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亦稱“石刻”,為我國五大雕塑傳統(陶、木、石、銅、泥)的組成部分。會館的石雕裝飾大多用於柱礎、欄桿、抱鼓、壁芯、香案和墻基等處。
會館照壁裏側壁芯中央雕刻有壹外為長方形、內為壹橢圓形的高浮雕“二龍戲珠”,構圖嚴謹豐滿、華貴典雅,造型上下翻飛、扶搖飛翔、剛健威武,技法細膩精湛,充滿了超人的神秘力量,為清代石雕佳作。照壁四周雕刻鑲嵌有四條夔龍捧壽,照壁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龍,工麗嚴謹,氣韻生動。
會館中軸線上“大義參天”牌坊的中間兩柱各有三塊抱鼓石,從三個方向把柱子固定。六塊十二面抱鼓石,分別采用浮雕技法雕刻著“蒼龍行雲”、“丹鳳朝陽”、“輩輩封侯”、“蝙蝠撲雲”、花卉和人物故事等。
東側有壹幅石雕戲曲故事《井臺會》,人物造型比例適中,雕刻技法細膩。咬臍郎騎在高頭大馬上,身著甲胄,壹手挽繩,壹手執弓,背後壹面大旗迎風招展,在兩個士兵的擁簇下,顯得英姿勃發。李三娘頭梳高發髻,身穿圓領高衫,站在井臺邊上,壹手提水桶,壹手執桿,脊背稍向前傾,神情恬淡,充分顯示出壹個含辛茹苦、勞累過度的婦女形象。整個畫面細致具體,母憐子狀,溢於畫面,感人至深。
西側壹幅《狄仁傑登山望母》石雕,刻畫地更是感人,四個人物表情不壹。狄仁傑身著官服,面向天空,望著幾朵白雲,右手擡起欲掩面哭泣,孝心動天。整個畫面簡潔流暢,恰當地表現了壹種思母之情,極富感染力。
龍、鳳、猴和蝙蝠等動物圖案,雕刻細膩,線條簡樸。龍鳳造型修長灑脫,鳳大體作雄雞頭、冠、雉身、鶴頸、足、鴛鴦翼尾,間以雲氣紋,象征著美好幸福;蒼龍雕刻得清新剛健,穿雲撥霧,給人壹種蒼勁豪邁的力量動態美;猴、蝙蝠亦工麗細致,上下兩只蝙蝠雖頭小如棗,但鼻眼逼真,張口作吼叫狀,四周襯以雲紋,似從天而降,壹大壹小兩只猴子在松間跳躍嬉戲,活潑可愛。
這六塊抱鼓石均由整塊石料雕琢而成,造藝精致完整。
大殿正中有壹臺高近1米的青石香案(供桌),正面有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雕刻的壹幅“八仙慶壽”圖。中間是手拄拐杖的老壽星,身邊有壹仙童服侍。背景雕著雲紋和象征長壽的松柏、仙鶴,兩側八位仙人手執不同法器向老人祝壽。老壽星和藹可親,仙人意誠心虔。上部雕雲龍紋及火焰寶珠,它不同於尋常的二龍戲珠,龍尾向內,龍頭向外,然後調頭內視,表現出龍的動勢和雄姿。刀法嫻熟圓潤,紋飾自然流暢。
大殿內柱礎全部雕刻,柱頂石鑿有花飾是重要宮殿和廟宇的標誌。會館大殿內柱礎高近半米,大部分雕刻成上部為圓鼓鏡式;中部為八棱,四周均有圓雕的小蹲獅,造型別致,姿態各異;下部有方式和八棱兩種,分別雕刻有駱駝、鹿、羊、鶴、鵲、山果、花卉、陰陽圖、二羊抵頭、海浪山石等。這些藝術小品,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造型的特點是不刻意追求細節描寫,而註重動態表現和意趣,形成畫面古拙、渾樸而有韻律感的特色,很有點漢畫像石的味道。柱礎雕刻與室內的木雕、彩畫上下相映,生輝滿室。
大殿臺階前的漢白玉石欄桿是會館石雕的壹種。臺階上的欄板柱子由地 伏、欄板、望柱和抱鼓組成。會館的欄板式樣為禪杖欄板,是常見的透瓶欄板。透瓶欄板由禪杖(尋杖)、凈瓶和面枋組成。每壹組欄板雕刻凈瓶三個,中間壹個上雕三幅雲,兩端只鑿作半個凈瓶。
欄板柱子既有攔護的實用功能,又有使建築的形體更加豐富的裝飾作用,雕刻有力,線條簡練,很好地起到了襯托大殿雄偉的作用。
整個院內有盤龍石柱燈八個,采用高浮雕技法,刀法奔放自然,線條流暢遒勁,給會館增色不少。
在牌樓東側有壹碑刻,碑額部分的兩條盤龍雕刻得細膩精致,可稱做石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