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入門之七項註意
東西太便宜絕對要警惕 現在各城市都有不少古玩市場,也是收藏愛好者經常光顧的地方,但因市場裏復制品或仿制品頗多,初涉古玩市場的收藏愛好者在購買收藏品時應註意什麽呢?壹?遇絕對便宜貨要警惕
市場上有相當多的古玩是“二手貨”。若為上品,價位壹般不會太低,便宜的貨色,總會有些問題,或是贗品,或是殘損品。二?做工粗劣的器物不可買
壹些玉器、竹器、牙器、角器等,雕工無力,不精巧,壹般為粗制濫造或學徒所作,不必收藏;壹些劣質玉或類似玉的石頭,沒有堅密光潤的特質或玉內多雜質、黑點,無繼續增值的可能不可買。三?無法判斷真品還是贗品的不可買
有些古董雖經多方鑒定,仍無法把握它的真偽,就不必去買。如壹幅名家書畫只有在認定它是真跡的情況下才會體現其價值,如果不是就會不值錢。四?對古玩藏品應多看多思
所謂多看多思多加揣摩,特別要註意古玩藏品的制作年份和藝術造型。年份是指古玩藏品的存世越久則越有收藏價值;品味藝術價值,是看該藏品是否典雅、精湛,是否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五?不急於下結論
對看中的古玩藏品不要急於洽購,既要看該物品是否值得收藏,又要看它的價格是否適中,即便是再好的古玩,若價格遠高於其價值也不值得購買。六?不要輕信“故事”
古玩市場上的賣主壹般都會講述有關古玩藏品的“故事”,大凡“珍品”總能講得繪聲繪色。收藏者應多讀各種收藏書籍,了解各類古玩的確切價格行情,尤其是真偽藏品的鑒別知識,以免因輕信“故事”而上當,要知道古玩市場裏有故事的古董多半是贗品。七?要確定收藏目標
集藏者要按自己的心願,明確收藏方向,壹旦確定了目標,就要壹心壹意地幹下去,要肯吃苦,發現稀世珍品要肯花大價錢,要相信自己最終會成為壹個真正的古玩收藏家。收藏入門之鑒定常識
警惕作假之形形色色 (壹)書畫鑒定重要依據時代氣息與書畫家個人風格 我們談過以上的基礎知識,再簡單談談書畫鑒定知識。 由於時代的發展,像紙張、印色、裝裱式樣等這些工藝也在不斷地變化,比如書畫用紙,像凈皮綿廉、三層玉版等,雖然今天還有生產,但品質上已有很大不同。又比如印色,好的印色多用礦物顏料制成,像上乘的朱砂、紅寶石粉末等等,壹般可以經數百年不變色。關於印色,不同書畫家所喜歡的顏色不同,其中還有區分。張大千書畫用具,都是他自己定制的專用品,十分講究,為此,他在解放前曾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責。但是,對於他的書畫進行鑒定卻有所幫助。關於裝裱的款式、用料、工藝對鑒定書畫真偽也起很重要的作用。這些特征就是時代氣息與書畫家個人風格。 (二)印章 各個時代印章的特點是不相同的,印章的時代氣息可以從印章的形狀、篆文、質地、印色辨別出來。宋代書畫大多不加蓋作者本人名字的印章,材質以銅、玉為主,印油與其他朝代有區別。元代開始才使用石料印章,明代開始使用“印油”,據說以沈周為代表。有些作者固定印和油,有些作者比較亂。 (三)紙和絹 紙,晉唐多是用麻制成(比如陸機《平復貼》),紙在宋代非常發達,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用熟紙寫字,另還需了解自明代後各個時期紙張分類,比如布紋紙、灑金紙、高麗紙從什麽時候開始使用。 (四)書畫題跋與標簽及收藏印章 題跋分同時代人題跋與後人題跋,多為贊美之詞或鑒賞之詞。 (五)書畫著錄書目 檢閱是否有對某藏品的記錄、說明、評價等。 (六)書畫裝裱及作者字號、籍貫、生卒時間 現存最古老的裝潢是北宋的,各個時代都有鮮明的風格。 (七)形形色色作假方式 1.無意為之:如臨摹。 2.勾填作假:挖、補、填、描等。 3.請人代筆:如董其昌、金農等。古字畫的鑒別
紙絹鑒別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壹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鑒別是鑒定書畫又壹途徑。根據和國學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較前代有了發展和變化。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這種雙絲絹的經線是每兩根絲為壹組,每兩組之間約有壹根絲的空隙,緯線是單絲。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壹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松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壹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托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紙的質料是判斷書畫年代的又壹標準。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苧麻。它的特點是纖維較粗,所以也難以作得精細,它無光、無毛、纖維束成圓形,有時見木素。隋、唐、五代書畫大都用麻紙,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唐摹《蘭亭序》、杜牧書《張好好詩》,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經卷,無不如此。北宋以後則急劇減少,但北方遼金的經紙還用麻料。以後用麻紙作書畫的則幾乎沒有。隋、唐間,開始看到有用樹皮造的紙,大都用楮或檀樹皮,它們的特點是纖維較細,同時又隨著手工業發展進步而產生的精細的佳作。此種質料亦發暗無光,僅比麻紙稍亮壹些,纖維束成扁片形,微有紙毛。還有用桑樹皮造的紙,其特點是纖維更細,發亮,紙面容易起長毛,纖維束為扁片形。北宋壹開始,在書法墨跡中就出現大量的樹皮造紙。以後,樹皮紙產於全國。竹料的造紙用於書畫始於北宋。竹料堅硬,最難制漿,前人無法處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紙其纖維最細,光亮無毛,纖維束或硬刺形,轉角外也見棱角。北宋中期後,造書畫紙的原料已無不具備,因而從此就不易以紙質來區別時代的前後了。
裝潢鑒別
