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清楚假錢是怎麽做的,了解這個過程並不難。
偽造古錢幣壹般分兩步:第壹步是造錢坯,第二步是“假”,也就是造假。
造錢坯的主要手段是鑄、刻、挖、拼接。
第壹,所謂鑄造,就是用真錢做模具,把銅變成沙子來鑄造新幣,市面上出現的大量偽造的珍貴錢幣,都是這樣制造的。
還有壹些所謂的“杜撰錢”說歷史上沒有這種錢,但錢商揚言,這種錢是為了賺錢而“出譜”的罕見產物(古代錢譜中沒有記載的叫“出譜”)。欺騙收藏者。這種錢就是在做錢模型的時候,刻壹些不同於常見的字。然後翻過來。比如筆者曾經在壹個春友處看到壹把“九字刀”,和壹般的“六字刀”沒什麽區別,就是多了三個字。它的鐵銹色和書寫氣息非常接近六字刀,鑄造非常精細,極具迷惑性。要不是錢幣專家反復鑒定,確認為“捏造貨幣”,很多人都上當了。
筆者還有壹本“端平元寶”(見圖)就屬於這種“賺錢”。十環看了段平元寶鋼的錢,卻沒有譜。根據馬定祥的註釋,丁《歷代古錢圖說》批評說:“端平元寶環十大鐵錢少見。”說明只有這種形式的鐵錢,沒有銅錢。如果有銅錢,那壹定是鐵母。但這錢,字平淡,銹色可疑,身歪斜,絕不是母錢。
用真錢鑄造的假錢,不容易被技術熟練的人看出來,但如果仔細分辨,還是能看出人物的筆畫比較粗,縱、橫、左、右的細節模糊。銅也有區別。翻砂時,原真錢上的銹斑印在砂型上,原鑄假錢坯有原銹銅塊。通過比較圖片中的兩個劉樺,文字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市面上看到的假幣大多很容易識別。有些是極難判斷的,比如壹個“國寶”文字和鐵銹色。不容易看出問題:壹件元代珍品“中通元寶”篆書小平要價2000元,做工也很精細。兩塊錢的細節有疑點。這些會通過進壹步的測試方法和幾位學者討論,不要輕易成交。
二、刻字的方法就是從普通古錢幣上刻上壹兩個字,使之成為稀有貴重的錢幣。比如五銖,把五個字的兩條豎線拿出來,改成“三銖”。把“大觀鮑彤”小平改成虛構的稀世錢幣“大同鮑彤”。把“三字刀”中間的字刻出來,加上字,就成了珍貴的“六字刀”。刻制後會按照老方法使用,往往很難識別,需要特別小心。
壹些有標記的錢幣也是如此,如在普通的“簡牘鮑彤”背面穿上“川”字,用流動的銅刻上星月圖案。把普通的開元錢換成匯昌開元的“稀有”產品,等等。
3.挖補法:在普通錢幣的票面上挖出壹兩個字,然後用油漆、膠水或焊料補貼其他錢幣上的字,以提高其價格。這種假幣經常會迷惑壹些行家,因為字比較老,銅基本壹樣,壹時難以識別。丁主編的《歷代錢幣圖說》第49頁上,刻有壹枚背面有日月標記的半兩錢幣。而“兩對”和“半對半”都是挖補偽造的假錢。當時,和這兩個錢幣專家都被騙進了錢幣排行榜。說明這種制假手段有多高明,如果也用來偽造“五五”“泰銖”等錢幣,收藏者更要註意。
《歷代古錢圖說》中的“亮亮”和“半半”錢是假幣,這是馬定祥先生在註釋中指出的。由於譜上有拓片,很難判斷偽造的方法。初步推斷屬於“挖補”是因為如果除以二分半再焊,其痕跡明顯,而丁、戴兩位彈簧界的老前輩未必會犯此錯誤。很難得出這個結論,因為原幣沒見過。
壹般拼接時常用錫焊或銀焊,有的把原來的錢切掉壹部分,再焊壹部分另壹個錢來換錢文。有些是兩個相同的硬幣被磨薄,然後焊接在壹起,成為壹種罕見的“回綁”硬幣。
假錢完成後,下壹步就是“做舊”。“做舊”主要是上色,畫假銹。
古錢幣的銹色壹般有“坑銹”、“汞古”、“傳世”。“生坑”有紅、綠、藍、黃等氧化銹色,有的薄而厚,有的均勻,有的參差不齊。偽造假幣的人下大力氣去鍛銹,冒充“坑”的人也不少。方法是將錢坯加熱,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酸和鹽中。壹兩天後,就會變得“五彩繽紛”。要麽用膠水和松香混合顏料,要麽用油漆塗抹,再用細砂紙打磨,就成了不同顏色的“生坑”。
“傳世”是指長期未被埋藏或出土,經人反復摩擦的古代銅錢。明亮的光澤,油黑色或純綠色,純綠色。假幣壹般是用油煙熏黑,或者塗上黑漆等包裝,然後打蠟拋光。
還有壹些造假者,把假錢腌制後,埋在土裏,銹壹段時間後拿出來,冒充“坑”。
“水銀古”,顏色烏黑發亮,很像黑色背景上塗了壹層水銀,有很強的反光感。這種鐵銹色壹般很難造假。
知道了偽造古錢的方法和過程,也就能找到鑒別真假的方法。
區分大小便主要是區分形狀和聽聲音。
