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劇的表演,鄉土氣息較濃,特別是花腔小戲,唱腔來自民歌,邊歌邊舞,生動活潑。與徽戲和京劇壹度合班之後,多方吸收,豐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部分。
主調是折戲和本戲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涼”、“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調”、“哀調”;老旦唱的“正調”、“哀調”。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調”;醜與彩旦唱的“醜調”。以及神鬼出場用的“神調”、“鬼對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尋板、抹拐、伸腔、連詞、切板、大小過臺等變化。落板時常用幫腔,滿臺齊唱,稱為“邀臺”。
花腔多為民歌小調,常用於三小戲,活潑健康,有40多種,大多專戲專用。生活小戲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調,豐富多彩。
至於花腔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其壹,小戲專用曲調,如“討學錢調”、“打桑調”、“采茶調”、“打長工調”、“賣線紗調”、“點大麥調”、“罵雞調”、“勸賭調”、“扒沙調”、“賣蘭花調”等。
其二,折戲或唱段專用曲調,如“三趕調”、“行路調”等。其三,在劇目中用為插曲,如《白燈記》中“剪花調”,《孟姜女》中“四季調”,《九錫宮》中“打牙牌調”等。此外,還有鬼神唱的“神調”、“鬼對子”。
音韻有13條半韻之說。13韻有人心、扒沙、潘蘭、釀江、鐵血、捕蘇、憂愁、天仙、派來、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條韻叫錯韻,也叫插花韻,即韻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時可交替使用。
講白分“小白”和“韻白”。“小白”近似生活語言。“韻白”為生活語言的韻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揚。念誦“詩、引子”介於念唱之間,便趨韻律化。語言為合肥地區方言,通俗、自然。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壹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臺,即當舞臺上的演員唱到壹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臺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臺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壹種戲壹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
唱時,壹般都站著唱,隨之做壹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壹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
廬劇原來只有鑼鼓伴奏,故稱“打鑼腔”。後來經過不斷地發展壯大,出現了多種樂器,有大鑼、小鑼、板鼓、堂鼓、鈸。奏稱起板、落板、托腔、間奏。舞蹈、身段、武打、音響效果等,均用鑼鼓。
鑼鼓經有“起板鑼”、“大過臺”、“小過臺”、“大切”、“小切”、“抹拐”、“壹條龍”、“嘆鑼”、“掃頭”、“苦皮”、“甜皮”、“陰司鑼”、“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劇情,渲染角色情緒,全靠鑼鼓節奏快慢、強弱的變化。戲諺曰:“兩打三唱”,“滿臺鑼鼓半臺戲”。
在戲劇改革中,由於移植其他劇種和劇目,又逐步學習、吸收和運用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使廬劇的表演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廬劇表演傳統,也積累了壹些簡單的程式動作,註意刻畫人物,表演鄉土化,甚至對公子、小姐、達官、貴人也以農民的意念重新塑造,這是廬劇表演傳統的基本特色。
還有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幹彩、水彩之分。如《商林歸天》吐血出彩。《許士林祭塔》雙眼出彩,死於非命者七竅流血,雙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場額際插封子,生角左側插壹綹,旦角兩側插雙綹。走場時雙手下垂,腳步輕飄,如風旋轉,謂“鬼推子”。
演《白刀記》、《曬羅裙》等劇,臺側埋高桿,醜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桿,表演順風扯旗、倒掛金鉤、王八浮水等技,謂“爬堂桿”。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花腔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花腔小戲以反映勞動人民生活情趣和愛情為主要內容,也有壹些諷刺喜劇和鬧劇。
如《賣線紗》、《放鸚哥》、《上竹山》、《借妻》、《罵雞》等。此外還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鬥爭生活臨時編演的劇目,如《打煙燈》和《下廣東》等。
折戲多為本戲中抽出的“戲膽”,如《張四姐鬧東京》中的《搗松》、《梁祝》中的《闖簾》、《藍衫記》中的《張太和休妻》、《三元記》中的《教子》等。
有些雖然來自徽戲、京劇或其他劇種,但通過廬劇藝人長期在農村演出,劇中人的性格、感情、語言,都從主要觀眾農民的角度出發,加以重新塑造、豐富、深化,因而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本戲以家庭悲歡離合、愛情、公案為主要內容,除本劇種獨有的《柴斧記》、《手巾記》、《幹旱記》、《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編明清傳奇、鼓詞和其他劇種的劇目。
如《彩樓配》、《琵琶記》、《藥茶記》、《孟姜女》、《天寶圖》等。總體來說,廬劇的代表劇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講的是南宋發生的事。在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李清照大病。王禦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
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
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壹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壹病不起。
後來,右承務郎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占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
依宋代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9天牢獄。
這出戲表達了我國古代女子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的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