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建窯小碗釉面有“鬼眼疤”

建窯小碗釉面有“鬼眼疤”

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受到窯溫變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響,釉面通常會出現壹些小的瑕疵,如氣泡、棕眼、縮釉、炸紋等。瓷器出窯後,在長期的使用和把玩過程中,釉面又極易產生壹些人為損傷,如劃傷、磕傷等。

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現,形成了壹些器物獨有的時代特征,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燒成和長期使用後的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造假者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連壹些常見的瑕疵痕跡也壹並研究模仿。因此 釉面的各種瑕疵痕跡在鑒定中也是非常值得註意的依據。以下介紹常見的壹些瑕疵痕跡。

1.釉面劃傷

老瓷器在長期的使用、陳設、把玩過程中,釉面通常會留有不規則的少量劃痕。現代仿古瓷為了表現瓷器的老舊,釉面通常人為做舊劃傷,用放大鏡觀察不難發現,做舊的劃傷痕跡是很有力度的劃紋,或仿佛是用工具劃出的壹團團或壹片片劃紋。

2.磕傷

盤口磕傷

瓷器本身化學性質穩定,經久耐用,不怕潮濕,但卻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邊、足邊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跡,形成磕傷。 現代造假者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 故意在器物的口邊和足邊進行人為損傷,再經過修補打磨後造成所謂傷缺。新仿傷缺處經仔細觀察有打磨後的痕跡,大多較光潤,或有假修補的現象,與陳舊磕傷痕跡差別較大。

《 收藏大縱橫》

3.釉面裂紋

又稱“開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諸窯就已經出現了釉面開片裝飾,其釉面裂紋如同冰裂、龜裂、蟹爪或其它細碎狀。這些釉面不同形狀的裂紋是燒造工藝上的壹種缺陷,是 由於胎體和釉料的膨脹系數不壹造成的,卻顯出了壹種獨特的裝飾效果,別有壹番古樸自然的情趣。

宋哥窯雙魚耳爐

明清兩代及現代多有仿制,卻與宋瓷相去甚遠。宋瓷的開片裂紋是燒制時自然形成。 宋代哥窯開片有“金絲鐵線”壹說,它的形成壹般來說是由於器物出窯以後,用 草木灰均勻塗抹,使之滲入較大的裂紋之中, 紋線即成黑線。隨後壹些小的裂紋內的 鐵元素受空氣氧化而呈現出褐黃色,兩種紋線交織布滿釉面即所謂的“金絲鐵線”(上圖)。據有經驗的窯工師傅介紹,現代仿古器可用化學試劑做出釉面裂紋,再用紅色、黑色彩料分別泡染填充,與宋代“金絲鐵線”相差甚遠(下圖)。

仿宋哥窯雙魚耳爐

在明清兩代青花或單色釉瓷器的釉面,壹般來說是沒有“開片”的,但有個別器物受保存條件的影響會偶然形成開片,沒有形成時代特征。 現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兩代的青花瓷釉面人為制作出“開片”來偽造出土物,值得註意。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頸瓶

《精藏門》

4.雞爪紋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後,器體受撞擊處容易出現雞爪狀的裂紋,因而有“雞爪紋”壹說。老雞爪紋由於形成時間久遠,裂紋內多滲入其它雜質而呈褐黃色紋路。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頸瓶 底部雞爪聞

而新仿品雞爪紋是 人為敲擊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見有二三處雞爪紋,但 器表沒有撞點痕跡,顯露出是偽作。

5.氣泡

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某些化學成分會產生氣體,大部分氣體會散逸,未及散逸的氣體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內形成了氣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邊角處的氣泡尤為密集。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老瓷器中的氣泡,由於瓷器年代、種類不同,會發現釉中各種氣泡非常透亮仿佛沈於純凈水中,有的卻像是浮於雲霧之中。 孫瀛洲曾很形象地總結說, 哥釉中的氣泡如 “聚沫攢珠”, 汝釉中的氣泡則 “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

獻出小編輯私藏的民窯標本超高清圖

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氣泡現象的存在。常見的壹類 現代仿品,釉內氣泡極小,用放大鏡看有的幾乎形成小白點,均勻地分布在釉面內。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瓷器是用電爐燒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內都有氣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僅憑有無氣泡這壹點是無法成為斷代依據的。

