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的顏色潔白穩重,銀錠的氣孔裏有金色的五彩寶石。銀錠的顏色是雪白的。由於舊銀錠在使用或埋在地下時,會受到人的觸摸和氧化而損壞,所以銀錠已經自然形成了壹層銀銹和包漿。這些銀銹、包漿大多是灰色或灰褐色,顏色溫潤。
民間有很多鑒別銀的公式。這裏有兩個含有黃銅和銅的配方。
含黃銅的銀表示“七黑八灰九轉藍,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顏色還清”,含銅的銀表示“七黑八紅九白,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顏色恢復”。
銀錠的成色(即含銀量)基本在95%以上,銀錠的顏色除了包漿外,應該是雪白的。
所以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的銀的成色非常適合我們鑒別銀錠是不是真銀。
市面上出現的過銀啞元寶,顏色浮黯,新的時候依然光亮,但毛孔絕不是五彩金黃,時間久了會呈現銅色;市場上的銀鉛或銀銅合金的假錠,新進時有時會出現紅、黃、黑三色,這是由於銀中摻雜了大量的紅銅、黃銅、鉛,但仍然沒有雪白的寶光;市場上的劣質鉛錠,新的時候顏色暗淡,時間長了外觀發黑。
用真銀做的假銀錠,由於假銀錠時間短,不可能產生像老銀錠那樣的自然包漿。它的顏色看起來像是剛烤好的,很有生氣,尤其是底部和側面。為了掩蓋這壹特征,偽造者往往會在銀錠上塗上壹層化學物質,使銀錠表面變成帶有黑色或其他顏色的包漿。所以所有看到這種包漿的銀錠春友都要警惕。
第二,看銀錠上的銘文
銀錠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在銀錠上雕刻或鑄造的文字。內容因代而異,包括時間、地點、用途、顏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
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碑文上刻有簽名,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
正因為如此,它成為了我們今天鑒別真假銀錠的重要依據。
第壹,歷代碑文各有特色。每個歷史時代的銀錠銘文都與當時的貨幣經濟密切相關,這與當時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是壹致的。比如漢代銀錠上的銘文就很少。到了唐代,銀錠的字符開始增多;宋金銀錠上的銘文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變化,用途也更廣。很多銀錠開始標明用途、地點、顏色、工匠等銘文。元朝的使用範圍進壹步擴大,出現了稅、銀徭役、銀稅等銘文。
明代銘文多涉及稅銀,包括位置、時間、用途、重量、工匠、鑄監、押運官等。清代和民國時期銀錠銘文變化最大,大致可分為三類。壹類是與稅收、結算、朝貢有關的銀錠,不論是否由官爐鑄造(當時官銀委托銀屋、銀爐鑄造),都屬於官錠。
另壹類銘文是銀宅、爐戶、公司、銀行等銀錠,屬於商業銀行;第三類是以個人名義,鑄造的銀錠是私銀。
目前只發現了幾塊西康分金爐由考院院長戴傳賢鑄造的不同規格的銀錠。
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銘文的特點,對收藏者斷代和掌握價格大有裨益。
二是銀錠銘文的刻制或鑄造方法。
壹般鑄在模具上的銘文都在銀錠的底部,屬於元代以前的銀錠。目前這樣的銘文不多,有這樣銘文的都很珍貴。
我們目前看到的銘文,大部分都是刻上去的。
篆刻碑文可分為陰刻和陽刻。
時間大致以清朝雍正時期劃分。前面的多在陰,後面的多在陽。如果和春天的朋友不搭,壹定要慎重。
銘文上的銘文是銀錠鑄好後才用鑿子刻上去的。字是凹的,字體很不規則。筆畫多,繪畫少,有代筆字和簡化字。壹般來說,沒有著名的作家來寫它們。這與工匠的雕刻和雕刻技巧有關,但它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如果藏品中沒有發現舊銀錠上的銘文,利用這壹特征,我們需要使用高倍放大鏡來檢查銘文是否是新刻的。新刻的字會傷到字旁邊的包漿,字的包漿也和整個銀錠的包漿不壹致。如果全友看到的銀錠整個外殼的包漿被破壞,要特別註意後面刻的字。我在本站的研究區發了壹對真假明錠做對比。
楊雯的大部分銀錠在銀錠還沒有完全冷卻,鋼模壓上去的時候都是朱紅色的。因此,碑文呈凸形,楊雯文字工整美觀,內容簡明扼要。人物與整個銀錠的外殼和包漿完全融為壹體,銀錠的背面和側面都沒有按壓的痕跡。但是我們在回收的時候經常會在壹些老銀錠的背面或者側面發現壓制的痕跡。怎麽會這樣?1,鋼模壓的時候銀錠已經冷卻,鋼模只能用錘子在銀錠上打字;2.壹些信譽好的銀錠,經過當地鑒定師檢驗後,沒有進行重鑄,而是在當地蓋章,在當地流通。這類銀錠的背面或側面有較多的壓制痕跡,但被壓制的銀錠底部或側面在參與流通後,已經與整個銀錠成為自然。
