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國姓——姬姓。西周時期,漢水上遊居住有壹支巴族人,他們是周人的“同宗之後”,史稱“姬姓巴國”。殷末周初,巴族參與武王伐紂,英勇善戰,勝利後受到周王室分封,成為周王室控制西南地區的壹支重要力量。不僅如此,巴族中的壹些長者還擔任了西周廟堂(宗廟)掌管壹職,地位極其顯赫。後世子孫中以此為榮,便以“宗”、“廟”為姓,改稱宗氏、廟氏。
除了上面這個說法,很多專家認為廟姓的起源不僅與巴國、姬姓有關,還源於壹種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城隍廟。
城隍,是我國民眾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壹。其中“城”指城墻,“隍”指護城河,“城隍”即泛指城池。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靈, 於是城和隍便被神化為城市的守護神。相傳,我國第壹座城隍廟建於春秋時期巴蜀之地的豐都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後來,隨著城隍廟在民間的影響日益顯著,凡有城池的地方,幾乎都能見到城隍廟的影子。人們把建造和維護城隍廟的人稱為廟主,其後裔子孫往往就以廟為姓。
由於歷朝封建統治者對宗教的推崇和管制,廟主的身份頗高。早在魏晉時期,中央政府就設置有機構“太廟署”,到了明朝初年,廟主的地位空前顯赫,甚至已進入地方官員行列。在流傳至今的《河南偃師王氏笠、筒、籬王文家譜》中,記載有這樣壹段話:“王氏家族的始祖母廟氏老夫人,廟尚書之妹,世傳曰八老夫人,攜二子自山西潞安府長子縣馬村遷偃,居治西十裏大槐樹村。”據考證,這裏所記載的“廟尚書”,就是元朝時期山西某地的城隍廟主,官位從七品。其後裔以先祖的職守為姓,稱為廟姓,並世代相傳至今。
在現代,廟姓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揭陽,河南省濮陽、洛陽,浙江的紹興,黑龍江省廟噶山等地。其中河南省濮陽、偃師兩地是我國廟姓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濮陽縣梨園鄉三河村,400多戶人家幾乎全都姓廟。我國著名爆破技術專家廟延鋼,就是濮陽縣人,此外廟姓名人還有著名教育家廟文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