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時五彩瓷器的簡稱。當時五彩的發展有了重大突破,發明了釉上藍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並將黑彩也用在釉上裝飾,成為壹種純粹用釉上彩料繪制的彩瓷。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參見“五彩”。
基本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實際上就是釉上紅彩、綠彩、黃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由於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沈穩。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艷動人。康熙五彩瓷光艷照人,很重要壹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康熙五彩壹般都色彩鮮艷,光澤明亮。這說明康熙時燒造彩瓷的工藝已十分成熟。 《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 康熙五彩,繪畫工致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歷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余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陶雅》中對康熙民窯五彩瓷器的評價是客觀的。康熙民窯五彩器的紋飾,由於不像官窯那樣受束縛,題材豐富多樣,除了花卉、梅鵲、古裝仕女以外,還有戲曲人物等。在描繪各種形象時,勾畫的線條簡練有力,在乎塗各種彩色後,給人壹種明朗感。當後人以雍正粉彩與其比較時,雍正粉彩顯得細膩而柔軟,康熙五彩則顯得勁利而結實,因此被稱為“硬彩”,也被稱為“古彩”。《陶雅》載:“康窯藍綠皆濃厚,故曰硬彩。雍窯則淺淡而美觀,有粉故也,其無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諸色中推為妙品。 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畫面色彩沈穩、熱烈而不浮躁是其鮮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陶瓷藝術基本要素——造型與裝飾方面分析,有幾點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選擇的瓷料精細,拉坯修坯端正細微,壹絲不茍,坯體接口不留痕跡,這壹點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經過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氣勢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質樸的感覺,這壹點與清後期造型過於雕琢、輕薄之風亦不相同。康熙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器造型都很規矩嚴謹、古樸端莊,這和原料制備、制坯成型等工藝技巧的純熟密不可分。
部分圖樣
康熙五彩造型品種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魚缸、罐等都超過前代。康熙時造型新穎,許多器物開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術的精熟。如觀音尊、棒槌瓶、玉蘭花觚、葫蘆瓶等,造型飽滿、挺拔,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