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發現的標本很少,以下列表按發現時間排列:1908年,化石收藏家查爾斯·斯騰伯格和他的三個兒子發現了壹個保存完好的埃德蒙頓龍標本。annectens(沒有懷俄明州康沃斯縣的AMNH 5060號保存了化石。斯騰伯格以2000美元的價格將這個標本賣給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並交給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進行研究。這個標本幾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上面還附著壹些肌肉。皮膚痕跡覆蓋了鼻子和嘴巴,大部分脖子和胸部,壹些四肢,尾巴和壹些後肢因侵蝕而消失。但在處理化石的過程中,脖子和手掌的壹部分被連同周圍的石頭壹起切除了。奧斯本推測,埃德蒙頓龍死於幹涸的河床,被洪水沖刷到富含粘土的沈積物中,因此皮膚得以保存。這種標本表皮較薄,鱗片由互不覆蓋的小鱗片組成,類似希拉毒蜥。鱗片分為兩種:直徑1至3 mm,表面呈凸面的小鱗片,無特定排列;大鱗片直徑不超過5毫米(前肢大鱗片直徑可達1厘米),表面扁平,形狀為多邊形,大鱗片周圍有小鱗片。1917年,查爾斯·斯騰伯格發現了另壹種埃德蒙頓龍的“齒龍之母”。1981年春天,業余古生物學家Giovanni Todesco在距離那不勒斯約50英裏的Pietraroja附近發現了Scipionyx化石。這些化石保存在Pietraroia的石灰巖層中,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托德斯科認為這些骨頭屬於鳥類,但他不知道這些化石的重要性,把它們放在自己的倉庫裏。直到1992年,克裏斯蒂亞諾·達爾·薩索和馬爾科·西格諾雷與他見面,才確認這種恐龍是意大利的第壹種。起初,壹些雜誌給它起了壹個匿名的名字“Ciro”,這是那不勒斯的壹個常見名字。1998年,爪龍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經過漫長而不成功的檢查,發現克拉托龍保存了內部器官化石,壹些氣管、小腸、肝臟和肌肉保存在石灰巖中,肝臟甚至保存了形狀和顏色,因此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脊椎動物發現之壹。在發現這個標本之前,古生物學家只能估計恐龍內臟的位置,而這個標本提供了壹個明確的位置。克拉龍的小腸總長度比估計的要短,這表明它們的食物加工過程非常高效。克拉龍被認為生活在淺水瀉湖附近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的水大多缺氧,所以這塊化石可以完整保存下來,就像德國的始祖鳥標本壹樣。65438年至0994年,早白堊世在西班牙La Hoyas lagerst發現Pelecanimimus類化石。在滕地層中發現的。化石保存了軟組織的壓痕,後腦勺的小冠可能由皮膚或角蛋白構成;和壹個喉囊,類似於現代鵜鶘的更大的頰囊,這也是鵜鶘狀龍名稱的來源。壹些軟組織痕跡揭示了它們具有類似皮膚皺紋的表面,最初被解釋為缺乏羽毛和鱗片等衍生物,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它們保留了絲狀結構,不僅僅是皮膚,還有肌肉組織的痕跡。1996年,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Santanaraptor,由A. W. A. Kellner於1999年描述並命名。這個標本是壹個年輕的個體,長約1.25米,主要是身體後半部分的骨骼,上面有礦化的軟組織。在軟組織中,發現表皮很薄,不到0.04毫米,被形成不規則四邊形的深槽隔開,沒有發現鱗片或羽毛。橫紋肌纖維由磷酸鈣保存,橫截面為直徑30-50微米的多邊形。骨仍保留空骨細胞的血管通道(直徑20-25微米)(直徑?5微米),還保留了被礦化取代的骨毛細血管或血管的結構,呈桿狀,外層粗糙,內層光滑。