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琴是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多數專家認為,十弦琴具有古琴的早期形態,其造型和裝飾代表了人們對古琴這壹戰國時期古老禮器的看法、態度和文化認同。
因此,理清其造型的成因和設計思路,才能還原其文化內涵。通過這種文化痕跡,也可以理清古琴的歷史軌跡,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
曾侯乙十弦鋼琴長67厘米,寬19厘米。琴頭和琴尾略上翹,琴腰略收,略下陷。鋼琴音箱屬於半箱體結構,箱體後面連接壹條長長的琴尾,琴尾下面有壹只鵝腳。音箱上的表演區沒有會徽,但有線條裝飾。
月山上有明顯勒痕的弦孔10,弦眼間距1.6厘米。琴底龍池裏有四把大鍵琴。現代的古琴基本上是漢代的古琴形制,也就是說古琴的形制和大小基本上已經被漢代定型了。
漢代以後的古琴基本上是長約120至125厘米,寬約20厘米,幾乎是戰國十弦琴的兩倍。可以看出,曾侯乙十弦琴的大小與現代古琴明顯不同。除了古琴的形制大小不同,漢代前後的古琴演奏方法也有明顯的差異。
漢代以後,古琴的演奏主要是用左手按揉琴弦。鋼琴上有13個徽記,左手根據這些徽記決定音高。但是右手的彈奏技法變化比較大,最基本的就是右手的八種指法:撐、劈、擦、挑、勾、挑、打、挑。
曾侯乙的十弦琴上沒有徽,每根弦之間的距離比漢代以後的古琴窄得多,有十根弦。所以按照它的形制和和弦體系,是不可能按照韓琴的方式演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