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了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清代修建的三亭十七孔大型石拱橋。
雙龍橋位於建水古城的西部,大約五公裏遠,橫跨在廬江和塔沖河的交匯處。它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遺跡之壹,已被列入中國造橋史上。這是壹座非常漂亮的橋。
這座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有三孔,道光年間有十四孔。因為是連在壹起的,所以俗稱“十七孔橋”。橋上有三層亭子,兩端各有壹個亭子。
全橋由巨石建成,全長148.26米,寬3米。它的造型別出心裁,非常漂亮。是中國優秀古橋之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景區。
雙龍橋是壹個很“照”的地方,可以從遠處拍,也可以近距離拍,尤其是在夕陽下。它非常漂亮。可惜今天遇到了陰天,烏雲密布,拍出來的照片不夠明亮刺激。
這是“鄉下老大哥”的日常姿勢。壹個精通英語、走遍世界的人,到了雲南就成了“農民”。
走到橋的另壹邊,我被壹段鐵路迷住了。那是壹條特殊的鐵路,比我們看到的那條窄。鄉下大哥說這是滇越鐵路!是去越南的!
滇越鐵路:資料顯示,是連接中國昆明和東南亞越南海防的鐵路,也是中國西南第壹條鐵路。19世紀中後期,由法國人設計規劃。
滇越鐵路分為兩段,其中越南段於1901年開工,1903年建成通車。雲南段於1904年開工,1910年3月30日竣工。
1910年4月1日,滇越鐵路通車。不過這裏的軌道是法國標準窄軌鐵路,和中國鐵路有很大區別。滇越鐵路建成後,也被《英國日報》稱為世界第三大工程,堪比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現在100多年過去了,鐵軌還在,當年的車站也在。火車呢?這條線還通車嗎?
鄉下大哥說還通車,但已經不是過去的蒸汽機車了。現在是現代旅遊觀光車。這裏可以直接去石屏,但是要去越南就不走這條路了。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離車站不遠的村莊。它叫做方鑫村。這裏有幾棟老房子,其中易家院是過去有名的大房子。據說錢不是因為土地,而是因為家裏有礦。
以前家裏有礦,跟現在壹樣,異常有錢,所以這個院子很大,但是後來分給窮人了。據說壹下子搬進來17、18戶。
但是現在院子裏幾乎沒有什麽人家了,都搬走了或者閑置了。我們只是看到壹個老人在做飯,她很熱情地想讓我們進屋,但是她語言理解不好,不知道說什麽。
雖然房子有些破,但是看房子的細節,就能看出原來主人的財富和興趣。大雄寶殿的門都被雕了很大的鏤空,外面貼了金箔。當年是多麽宏偉啊!
所有使用的優質木材經過壹百年仍然完好無損。所有的角度都經過雕刻和裝飾。真的很漂亮。
所用的磚經過雕琢打磨,而柱子精致美觀,雲霧繚繞。
最有意思的是在這裏看到了主人當年留下的壹個“人生追求”:
百畝良田,萬卷書,琴三巷,壹壺酒,早耕晚學,非仙非佛,半農半儒。
這段話是在墻上看到寫的
在村口,我看到圍了很多人。原來是個辣椒收藏家。7元錢壹斤。雲南人喜歡吃辣,產的辣椒也不錯,但農民抱怨種辣椒不賺錢。
我開玩笑說:“我能嘗壹個嗎?”壹個阿姨笑著說,妳敢吃嗎?我還沒動。同來的男孩抓了壹口,然後嘴張開了,合不上。他邊跑邊喊:“水,快給我點水”哈哈,不說了。現在想想都辣!
然後是壹座橋:馬家營看龍橋。
這座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6年),民國重建。其實這座橋和前面的雙龍橋是壹條路,這條路上還有幾座橋,要麽規模不大,要麽存在時間不長。
現在看來,這條路似乎是壹條只有三四米寬的小路。在過去,它是壹條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說是當年的“公路”。它的意義非同尋常。物資運輸、軍隊動員、貿易往來、公文傳遞,甚至人員往來都依賴於這條道路,它成為了當年的“國脈”要道。
在這裏,鄉村的景色很美,鵝在河裏遊泳,荷花在稻田裏蔓延。
再往前,我們到達了石屏縣。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壹大片水面。鄉下大哥說是異龍湖,雲南五大湖之壹,比滇池、洱海、撫仙湖小,比杞麓湖大。
異龍湖的周長是150裏。現在完美的彩虹棧道就建在湖邊,非常適合跑步、騎馬、遊玩。是不是很美?