目前造假者利用這種情況,在普通元寶上加字或改字,使之成為銀錠之寶,是經常損害春友的主要假元寶。
這種假元寶的鑒別,要看整塊銀錠的塗層是否壹致,正面刻字是否壹致,正面刻字是否與周圍塗層壹致,背面或側面是否與整塊銀錠加墊後的磨損壹致,按壓的痕跡是否是新沖壓的,呈雪白色,若幹年後仍與周圍不壹致。如果加墊的部分或者整個銀錠都塗上了黑色等顏色,收藏的時候壹定要小心。假元寶的可能性占90%以上。
第三,看銀錠形狀
中國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和分配沒有統壹嚴格的規定,允許自由鑄造。
只要適應當時的流通環境和民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對銀錠的形狀沒有規定,特別是清代以來,銀錠的形狀更加多樣,各省各有優勢,結果相同。
中國的銀錠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是中國貨幣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上非常典型。也是春友收藏銀錠的魅力所在。春友們要了解銀錠的形狀,才能對沒有銘文的銀錠進行斷代。漢代銀錠形狀為餅狀,唐代壹般為長條形,餅狀和船形的銀錠都有(我在銀錠研究區做了壹個大尺度的唐代)遼、西夏、金的銀錠形狀與宋相似。元代銀錠的形制與宋代沒有太大區別。無銘文的元寶區別在於外圍傾斜,中間凹陷,無銘文的元寶居多;明代銀錠與元代相比,形制長度較短,但厚度增加,腰部變小,兩端圓弧消失,外圍增大,特別是兩端,形成壹對翅膀(見我在研究區制作的明錠);從清朝到民國22年銀錠開始退出貨幣領域,各種形狀的銀錠很難統計。
但大致可分為元寶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砝碼形、牌坊形等。由於文章篇幅所限,這裏不介紹各省的形制,喜歡銀錠的朋友可以買書學習。
這裏需要給全友介紹的是銀錠的形制變化,往往比朝代晚五十年左右。這是因為壹個新造型的出現需要壹個發展、社會認可和推廣的過程。
比如元初的銀錠形狀是壹樣的,清初的銀錠形狀和明朝的不壹樣。泉友了解這壹規律,對無銘文銀錠的年代判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看銀錠的重量,聽它的聲音。
清代以前對錠的鑄造重量沒有統壹的規定,但銀和銀的重量是不同的,如唐代為42g,宋代為39g,元代為36.6g,明代為37g。
清代壹般在34-38克之間。除了常見的五兩、十二兩、二十五兩、五十兩之外,還有三十兩、四十兩的銀錠,也就是這些銀錠裏還剩下多少錢和銖。
這是白銀作為稱重貨幣的性質決定的,但如果當時收藏的重量不符合標準,大家就要警惕了。
但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對銀錠的重量基本上有統壹的規定。通常銀錠有五兩、十二兩、五十兩三種,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於市場流通、零補等用途。
所以目前市面上有32、42、100,甚至200多枚清代銀錠,應該都是假元寶。不要好奇或者認為自己找到了頻譜元寶。
據史料記載,清代僅湖北省就鑄造了65,438+000兩珍庫銀,如今不知在何處。但明朝在1900年入侵北京後,500兩珍庫銀被八國聯軍搶走,早已不翼而飛。
聽銀錠的聲音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元寶包殼。對於有問題的銀錠,再拿壹個銀錠敲壹下。如果有空心音或碎音,應該是包銀元寶。
FVQ帝國發展
五、看銀錠成型。
由於鑄造工藝不同,各種銀錠成型後的狀況也不同。現在假銀錠的制作工藝往往和過去不壹致。所以成型後的條件也不壹樣,如果不是真銀就更不壹樣了。
比如是壹個銀元寶,兩翼五十兩。成型後,翅膀輪廓分明,明亮。主軸面中心往往有壹個小凹口,而斜固定在壹側的模具中心沒有凹口。這種模具的底部和側面壹般呈蜂窩狀,錠面凸出成銀錠狀,無絲紋。
主要有兩廣、雲南槽銀、牌坊銀、河南腰錠、山西金泰錠等。這種銀錠的特點是表面光滑溢出,四邊有弧形角,側面有粗線條。槽銀底部不明顯,甚至沒有,但牌坊錠底部有蜂窩。
三、錠面凹陷無絲紋,中央有乳頭狀銀錠,主要是以四川為代表的十二圓錠型,底部有明顯的蜂窩。
第四,錠面微凹,有絲狀,壹般為碎銀。當銀的細度達到9以上,就會有絲滑的形狀。如果細度小於9,銀的層色越低,越絲滑。
銀錠底部和側面蜂窩的大小、數量和深度是鑒別真假銀錠的另壹個重要依據。
凡蜂窩深密,洞內圓潤明亮,有珍珠和彩色光澤(俗稱金寶光)的,壹定是真銀錠,銀合金銀錠壹般不具備上述特征。如果蜂窩呈灰黑色,可能是鉛等假元寶。
自然形成的蜂窩,必然是孔洞大,深淺不壹,而人工蜂窩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