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積巖是由河流、海洋、盆地或陸地沈積的沈積物固結而成的壹種巖石,按其成因和物質成分可分為礫巖、砂巖和泥巖。因為構成沈積巖的沙粒很細,能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沈積巖中也有圓形的石頭,稱為結核。結核是化學變化產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的存在。
水、風或人類活動會使含有化石的巖石暴露出來。侵蝕懸崖和河岸是尋找化石的好地方。由於人類活動而暴露化石的地點通常包括采石場、路邊和建築工地。
地質圖經常被用來尋找恐龍可能被埋葬的地方。地質圖可以顯示出不同類型的巖石或暴露在地表的不同單元。航空攝影和衛星攝影也可以與地質圖壹起使用,以確定裸露巖石的確切位置。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地後,考古學家將把它們挖出來。壹個人撿起那些散落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但如果是從堅硬的巖石中撿起大的化石,就需要很多人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被侵蝕的懸崖和河岸是尋找化石並使用各種機械工具完成的好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測量和記錄操作細節同樣重要。
探索恐龍的最佳地點是中生代沈積巖的表面或表面附近。路邊、采石場、海岸、懸崖、河岸甚至煤礦都可能是挖掘的地點。然而,面積最廣、暴露在地表的恐龍沈積最多的地區,大多位於崎嶇貧瘠的土地或遙遠的沙漠。在實驗室取出恐龍化石時要特別小心。去除巖石的微妙細節並暴露化石需要時間和細心。根據需要清除的巖石數量,可以確定使用的工具。把化石周圍的巖石去掉後,還要塗上膠水和樹脂進行保護。
酸制備操作
可以用稀釋的醋酸或甲酸溶解化石周圍的巖石,而不傷害化石本身。但整個操作過程必須仔細監控,因為有時酸劑會從內部分解化石。而且有些酸性藥劑相當危險,可能會灼傷皮膚,所以使用者必須戴上安全口罩、手套和防護服。
學術描述和命名
當化石準備充分時,古生物學家可以描述化石的結構,並將其與相關或相似的恐龍進行比較。如果有可能是壹個新的屬或種,我們應該給這種化石恐龍壹個新的學名。通過比較新化石與其他化石的特征,可以將新化石納入系統發育關系。修復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將未暴露的化石從圍巖中毫無損傷地鑿出,並將破碎的化石粘在壹起,從而還原恐龍骨骼的本來面目,方便專家研究。從事修復工作的人員應具備壹定的恐龍骨骼學知識,至少能識別出露出的骨骼是恐龍身體的哪壹部分,如頭骨、脊椎、四肢、骨骼等。
維修的第壹步是拆包。開箱應按裝箱單逐壹打開,開箱數量由修理人員確定。開箱後入住。根據化石的來源和編號從標本架上取下標本,先在修復工作日記上登記化石的來源和編號。壹般來說,修復化石有兩種方法:
(1)機械修復法。雖然近年來修理工具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錘子和鑿子是最常用的。使用這些工具時,必須將化石放在沙盤中,有的需要在不同部位使用大小不壹的沙枕來保持穩定。修復時壹定要有目的地進行錘鑿,壹定要註意不要損傷化石。如果圍巖較硬,電動雕刻機或牙醫可以使用鉆孔或補牙的直型機或高速研磨機。也可根據需要使用氣動雕刻機或筆式風鉆。
(2)化學處理。在挖掘過程中,為了使不好的化石變硬,往往會滴上硝基漆,使其表面的化石周圍的土壤固化。這種情況下,修復前要滴稀釋劑(即香蕉水)使其溶解。如果化石有裂縫,當裂縫寬度不超過65438±0mm時,可以直接滴固化膠;當裂縫較大時,需要在裂縫中加入填充物並清理裂縫,然後使用固化膠或粘合劑。常用的固化膠是硝基清漆,丙酮可以作為稀釋劑。幹膠(俗稱505,氰基丙烯酸)和聚酯樹脂也可用作粘合劑。為了徹底清除圍巖中的化石,國際上從20世紀初開始使用酸處理。最常用的是醋酸(醋酸)。化石圍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恐龍骨骼化石的成分是磷酸鈣。醋酸可以溶解圍巖,但不能溶解恐龍骨骼化石,從而使骨骼與圍巖分離。骨化石分離後應立即取出,洗凈,用清水浸泡至少與醋酸相同時間,盡可能去除酸性物質。清洗後,化石可以在600攝氏度的烤箱中烘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