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徐州著名書法家張伯英的小故事

徐州著名書法家張伯英的小故事

近代書法家、碑帖學家、鑒定家和學者張伯英(1871~1949年),原名啟讓,字勻圃,號雲龍山人、東涯老人,出生於徐州三堡榆莊。其父張仁廣(字溥原),善詞章,尤喜書法。伯英與其叔張從仁(字雲生)年齡相若,幼年時壹同就讀於徐州名士李輔中家之私塾,受業於徐葵南先生,並與其子徐樹錚(字又錚)同窗。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金壇人馮煦(探花、著名詞人、翰林院編修)應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江西臨川人)的聘請,任徐州雲龍書院院長。張伯英年17歲,入雲龍書院,為馮煦得意弟子。1897年,張伯英與張雲生到南京參加鄉試,同科中舉。叔侄二人為維持家計,先後開館授徒。 1914年,段祺瑞任陸軍部長,徐樹錚為陸軍部次長,聘張伯英為秘書。1924年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政,張伯英任副秘書長。“三·壹八”慘案發生,張伯英目睹官場的腐敗黑暗,毅然引退,不再涉足政壇。張伯英專心地方公益與教育事業,曾任北平市自來水廠及電車公司董事,北平成達中學教師,授歷史、古文及書法課。1929年主編《黑龍江省誌稿》,歷經三年修成,***62卷,精裝八大冊,壹百四十余萬字,堪稱鴻篇巨制。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日軍占領北京,張伯英閉門鬻字為生。華北偽政權王克敏屢次利誘、威脅張伯英出任偽職。張伯英保持民族氣節,毫不動心,慨然與王克敏斷絕往來。 張伯英晚年貧病交迫,生活清苦,尤醉心於書畫金石。他與海內名家康有為、梁啟超、於右任、張學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以精於品鑒金石書畫聞名京津。 張伯英能詩善文,風格清新俊逸。晚年思念故鄉之情更切,如《和漢雲山樓***話》中寫道:“劫後棋爭多誤著,吾衰詩戰不能軍。雲龍舊侶遙相憶,翹首南天雁壹群。”字裏行間洋溢著壹片對故鄉的真摯感情。 張伯英對故鄉的深切眷念之情,還表現在對鄉邑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刊印上。張伯英最景仰清初“徐州二遺民”萬年少和閻古古,熱忱搜集其詩畫墨跡,珍藏並刊布。早在清光緒年間,徐州知府桂中行曾編印《徐州續征》,該書成書匆促,頗有遺珠之憾。又過四十年,張伯英不辭辛苦,廣泛搜集編印《徐州詩征》既補全前書,又使新秀佳作存世。1935年夏末發行,***22卷,皇皇巨編,成為地方文獻之碩果。徐州境內漢畫像石有豐富遺存。張伯英深知漢畫像石之寶貴,曾花兩百銀元購買睢寧雙溝的10塊畫像石,運到馬市街雜貨店中保存,齋名“漢石堂”。其次子張愷慈後將家藏漢畫像石全部捐獻給國家。 張伯英書法,初從顏體,再學魏碑,自成壹家。晚年酷嗜碑帖,精品鑒別,辨析真贗百不爽壹,素為學者所推崇。張伯英留心國粹,鑒於碑帖學賡繼乏人,幾成絕響,遂勤於著述《法書提要》,其書***七卷,洋洋百數十萬言,仿四庫提要之例,列舉自宋至清帖刻512種,窮源別流,析論優劣,為我國書法碑帖學界權威名著。

  • 上一篇:彈弓網的網站欄目
  • 下一篇:快手直播可以有明火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