1999年,在北達科他州海爾河組(現昵稱為“達科他”)出土了壹具極其完整的埃德蒙頓龍年輕標本化石。這塊鴨嘴龍化石保存完好,這使得科學家能夠估計它們的肌肉,發現它們比以前已知的更強壯,或許能夠逃脫捕食者(如霸王龍)。與其他恐龍化石不同,這具木乃伊化石有完整的皮膚(不是皮膚痕跡)、韌帶、肌腱,可能還有內臟。這項研究是由波音公司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機完成的。這種機器經常用於檢查航天飛機發動機和其他大型物體之間的裂縫。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臺機器了解這種化石的內化和石化過程。他們發現每塊椎骨之間有大約1cm的間隔,這表明這些骨頭之間可能有圓盤或其他物質,可以使椎骨更靈活,也意味著它們實際上比博物館裏展示的標本更長,尾部保留了皮膚的痕跡,皮膚分布著大約9到10cm長的腫塊和結節、橢圓形重疊鱗片、凹槽狀鱗片和梯形腫塊。2000年,壹條名為“Willo”的奇怪龍被發現,有四腔心臟和主動脈的痕跡,目前它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根據心臟的結構,研究人員認為怪龍的代謝效率很高,不是變溫動物。他們的結論被駁回;其他研究人員發表了壹項研究,聲稱這種類似心臟的物質實際上是壹種石頭。他們認為這個物體的結構有誤導性。比如所謂的主動脈結構雖然進入心臟結構,但缺少相連的動脈,主動脈與心臟的連接處最窄;事實上,該對象連接到壹根肋骨,中心有壹個同心層,右腿也有相同的同心層。最初提出石化心臟的研究人員為他們的理論辯護。他們同意有壹些同心層,但其中壹層包圍著心臟和主動脈的肌肉部分。2000年,來自朱迪思河恐龍野外站和朱迪思河恐龍研究所和菲利普斯縣博物館的內特·墨菲的挖掘隊在蒙大拿州北部發現了壹個主要是木乃伊的砂巖。恐龍化石屬於短吻龍,壹種鴨嘴龍。奈特將其命名為“萊昂納多”,並申報了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保存在蒙大拿州菲利普國家博物館。奈特是美國蒙大拿州菲利普縣博物館古生物學主任,創辦了朱迪思河恐龍學會。早在1994年,奈特就挖掘出了壹個完整的短冠龍頭骨,被稱為貓王。列奧納多是壹個“多肉”的化石,至少保存了90%的骨骼和80%的皮膚。從骨骼推斷,列奧納多是未成年人,大約3-4歲,長6.7米,重約1.5-2噸。上面布滿了子彈大小的多邊形和五角形的鱗片,背面有皺褶,可能起到裝飾作用。列奧納多還保存了胃殘留物,包括40多種植物殘留物,還保存了作物結構。2004年,Mirischia,壹種只有2米長的小恐龍,被研究並生活在下白堊統阿爾比安巴西。雖然只發現了小接龍的骨盆和不完整的後肢,但足以確認它是壹種新恐龍。小接龍的特點是坐骨不對稱。坐骨左側有壹個橢圓形的孔,但右側同樣位置有壹個凹痕。另外,小接骨龍還保存了軟組織,在恥骨和坐骨之間有壹個類似氣囊的東西。過去,壹些學者認為獸腳亞目恐龍的頭骨後部有氣囊,而小接穗龍的發現可能是壹個證明。2005年,在中國遼寧省發現了帶有肌肉組織跡象的鸚鵡嘴恐龍化石。誇祖魯-納塔爾大學的恐龍科學家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在2005年和2008年對其進行了研究。對這塊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傷口上有明顯的齒痕,內層皮膚的結構完全暴露在外。從痕跡來看,這種恐龍有厚厚的鱗狀皮膚。這只恐龍的皮膚至少有2厘米厚,由40層膠原蛋白組成。2008年初,在遼西發現了壹具鸚鵡嘴恐龍木乃伊。名為“恐龍木乃伊-濃縮的歷史”的展覽在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壹樓的臨時展廳展示了這壹標本。它的骨頭完好無損,它的皮毛和肌肉化石也保存了下來。這塊化石有豬那麽大,大約半米長。在恐龍化石的胸部和尾巴上,化石皮毛清晰可見。
上一篇:如何海淘古董下一篇:成都三天兩夜旅遊攻略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