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慈溪市區有什麽好逛的景點或名勝古跡啊

慈溪市區有什麽好逛的景點或名勝古跡啊

那可多了去了,不知妳喜歡哪壹類

杜白二湖區 如果說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風光和旅遊資源豐富而著稱,那麽杜湖、白洋湖則以其鐘毓神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而聞名。慈溪人對杜白二湖情有獨鐘,稱為三北大

地兩顆熠熠閃輝的明珠。 杜湖與白洋湖,其實相距僅200米之遙,杜湖在東,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姊妹湖”。如果沿著白洋湖往西而行,就會發現原來上林湖同杜白兩湖相距也不過隔了幾道山巒,真是湖光靈氣,遙相呼應。 杜湖:作為慈溪市的第壹大湖,它的面積有3700多畝,初來乍到的遊客壹定不相信有這麽大。如果有興去遊壹番,那原來的看法就會大大改觀。其實,杜湖跟杭州西湖壹樣,也分裏湖與外湖兩個部分,只是因為兩湖中間有條5公裏長堤相隔才會產生杜湖並不大的錯覺,可是,如果放眼遠眺,依然渾然壹體。沿著湖堤西行,湖的南邊是連綿的群山,北邊是十裏長堤,樹木蔥蘢,山峰掩映,煙波浩渺,水天壹色。但遇到陰霾密布的天氣,則壹掃平常的美麗景致,那陰陰的山風,滾滾濁浪,令人不寒而栗。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磚木結構的晚清建築;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是唐初名臣、書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國公袁韶也安葬於此,實在為杜湖添色不少。 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於兩漢期間的白洋湖,與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積才1700畝,但三面環山,狹長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閨秀,那麽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農家姑娘,清秀而恬靜,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離去。 白洋湖:其實白洋湖的誘人之處,主要還在於它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遺跡;湖西山麓規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埋葬著中***慈溪縣委組織部長鄭俠虎、寧紹臺農協特派員沈邦祺及沈壹飛等近百名烈士。與烈士陵園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吳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吳公小傳及自撰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從中可以得見先生那壹顆熱愛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風亮節的情懷。 距吳錦堂墓的不遠處,便是修復壹新的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建於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壹對石獅子癡癡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壹片寂靜,渾厚的鐘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壹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鐘聲,各歸其巢。 上林湖越窯遺址 中國瓷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國名的英文縮寫China壹詞的原意就是瓷器,可見中國瓷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約在東周時期,我

國就出現了“原始青瓷”,至東漢時期完成了向青瓷的過渡,開創了人類生產瓷器的歷史。而這個舉世矚目的演進,就是在上林湖窯區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窯青瓷生產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最精美的青瓷產地,且歷經唐、五代、北宋六百余年,長盛不衰。 陳列室中精美絕倫的青瓷器,無論從造型、紋飾、釉色、胎質、品種、數量等方面,都遙遙領先於全國各大窯系。歷代文人常常將上林湖越窯瑩碧潤澤的色彩、如冰似玉的晶瑩胎質、千姿百態的器皿造型、極富想象力的紋飾,作為入詩上畫的題材爭相吟詠。 展室墻上的地圖告訴我們,上林湖生產的青瓷器,當時不僅上貢皇室,內銷各地,還漂洋過海遠銷到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日本、朝鮮、印度等地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上林湖越窯青瓷器。它們被收藏在各國博物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五磊寺 慈溪境內有不少靈山古剎,其中當推五磊寺最為著名,她位於杜湖東側,和金仙寺上下對應。壹面是煙波浩渺的湖面,壹面是高聳挺拔的山巒,濃重的佛教文化為這裏的景點罩上了壹層祥和的氣氛,五磊寺有浙東第壹古寺之稱。 五磊寺名勝古跡較多,寺門前有壹水池,取名“真明池”,碧水從東面的象眼冢汩汩流出,註入真明池後又經小渠流到月亮湖,常年不枯竭。

