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東西部之間的鬥爭
蒙古汗鬼力赤在知院阿魯臺的協助下,與勢力不斷擴張的瓦剌展開鬥爭,互有勝負。不久,阿魯臺 及部眾和鬼力赤發生沖突,在1408年(永樂六年):腎鬼力赤殺死,另立本雅失裏為汗,繼續與瓦刺爭戰。在明朝方面,明成祖新即帝位,力圖鞏固邊防,於是利用蒙古內部矛盾,扶持瓦刺來打擊東蒙古這個主要對手,當然有時也對瓦刺用兵。東蒙古、瓦刺、明朝三方面形成了壹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瓦剌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系,1409年(永樂七年)明成祖封瓦刺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瓦刺乘勢擊敗前來進攻的本雅失裏和阿魯臺,迫使他們退守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明朝決定進壹步打擊剛剛戰敗的本雅失裏和阿魯臺,於是以本雅失裏殺死明使郭驥為口實,命丘福率領十萬大軍北征。在臚朐河,丘福孤軍輕進,渡河追敵,被蒙古軍包圍,全軍覆沒。
丘福之敗,使明成祖感到,如不殲滅蒙古的有生力量,明朝的江山難以穩固,決定"親征漠北"。在明成祖的壹生中,他總***五次率兵去攻打蒙古,其中三次深入到了漠北深處。
14l0年(永樂八年)明成祖抽調長江以北全部可以抽調的士兵,組織五十萬大軍親征。本雅失裏聽到重軍壓境的消息,感到害怕,打算向西方逃跑。阿魯臺認為西方瓦刺是宿敵,不肯相從。結果群臣分道,各奔東西。本雅失裏在斡難河被明軍追及,大敗,僅以七騎逃入瓦剌,後被瓦剌所殺。隨後阿魯臺在興安嶺也被明軍擊敗。
瓦剌殺死本雅失裏後,另立答裏巴為汗。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趁阿魯臺新敗,向東擴展勢力,占領了和林。阿魯臺為了避免受到瓦刺和明朝的兩面夾擊,主動向明朝表示和好,派遣使者進貢馬匹。明朝並不希望瓦剌坐大,於是轉而扶持阿魯臺,回贈他優厚的禮品,並且封為和寧王。1414年(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再率五十萬大軍征討瓦剌,雙方激戰於忽蘭忽失溫(蒙古土拉河、克魯倫河兩河上遊之間)。瓦刺軍占據山頭向明軍沖擊,明軍依靠"神機銃炮"進行轟擊、取得了勝利,但自己的傷亡也相當大。答裏巴、馬哈木等率瓦刺余部退往西北故地,不久答裏巴死去。明朝以高昂的代價暫時挫敗了不斷膨脹的瓦剌勢力。
阿魯臺既假明朝之手擊敗瓦剌,勢力開始恢復,控制了兀良哈三衛。1416年(永樂十四年)進攻瓦剌,馬哈木敗亡。馬哈木子脫歡襲封順寧王,與太平、把禿字羅向明朝謝罪,恢復了朝貢關系。阿魯臺與明朝的關系轉而惡化,他經常率兵南下,劫掠邊境地區。明成祖開始重新對阿魯臺用兵,不惜花費極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殺掉反對他窮兵黷武的大臣,在1422年、1423年和1424年連續三次親征。這三次出兵,最遠到達過今呼倫湖和貝爾湖壹帶,然而都因沒有遇到阿魯臺的主力而師勞無功,明成祖本人也死在最後壹次親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約在今多倫縣境)。
從上述東蒙古與瓦刺互相鬥爭和明成祖五次遠征的情況可以看到,蒙古的力量由於內部矛盾的加劇和明朝對此矛盾的利用,被大大地削弱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權威壹落千丈,異姓封建主們割據稱雄,大汗成了他們手中的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到,盡管蒙古的力量被削弱,但是蒙古的強悍騎兵,靈活機動的戰術,屢次要與明朝決壹雌雄的企圖,仍然對明朝有著很大的威脅。明成祖采取打擊東蒙古為主,打擊瓦刺為輔的戰略,取得了壹定的成功,但是這個成功並不顯著,因為到底沒有使蒙古人真正屈服。相反的是,明成祖不遺余力地打擊東蒙古,到頭來卻扶持出壹個更加強大的瓦剌,在他死後二十余年,瓦剌不僅控制了整個蒙古,而且危及了他的後代。從明成祖之後,明朝對北方用兵的高潮就結束了,其防線壹縮再縮,壹直縮到長城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