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裏紅分享釉下彩極品之殊榮;明成化鬥彩矗壹峰之巔;清三代琺瑯彩絕唱壹時。另外,各個歷史時期各窯口的其他壹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們的贊譽。
然而,還有壹個獨樹壹幟的彩瓷品種,卻長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遺忘,甚至幾乎被湮沒,這就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名噪遐邇的淺絳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為生產禦器的官窯,又對民窯采取“官搭民燒”即“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等手段,來為宮廷燒制瓷器,民窯得到普遍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
明代永樂、宣德時的青花瓷器,色調濃艷,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征。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這就是著名的成化“鬥彩”。明嘉靖、萬歷時,又興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鎮設禦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並創燒了“琺瑯彩”。清雍正時期又燒制出“粉彩”。
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清代瓷器,集歷代燒瓷之大成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歷史高峰。
擴展資料
中國的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在壹千年前,唐代長沙窯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輸出到海外,據考古學家調研,在國外大約有十三個國家出土了唐代長沙窯瓷器。
最近有報導,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國公司組織打撈的壹只中國唐代沈船上的唐代文物約六萬件,九成以上為瓷器,以唐代長沙窯產最多。可見其時中國瓷業發展的盛況。
中國彩瓷的發展,自從東漢青釉、褐釉瓷器燒制成功以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瓷業迅速發展,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黃釉綠彩瓷器,改變了早期瓷器單壹色的狀態。隋代又將白瓷燒制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業發展空前繁榮,瓷窯廣泛興起。特別是鞏縣窯的唐三彩、長沙窯的釉下彩以及郟縣窯的黑釉藍斑等許多品種都聞名中外,在瓷器裝飾方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宋、遼、金時代更是名窯輩出、名瓷薈萃,裝飾上也更豐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繪尤為突出。這些都為元、明、清的景德鎮瓷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形成全國制瓷中心,中國制瓷業進入了壹個嶄新的彩瓷階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燒制技術完善成熟,並大量輸出海外,同時還發明了釉裏紅、紅釉、藍釉、卵白釉等。
明清兩代是我國瓷業生產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禦窯廠的設置,制瓷技術的革新和進步,使官窯瓷器產品精細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種如永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鬥彩,萬歷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琺瑯彩、粉彩等,馳名中外,經久不衰。
十七、八世紀歐洲壹些國家,對中國瓷器非常熱愛,他們常常用較珍貴的金屬材料鑲嵌在中國瓷器上,達到既保護瓷器又美觀的目的。還有的博物館將中國瓷器鑲到建築物上,作為很重要的裝飾。
如泰國王宮建築的壹些外墻用中國的粉彩花鳥瓷磚作為墻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鳥瓷磚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生產的。中國古代彩瓷久遠的藝術魅力,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不愧為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
百度百科-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