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歷代都保持了城門和了望塔。1951年國家撥款改造。1980年,又徹底修好了。1982年,文保所成立並對外開放。1992翁城真武廟修復。目前,箭塔上已經舉辦了多年的歷史古錢幣展覽。
德勝門自古以來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德勝門是京藏高速(G6原八達嶺高速)的起點,連接北京北部。因為附近有地鐵車廠,積水潭地鐵站成了北京最早的地鐵換乘站。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50年前,德勝門城墻外和護城河之間是有鐵路的。拆鐵路應該是文革前,拆城墻是1969年冬天。明朝洪武元年(1368),徐達將軍入侵元大都,改名北平。後來將北苑西側的“建德門”改為“德勝門”,並在北苑南側新建土城墻,作為防止元軍反攻的第二道防線。
德勝門牌樓矗立在12.6米高的平臺上,灰管瓦綠鑲邊,重檐歇山頂。寬七間,再出寶霞五間,建築高度31.9米。外三面墻上下四排箭窗,共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元大都北墻廢棄,新建北墻加寬加高,開二門,西門仍稱“德勝門”。
正教元年至第四年(1436-1439),修建了包括德勝門在內的內城九門的城樓、望樓、望樓、橋門。此後,德勝門進行了翻修。1915德勝門甕城、門樓拆除,1921德勝門城樓拆除。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牌樓進行修繕,1982年竣工,德勝門文物保護研究所成立。
1993變更為北京古錢幣展覽館。
2006年,德勝門牌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方根據星星是玄武的。玄武主劍兵,所以發兵打仗,壹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為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以德取勝”。壹旦發生戰爭,從德勝門派兵,安定門移兵,分別表示“奪旗”和“平安安定”。
是首都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稱。明朝永樂皇帝北伐,清朝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卓叛亂,都是成功的。
明清時期,德勝門對抗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防陣地。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曾在這裏發生。乾隆四十三年,大旱無收成。清朝末年,高宗皇帝去明十三陵,到達德勝門時,正下著大雪。除了這壹年夏天的炎熱,高宗皇帝非常高興,他做了壹個牌位祈求下雪。有壹座黃色屋頂的紀念碑,高得其他門的石雕無法相比。所以叫“德勝祈雪”。
德勝門東墻有壹門炮。但是,這把槍不是用來戰鬥的,而是用來報時的。每天中午,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鳴炮,城內百姓都聽炮聲。不過北京人管它叫“宣武正午炮”卻不說“德勝正午炮”。估計玄武門總是中午殺人,槍壹響就有人倒地,比鬼門關還出名。德勝門甕城的寶物,中間應該算個亭子吧。亭子裏立著壹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乾隆六十二年(1797)寫的禦詩。當時的太上皇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抒發豪情。德勝門地區還有壹條與北京密切相關的“生命線”!沿著“豁口”護城河向東200米,在原城墻下有壹條連接護城河和城市水系的水道,水道的城市出口就在積水潭寺的正下方。這些年來,通過這條水路,城外的西山和玉泉山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滋養著京都的百姓和達官貴人。小時候,我親眼目睹壹些大壹點的孩子在這海峽水中拉出精致的銀盤。甚至還有在水路出口掉進冰窟的經歷。
冰室口胡同的冰廠應該還是60年代初的。具體地址在冰室胡同和護城河之間。當時有幾個長100多米,寬20米,深約6、7米的大坑,用來存放冰毒。每到北京最冷的季節,冰廠工人就開始從積水潭或者太平湖取冰,有的老工人甚至已經取冰幾十年了。在寒風中,工人們用特殊的工具將非常厚的凍冰切割成壹米見方的冰塊,用滑槽將冰塊吊到岸邊運送到冰廠,然後用滑槽將冰塊放入儲冰坑並擺放整齊,每個冰塊之間用稻草隔開,然後用稻草等隔熱物質將所有冰塊覆蓋,氣候炎熱時再取出冰塊供應市場。五六十年代的盛夏,北京的副食商場和街邊小店隨處可見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啤酒和北冰洋汽水。
後來由於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幾百年歷史的冰廠很快就消失了。冰室胡同的冰廠撤銷後,留下的儲冰坑被政府略作改造,成為“青年湖”,蓄水備用,但具體用途尚未確定。幾年後,北京變壓器廠在冰廠原址上建成。
北京變壓器廠搬遷後,成了現在的狀態。
小時候經常和爸爸去冰室胡同西口的加油站看熟悉的叔叔們下棋,但眼神和思緒更多的是集中在爬滿腳手架的葡萄和飛舞的蝴蝶上。“夾縫”這個名字的由來,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城墻被挖掘破壞後,“夾縫”的出現,使城內的新街口與城外的北臺莊連接起來。極大地方便了市內外居民的交通。今天小西天牌樓以西的區域多為農田,小時候建築稀疏。我記得我在那裏見過西紅柿,因為這裏有大面積的種植。
在德勝門城樓的東側,曾經有“小石市場”和壹堆以小石命名的胡同。這是當年重要的民間交易市場,因早市而得名。到20世紀80年代,它已經成為北京假冒卷煙銷售的焦點。在德勝門城樓西側,有壹條名為“冰室關”的小巷,是皇宮在夏季囤積冰塊的地方,現在已經改成了壹條主幹道。這裏的徹底轉變是本世紀的事情。
1954地圖上標有“交通幹部學校”的地方,是50年代後的“郵電學校”,後為郵電工廠508。改革開放後,諾基亞等國際品牌的手機在這裏生產,這裏成了辦公樓。地圖上的“華北軍醫醫院”,後為北京軍區262醫院,後改為二炮總醫院。
中影集團公司現在所在的醫院對面,當時還是壹棟沒有任何標誌的建築。它成了50年代末的“北京電影學院”,“文革”和“八七五電影放映設備廠”,然後是電影公司。
地圖上的“城”,也就是今天JJ迪廳所在的地方,就是北京科英廠。50年前,當時的“北京電影制片廠”就在這裏。那時候新街口到豁口的路不是這樣的,有軌電車從西直門轉新街口到李平安。今天積水潭醫院所在的地方就是“大粉局”。
積水潭以西,50年前是壹片低窪地,當時連稻田都有。後來這裏挖了壹個人工湖,取名“太平湖”。那時候,夏天人們可以來湖邊看大人釣魚,冬天有人在湖上滑冰。然而太平湖並不太平,這裏最值得紀念的事件是老舍先生在文革時期1966年8月投湖自盡。1969開始挖地鐵的時候,這個“湖”就被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