獻出小編輯私藏的民窯標本超高清圖

現在有些藏家用高倍顯微鏡觀察釉內氣泡狀態來進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謂死氣泡、變色氣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 “變色氣泡沒有幾百年是形成不了的”。這種方法很值得商榷。筆者經與專業學者探討後了解到,氣泡的形狀、顏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處的自然環境或人為做舊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氣泡的顯微效果要從多方面考慮,對瓷器鑒定來說,有壹定的參考價值,但不是絕對的。

6.棕眼和縮釉

在瓷器的燒制過程中,由於坯料、釉料配制不當,當瓷器入窯煆燒時,釉和坯體因化學作用產生氣體,在釉裏面會形成氣泡。當窯中火力不足時,氣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縮,在釉面上會留下氣泡收縮的痕跡或中空氣泡崩裂的痕跡,這就是棕眼。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宣德時期瓷器釉面常布滿下凹的星點,猶如 桔皮狀,被稱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這是明宣德時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底部

縮釉則是釉面氣泡破裂時釉子回縮,形成大小不均的無釉小孔,天長日久 孔內容易進入汙垢,形成縮釉點,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處常有針孔狀縮釉點。也有由於縮釉較嚴重時導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現象,如明洪武青花、釉裏紅大盤,大片的縮釉現象比較嚴重,形成了洪武時期的時代特征。

明洪武釉裏紅荷花菊花紋盤 縮釉

這種大片的縮釉現象是由於瓷器在燒制過程中釉面較大的 氣泡破裂時釉子回縮,或是 由於胎面有油汙導致釉與胎體未能緊密結合,導致露出胎體。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縮釉點的偽作,其做舊方法是在瓷器入窯前用針狀工具紮出大小壹樣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幾處釉,使得燒成後器表產生露胎無釉處,但與老瓷器相比較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7.毛口

又稱毛邊。老瓷器中常見器物的口邊因為 小氣泡破裂或輕微損傷導致口沿釉面剝落,用手指順著口沿捋過去,會略有棱刺之感,稱為毛口。

這種 毛口現象在元青花大盤、大罐和清康熙盤、碗、瓶、罐中較為常見,給人壹種老舊之感,形成時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舊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窯燒制前,用工具將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幾小塊兒釉,出窯後在對缺釉處進行打磨和修補,偽造成毛口舊傷修補的痕跡。

8.剝釉、剝彩

古代低溫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剝落或彩剝落現象,其原因是由於低溫彩釉瓷器都是經過二次入窯燒成,先高溫燒胎,再低溫燒釉或釉上彩繪。

唐三彩三足鍑(同復) 器身剝釉

此類器物 無論是釉面還是彩繪,都有小小的開片,證明胎釉或釉彩之間結合不緊密,當受到潮濕空氣的影響後,釉層或彩層會從胎體或釉面上逐漸脫落,如黃釉、茄皮紫釉、孔雀綠釉、唐三彩釉等。這些低溫釉的釉面都有小的開片,也常見釉面出現小塊兒的剝釉或剝彩。

元孔雀綠釉蓋罐 蓋 器身剝釉

清代粉彩瓷器彩繪花紋中的黃彩、綠彩、粉紅彩等色彩易出現剝彩現象。 新仿瓷器仿造的剝釉、剝彩現象,器體缺釉、缺彩處周圍的釉面都非常堅實,手觸摸的感覺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塊大塊地缺釉,不像自然剝落,而是人為做成的。現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類的高溫瓷器,常常出類似的假剝釉現象。鑒別時還需註意器身凸起的棱線部位、口邊、足邊及其它邊角部分,如表現出很整齊的缺釉現象,則是人為用化學試劑塗抹做出的假剝釉現象。

《收藏大縱橫》

9.釉面上出土的痕跡

水堿、水銹、土銹這三類現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現的痕跡,這些痕跡有的是呈 灰白色、 灰黃色的土疤,或是 鐵銹狀斑痕。無論是鐵銹還是土疤,這些瑕疵由於地下環境潮濕,泥土中的元素與釉面產生化學反應, 痕跡深入釉面,銹跡堅實,不易洗刷掉。

