活動除了看戲曲,聽音樂,還有拜觀音,摸螺螄,討小孩,吃萵筍包是必不可少的活動。
盤古的生日
盤古王是壹個創造了世界的神話人物。傳說他出生在天地混沌之中。後來天地開了,天高十尺,地厚十尺。他長了十尺,所以壹萬八千歲,天極高地極低。所有的太陽、月亮、星星、雲彩、山脈和田野
在他死後,地球、植物和石頭都從他身體的各個部分被改變了。後人為了紀念他,選擇了風水寶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建築,請來能工巧匠,粉刷建築,雕梁畫棟,修建了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以歷年香火不絕而聞名。農歷八月十二日盤古王生日,南海、番禺、順德、廣州、清遠、三水等地的人們成群結隊前來慶祝,場面十分熱鬧。朝拜者沿著盤古王廟後面的山路爬上臺階,廟後面的腰上有壹座半山亭。在它的西側,有壹塊巨大的石頭,叫幹坤石,俗稱盤古王窩石。幹坤石高約4米,平面30多平米。中間有壹道裂縫,寬30多厘米,深10多米。附近有幾塊錯落有致的石頭,石頭底部常年泉水,名為龍口泉。人們稱這泉水為“聖水”。凡是上山祭拜的,都會帶水回家祈福驅邪消災,壹家人平安。
博羅生日
波羅的生日始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2月11日、12日、13日是Polo的生日時間。2月13日是生日。這幾天,南海神廟周邊,包括水,土地,以及鄰近的村莊,都很熱。
消防犬
傳說中
石灘鎮麻車村成立之初,為了祈求平安消災,家家戶戶都在門口紮起繪圖員,插上香,抽上煙,祈求消災避邪。此後,壹些人用紅薯藤,或“火”藤和麻繩模擬龍、鳳和麒麟,插上香,在村莊的街道上跳舞,祝好運。每年九月舉行,壹直傳承至今。民間童謠說:“火犬登門,必添幸福富貴。”形成獨特的消防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