區分形狀的方法之壹是區分字符。文字首先看“氣息”,“氣息”就是風格和韻味。不同時期的錢幣人物有不同的文筆風格和魅力。比如先秦以前的文字叫“金文”、“大篆”,是布幣、刀幣上的文字。秦朝統壹六國後,用的是《小篆》。這兩種印章的性質是不同的。前者更為簡潔厚重,筆觸曲折。如果刀布上出現“小篆”的字體,就值得懷疑了。此外,王莽的“布”用的是“掛針印”,北周三品用的是“玉羅紋印”,唐代錢文用的是隸書,北宋錢是用印、官印、官印、公章的“對錢”。這些我見過很多,比較熟悉,所以對他們的錢文風格也能有所了解,看到“編造”出來的假錢也能認出來。例如,有壹個“元佑元寶”。經查,該“元寶”並非北宋元佑年間鑄造(因錢文不允許重鑄“元”字),且“元”字較鈍,其他三個字與北宋錢豐不同,可斷定為假幣。
區分文字要看錢面上文字的構成,是否協調統壹,文字在雕刻拼接時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字不和諧,就像書法。如果不是同壹個人寫的,書的風格就會不壹樣。
看錢文,還要看字跡是否清晰。鑄錢的時候要用真錢做模具,用的真錢不是雕娘,壹般都是磨破的。假幣翻了出來,雖然銅錢很新,而且字跡模糊。所以,每當遇到字跡模糊的稀有貨幣,就要註意了。這枚“永通全保”錢不僅是虛構的錢(是假的南唐古錢,當時的珍幣中有“永通全保”,大小形狀與此錢相似),而且書寫風格也不統壹,隸書三字,篆書壹字,字跡也很模糊。比如“通”基本屬於分篆,但“之”的筆畫也是有歧義的。有錢幣收藏者可能會問:“真錢經過長時間的磨損會模糊,假錢字跡也會模糊。兩者區別如何?”
其實這個不難區分,主要指的是錢體鋼的磨損。真錢字跡模糊,可以肯定的是整個錢身同時被大幅磨損,兩者應該是同步的。
如果錢的銅體比較新,造型比較完整。而且如果字跡模糊,可以確定是新轉的假幣。
第二種區分形狀的方法是區分銅銹。坑裏的銹有很多種。顏色分為黃、紅、藍、綠、黑等。有的是全青銹,有的是部分銹,有的是銹跡斑斑。
壹般來說,越近的銹度越松越淺。很多傳世的錢幣沒有鉛色,但是顏色很深,很簡單。雖然有些打磨的很亮,但是銅和普通新鋼的區別還是壹眼就能看出來的。
埋藏數百年的古錢幣,由於地下濕氣的長期侵蝕,腐蝕很深,往往滲透到錢幣內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這種銹,被古代錢幣收藏者稱為“骨銹”,不僅用手無法清除,用金屬工具也無法清除。
漢唐以前的布幣、刀幣、生坑出土的錢幣,多是這種“骨銹”。如果我們碰到這種錢,拿在手裏,用手指甲或者火柴棍輕輕壹摳,就會掉下來,露出銅錢的顏色,很可能是假錢。
很多假幣,因為經過了酸和鹽的浸泡,銹色呈“粉綠色”,銹層薄、亮、刺目,容易識別。
有的假幣有膠、油膝、油漆生銹,但質地粗糙,既不細膩,也不均勻,是小顆粒或糊狀堆積物。專家稱之為“疙瘩銹”,用指甲使勁挖,露出了原鋼的底色。這也是辨別真偽的有效經驗。
識別假幣要看銅的質量。不同時代的古錢幣是用不同的銅鑄造的。從春秋戰國到漢魏,主要是青銅。明清錢主要是黃銅。唐宋以後各代也用白銅。新疆清代曾用紫銅鑄造錢幣。
銅的顏色有白、黃、紅、青,主要是因為銅合金的成分不同。純銅很少用於鑄造貨幣,它與錫、鋅、鉛等金屬混合在壹起。摻雜有色金屬不同,銅幣顏色也不同。
每個朝代都有嚴格的鑄錢比例公式。所以觀察銅色也是辨別古錢真偽的壹個方面。比如現在市面上賣的很多刀幣、布幣,在銹色下面都能看到。秦朝以前的硬幣都是青銅的,可以肯定是假貨。
正因為如此,壹些聰明的偽幣制造者在鑄造先秦時期罕見的刀布時,用銅熔化三枚普通錢和半便士。這樣就變成了青銅刀布,很難識別。
另壹種辨別古錢真偽的方法是除了用眼睛看錢文和鐵銹之外,還要聽聲音。
古錢幣越老,扔在水泥地上發出的聲音越沈悶。壹般刀,布,琴半都是靜音的。明清以前錢少,尤其是清朝,只持續了壹兩百年。硬幣投擲碰撞後,聲音明亮。
如果把齊的“六字刀”和秦的“三孔布”扔在地上,聲音會很亮。值得懷疑。
總之,鑒別真假幣是壹門綜合性的技術。如果有壹些書法、冶金鑄造、化學方面的知識會更方便,省去了很多麻煩,然後可以熟悉各個朝代鑄錢的歷史背景。
事實證明,壹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過長期實踐、反復探索、積累經驗,最終掌握了規律,成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