此時已近中午,鄉下來的大哥帶著我去湖邊鬥地主灣村的壹家小飯館吃午飯。這裏有幾家小餐館,以燒烤為主,客人都是村裏的司機或者路過的。
在石屏、建水壹帶,即使是最小的餐館也會有燒烤攤,以烤豆腐為主,這是餐館的標準。當地人喜歡吃烤豆腐,即使吃壹碗面,也會加壹塊烤豆腐,這也是由來已久的用餐習俗。
我們要的是石屏的大塊豆腐。壹開始是豆腐幹狀態。隨著熱量的增加,內部開始膨脹,外部變得酥軟。這時,它被烤熟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就是用手蘸著調料(水)吃。我們讓老板切好,裝盤。
但是老徐怎麽能讓我們只吃豆腐,卻要烤肉、烤雞胗和烤豬皮呢?沒有,這種烤皮有多少人吃過?妳還想知道它的味道嗎?
第壹道烤的是五花肉,當地土生土長的豬,早上宰殺,稍加腌制,加壹些辣椒面之類的烤料。烤好後切成小塊端上桌,太香了。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烤豬肉。
這頓飯好吃又便宜。時間久了還是很懷念這種味道,好像還在牙縫間飄著。
午飯後,鄉下大哥打開導航,我們繼續尋找他設定的旅行路線。我們首先去了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於雲南省石屏縣西南約15公裏處。始建於唐代,原名真覺寺,明末改名秀山寺。去了雲南,發現這裏很多寺院都是佛、道、儒的合壹,體現了雲南宗教的包容和開放,或者說這裏的信仰並不排外。
寺內綠化良好,郁郁蔥蔥,植物繁多,多為古樹,如唐代的櫻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羅、清代的桂花等。如果是在開花的季節,妳可以想象這裏的壯麗和芬芳。
這裏建築古老,環境幽靜,是個修行的好地方。
安靜的寺廟,走來走去,沒有和尚,沒有香客,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石屏縣城西10公裏的寶秀鎮嬴政村,這是壹個有著成堆古建築的小村莊。
首先看到的是全國文保單位:陳氏宗祠。
1925年由清末秀才、雲南實業家陳鶴亭(本名陳鈞)修建,主持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條私人鐵路。
陳政的祠堂由祠堂、荷塘、石橋、中堂、正殿、側堂、亭臺等建築組成。有兩個庭院的建築總面積為12400平方米。這些建築的歷史可能不到100年,有很多看起來是現代建築的元素。
這座建築規格很高,應該耗費了不少財力,同時追求精致的細節,尤其是帶石獅的柱子。雕刻不僅漂亮,而且豪放,這在其他地方很少見。
嬴政村還有阿正祠堂,也是全國文保單位。鄭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至今保存完好。
可惜這裏的大門是關著的。鄉下的大哥說了好幾次,都沒見過開的。可能還在修。但如果妳看看房子的雕梁畫棟,就能感受到它的精致和美麗。
開始下雨了,孩子們匆匆走過。現在嬴政是省級文化村,也被稱為“雲南第壹村”。歷史上非常有名,人才濟濟,財源滾滾!他們的祖先是多麽勤勞和聰明。
嬴政村有600多年的歷史。古村裏有三街九巷,以姓氏和地理環境命名。街道是青石鋪面,這裏的房子大多是南北向的大四合院。村裏以前有403個四合院,現在有28個完整的四合院。
最後,我們參觀了清代學者陳鶴亭的故居“陳故居”。如前所述,他建造了“陳氏宗祠”。
我不知道陳鶴亭(1874-1931)是否是嬴政最富有、最有名的人,但他的履歷並不簡單。
他是清末進士。辛亥革命後,任蔡鍔參贊兼內務主任,後任畢鐵路總經理,創辦三家鐵路銀行,主持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條私人鐵路——畢鐵路。
陳鶴亭壹生致力於實業,也致力於教育。資料顯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他將壹座百年神社的資產轉讓,以促進學習,創辦了嬴政小學。村裏的孩子都勸他們入學,這成了石屏縣翹首以盼的事。
陳鶴亭故居是民國時期嬴政村最大的建築。這裏保存得很好。就個人故居而言,可以說是精致到了極致,被譽為“散落民間的明珠”。
整體建築細節完美,仿佛是壹件可以打包帶走的精美工藝品。
陳故居最大的特點是整體用花卉雕刻而成。人物和動物很少,可能和主人的追求和喜好有關。這些木雕不僅是浮雕,還有多層次的立體雕刻,美不勝收。
古宅的建築可能與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關。他突破了對傳統建築的審美認知,融入了自己對藝術的思考,細看的話,陳故居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也讓它與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相匹配。在我在建水和石屏看到的幾十棟古宅中,它與眾不同,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