各個時代書畫裝潢有各自特色,可作為鑒別斷代的輔助依據。如南宋宮廷收藏的書畫有規定的裝裱格式--紹興禦府裝潢式,對不同等級的書畫采用什麽材料來裝裱,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手卷用什麽包首、什麽綾子、什麽軸心;立軸的用料的顏色、尺寸、軸頭等都有壹定的格式。元代宮廷藏畫選擇專人裝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為軸,以鸞鵲木錦天碧綾為裝裱,並精制漆匣藏於秘書庫,計有畫幅六百四十六件。"明代書畫的裝潢形式有進壹步發展,書畫卷增加了引首,並且有的被寫上了字,有仿宣和裝窄邊的,也有用綾或絹挖廂寬邊的;立軸則有寬邊、窄邊之分,有的還加了詩堂。清代宮廷收畫的裝裱,有其特殊的風格面貌。唐熙、乾隆時期,裝裱的用料和技術、形式各方面都比較好,卷、軸的天頭綾多為淡青色,副隔水多為牙色綾,臨近畫心那壹部分多為米色綾(或絹),立軸有的有詩堂,有的則沒有,但壹般都有兩條綬帶。立軸天桿上的圓曲是定制的,與非宮廷有顯著不同。嘉慶以後,宮廷裝裱的質量逐漸低落,立軸的天桿逐漸變粗(晚期成為方形)壹部分軸頭不再用紫檀、紅木了,而且顯得比較笨拙。手卷比康乾時期也顯得粗些。
印章鑒別
印章的時代特征與氣息也是鑒別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的書畫作品,鈐蓋上書畫家本人的印章為數很少,大多數書畫家在作品上並不鈐蓋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現了極少數油印),蜜印顏色紅而厚,水印顏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變化,出現了圓朱文印。質料有木、象牙、銅、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開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後,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壹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字體有古文篆體等到各種形式。這壹時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顏色也有濃淡之分,也還有少數畫家使用水印。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體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印色從為油質,水印已不見使用。
題跋鑒別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某件書畫的題跋雖然也有對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數。最多的是為了說明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收藏關系,又或考證它的真、表揚它的美,於是人所***知的。但書畫既有偽作,題跋方面也同樣有多種的作偽情況,因此書畫鑒定不能不註意它的" 張變幻"。真古畫而配以別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別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壹些題跋中去探索。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作偽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書史》便記載他臨寫的王獻之《鵝群帖》及虞世南書,被王晉卿染成古色,加上從別處移來的題跋,裝在壹起,還請當時的公卿來題這些字卷。如果傳到現在,宋人題跋雖真,帖本身卻是米芾臨的。題跋對書畫的鑒定是否可信還要看題跋者的水平。弘歷收藏至富,題跋也很多,但鑒別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他先得了贗本,嘆為曠世無雙。後來對真本他反說是假的。文征明的題跋就較為可信,因他工書善畫,鑒別能力高。鑒別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還須看他對作品的負責態度如何。董其昌經眼過很多書畫明跡,但在評真上極不嚴肅,因此不能對他的題跋完全相信。總的說來,前代的鑒賞家去古較近,見到的東西多,有比我們占便宜的地方。他們的題跋雖不克盡信,還是值得我們研究思考的。 其它壹些證據
別字:歷來把寫別字看得很嚴重,書畫作者等都不至於有此等錯誤。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 避諱: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壹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這壹問題,壹向作為無可置疑的鐵證。
年月:書畫上或題跋上所題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齡、生卒不符,或與事實有出入,也將被認為是作偽的佐征。如張大千藏《湘江風雨圖》與卷,曾影印於《大風堂名跡》第壹集中。紙本,長幅。畫墨筆水石風雨竹。自識;風林顧有終,誌行昆季,求予寫《湘江風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傯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師,與友攜酒追而送別於鹿城之南,乘興壹揮而就,但愧用筆不精而情誼則藹然也,時正統丙寅歲(十壹年,1446年)秋七月望後壹日,東吳夏昶仲昭識。鈐朱文"東吳夏昶仲照圖書印"、"太常卿圖書"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壹卷,畫法款題印記,和張氏藏本完全壹樣。畫在生紙,而末尾題識處紙色拖漿煮熟。細看兩卷畫筆均欠沈著,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壹手之作。再拿夏畫真跡中題記印親校勘,乃知正統十壹年丙寅(1446年)夏氏還在吏部考功習,而他官太常卿,則要到天順至成化五年已醜(約1457年--1469年)間,所以不可能正統中已用"太常卿圖書"的印章,因此肯定這兩卷多是明代中期人憑空仿造的偽本。更多信息請關註博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