元卵白釉葫蘆形帶蓋執壺 出土痕跡

明 龍泉窯刻花梅瓶腹部殘件 出土痕跡

現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現象也很常見,具體做法是在 器身用粘合劑塗抹壹層薄厚不均勻的 桔紅色泥疤,或是 在器內壁掛壹層桔紅色、黑色的泥漿,更有甚者將仿古瓷通體用 粘合劑粘滿很厚的鐵銹狀附著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屬物質侵蝕壹般。

明成化鬥彩菊花紋罐修復器 出土痕跡

仿元青花鳳紋罐 假出土痕跡

仿元青花鳳紋罐口沿假出土痕跡

現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鈞、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種的釉面上都有此現象。據有經驗的同誌介紹,這種現象是因為在釉中加入了壹種金屬元素後燒出來的,表面很光潤,與真出土器的痕跡有很大區別。

仿元青花梅瓶 假出土痕跡

辨別真假出土器物還要 警惕瓷器的粘補現象。在實物中常有假修補器,其做法是將仿古瓷器打破後重新粘補好,欺騙藏家是禦窯廠出土的官窯器。其實禦窯廠窯址出土的殘片在發掘過程中會經常碰撞,從修復器的粘合處可以看出殘片的邊沿是不整齊的,並有缺補處。但從新品碎裂的修補處可看出裂紋非常整齊,值得註意。

仿宋汝窯貫耳瓶 假出土痕跡

汝窯瓷器的釉色為天藍色,是帝王喜愛之物,非常珍貴於是壹些仿出土汝窯的器物就出現了。在汝窯窯址的殘片中,有許多瓷片釉表面浮有壹片片灰白色的斑塊,這是釉面在土內長時間受潮濕和酸性物質腐蝕後產生的現象。

近年來還發現壹種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許多鐵銹色狀植物根莖的現象,仿佛是器物從土中挖出來時帶有許多草根似的,經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器物釉面的壹些植物根莖是用鐵紅色原料繪畫粘附後制作的假現象。

仿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粘貼樹根

10.釉面鋦子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後器身易碎裂,過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個鋦匠把瓷器修補好後繼續使用。

南宋龍泉窯青釉小碗 鋦釘

鋦,是指用壹種彎曲“∩”形的銅釘或鐵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用其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補的方法就叫做打鋦子。

手藝人將打破的瓷器片兒拼攏起來,用線紮縛固定,計算壹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鉆在瓷器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鉆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鋦釘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鋦子的地方塗上壹種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鉆才鉆得了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的說法。

明代多用鐵鋦子,體型寬大厚重;清代用銅鋦釘,體型較小。有的新仿瓷器為模仿老鋦活兒,故意將瓷器打破後再用大、中、小各種尺寸的鐵鋦子鋦好,為了防止新鋦子露金屬光澤,往往還在鋦子周圍塗抹灰泥或鐵紅色的銹疤,值得註意。

《收藏傳說》

11.釉斑

元青花釉裏紅開光鏤空花蓋罐 罐底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壹種現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現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隨意點上幾筆釉來誤導藏家。

元青花釉裏紅開光鏤空花蓋罐 罐底釉斑

實際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藝上粗率的表現,在入窯燒之前未能將器底的釉刮幹凈,是壹種隨意的表現,與新仿品點幾筆釉作偽的表現截然不同。

12.老胎掛新釉

老胎掛新釉是冒充舊窯器的壹種手法,造仿者將窯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燒制冒充真品銷售。常見掛新釉者有南宋建窯的黑釉碗,新掛釉釉質過於光亮,與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時代神韻。

13.釉面粘補

民國時還有壹種在老瓷器上補釉的作偽方法。在故宮館藏的瓷器中,有壹件宋代鈞窯天藍釉三足小香爐,有民國時的古玩行商人將爐身挖掉壹塊兒釉,然後再補上壹塊兒紅釉,冒充成宋鈞窯天藍釉紅斑小香爐。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非常珍貴,民諺有雲:“鈞瓷掛紅,價值連城”,癡迷者不仔細認真看,稍不留神難免入其彀中。

  • 上一篇:廣告詞有哪幾種?
  • 下一篇:彩雕瓷磚背景墻的制作工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