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包漿的辦法是用粗棉布打磨。
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舉壹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麽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漿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
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漬,或者土埋水沁,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
它滑熟可喜,幽光沈靜,告訴人們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壹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幹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包漿的原因: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壹,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鑒可以照人了。
也因為這原因,壹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煙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裏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所以,壹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凈,壹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妳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