池水清洌甜爽。池旁有赤松五棵,作為五磊寺的香木,為後世傳人所栽。離寺不遠的山坡上,有參天古樹數株,有些樹齡難以估計,需幾人才能合抱。寺內以樟樹居多,枝葉繁茂,四季常青,與五磊寺的金黃建築交相輝映。各種經幢閣樓美不勝收,殿堂亭榭盡浮佳氣。歷代的文人墨客為五磊寺留下了數量可觀的麗章佳句,五磊寺在杜湖邊的石湫頭設有下院,專供上下山者小憩。到20世紀30年代初,律宗第十壹代祖師弘壹法師曾在此駐足,創設“南山律學院”,後因分歧未果。但五磊寺還是因此成了寧波壹帶天臺宗的發源地,可見影響之深遠。 >>栲栳山 又名仙居山,它以漫山翠蓋,奇石瀑布而箸稱。栲栳山上的植被,以松、竹、桐為主,在炎熱的夏季步入這幽幽林道,只覺絲絲清涼。到了山頂,茶樹萬叢,清香陣陣襲來。 栲栳山有東西兩峰,東峰高424米,西峰高357米,栲栳溪水隨嶺迂回流瀉,兩股源流在上方瀑布嶺匯合,沖出涯口奔騰而下,壹路上跳躍著銀白色水花,遇峭壁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瀑布。西灣米篩潭瀑布最富有特色,在汛期,瀑布如煙如霧,瀑聲如雷似鼓。 沿著陡坡上去,迎面淩空跨溪的石橋叫汀步橋,溪上溜滑的那個石梁叫泥鰍。站在這石橋上極目四周,都是佳景,南面為念步石階,西面是巖山,北望西灣,壹片蔥籠。 站在這崗頂上,我們再看,東峰上有仙居寺遺址,西峰上有清波院遺跡。 它們都是魏晉遺跡。這裏還有莫子純讀書處和宋代摩涯石刻等。 >>虞氏舊宅 慈溪虞氏舊宅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虞氏舊宅位於慈溪市龍山鎮山下村,系虞洽卿赴上海經商發跡後在家鄉營造的私宅,通面闊59米,通進深94米,***由五進房屋組成。 前部分三進,建成於1919年,由照壁、臺門、廳堂、第三進及廂房組成。正廳中原掛有“天敘堂”匾,取“敘天倫之樂”之意,後成為虞氏舊宅的代稱。後部分由主樓、後樓兩進西式建築組成,建成於1929年,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和精華所在。 虞氏舊宅是近代建築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 不同風格的建築都呈左右對稱結構,位於同壹中軸線上,主體突出,過渡自然,具有很強的整體感。主樓融中國傳統建築和多種外來建築風格於壹體,於高墻深院內營造了壹個相當精致和諧的環境,同時在外觀上以灰墻青瓦,盡量與周圍民居相協調,體現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對外來建築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虞氏舊宅的建築施工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 虞氏舊宅建築無論石作、磚雕、木雕、梁架還是混凝土,都用料講究,精工細作。特別是主樓的混凝土結構和裝飾,70多年過去了,至今很少見到開裂、酥化、脫落現象,馬賽克地面和墻面瓷磚至今完好如初,色彩鮮艷。混凝土檐口線條棱角分明,廊柱柱身、圍墻上部等處的混凝土塑成的毛莨葉、卷草紋、垂幔等裝飾工整飽滿,其精湛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虞氏舊宅的裝飾藝術獨具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虞氏舊宅隨處可見各種類型的裝飾,梁、枋、雀替、門楣、連楹、柱子、圍墻、樓梯、墻頭、地面上,觸目皆是,或富麗堂皇,或精致秀麗,均具有相當的藝術特色。 虞氏舊宅是壹座優秀的近代建築,它把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外來建築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並能和諧地矗立於中國江南鄉村的建築環境中,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達蓬山 “巍巍達蓬,跨海之東,古留佛跡,今逢慧公。自來十載,若誌潛蹤。達摩面壁,仿佛宇風。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揮花落,入定雲封

佛跡維異,師行維崇,余聆其鐸,語語透宗。虎溪相過,敢附陶翁。”這摩崖石刻詩,氣勢磅礴,讀來令人回腸蕩胸。 達蓬山位於慈溪市田央鄉境內,海拔422公尺,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藥,第五次出巡。也許是前四次出巡沒有到達蓬萊仙境的緣故,這第五次他便不再從沿海進發,而是“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最後來到達蓬山。相傳在秦始皇沒有到來之前, 達蓬山的原名叫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達蓬山的北面,亦即329國道線以北大片土地,當時還是潮汐漲落的海塗。秦始皇到了以後,就命方士徐福在山頭巨石上設壇祈禱,這便是有名的“千人壇”。祭祀之後,秦始皇便命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 渡海東去,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所以,在延?《四明誌》中記載道:“大蓬山又名達蓬山,上有巖高五六丈,左右兩崖對峙如鬥雞石。秦始皇東遊,欲自此入蓬萊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載:“汶溪北引達蓬,士人相傳秦始皇登此山,謂可以達蓬萊而東眺滄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謂跨溟蒙,泛煙濤,求仙藥而不返者也。”後人在群峰中建秦渡庵,遺跡至今猶存,濃蔭復蓋,綠山圍繞,殿、廓、池、碑,牽人情思。 秦渡庵北面不遠,在逶迤山體前有壹巨石屹立,石下有巖洞,洞口窄小,僅容壹人扶巖下洞,洞內寬闊,四周峭壁削立,頭頂壹方青天,壁上藤蔓、樹枝遮掩,陰涼爽身。石崖下部有壹只碩大的天然腳印,據說是觀音大士留下的,與普陀山的“觀音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謂佛跡洞。離洞不遠處,還有壹處摩崖石刻。除靈臺和神龕造型外,兩邊分別刻有波濤洶湧的大海、船、人、馬等。從圖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為題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幾公尺處,有壹裊裊冒氣的小洞,這就是縣誌所載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氣逸出,故當地人俗稱“冒氣洞”。 關於達蓬山的壹系列傳說和記載,曾使不少學者慕名而來。特別是幾位日本朋友,懷著對徐福的崇拜之情,來達蓬山尋覽舊跡。據有關人士分析,真正造成歷史誤會的責任者應該是南宋的孝宗皇帝趙慎。這位趙匡胤的七世孫於1162年即位後,對靖康之恥耿耿於懷。他不滿足於偏安壹方的現狀,決心恢復大宋江山,壹上任就派張浚率幾十萬大軍揮師北伐。然而,趙慎的勃勃雄心因用人的失誤而付諸東流。1163年,張浚兵敗符離,趙慎又被迫在和約上簽字。這既恥又辱的結局幾乎使他萬念俱灰,與歷史上任何壹個郁郁不得誌者壹樣,趙慎尋求解脫的辦法當然也是去寺廟燒香,在縷縷青煙中求得短暫的滿足。於是,他派人四出尋訪佛跡。隆興二年,錢竿和陳邦彥就來過達蓬山,並在山上勒石刻字,發思古之幽情。從此以後,隱沒了多年的佛跡洞便廣為流傳開來,而昔日秦始皇遣人出海這段歷史卻被漸漸湮沒,只能在古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了。

  • 上一篇:宋代有哪些銅鏡?
  • 下一篇:文仿古擺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