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鑒定銀元的方法:
1、第壹個就是看看銹色,銀元的銹色又叫“包漿”
我國清朝至民國時期作為銀質貨幣廣泛流通使用的老銀元,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在這百年滄桑中,由於老銀元的保存條件、流通環境、用途取向各不相同,因而其表面會相應產生各種各樣的銹色,這些銹色稱為“包漿”。
雖然金屬銀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但隨著年代的久遠也會氧化,由銀白色逐漸變紫,直至成為黑色,因此在壹般保存條件下,老銀元的表面會形成黑紫色的銹色,稱為“傳世包漿”,看我的銀元圖很明顯的黑銹;
因禮儀、戰亂、藏匿而埋於地下的老銀元會沾染容器或周邊物體的銹色,如鐵紅色、銅綠色、鉛黑色等,使其表面呈現出各種斑斕的色彩,稱為“生坑包漿”;銀庫、錢莊等保存條件很好、保存時品級又高的老銀元會留有銀元出廠時的原始光澤,稱為“原光”,其中保存時密封性好的原光通常為乳白色的粉狀光澤,保存時略透氣的原光則是金色光澤。
包漿可以直接反映出老銀元所處的年代、地域環境和保存方式。例如,壹枚帶有濃重、潤熟的黑色包漿的老銀元,表明它在壹般居室中儲存已久,屬壹眼的真品,如果帶有淡淡的紫色包漿則表明它是曾被清洗過的真品或是仿制品,如果帶有濃重的灰黑色包漿則又表明它是在鉛質容器中長期儲存或埋藏的真品;又如,壹枚老銀元的原光如果呈現水石灰樣,則說明該銀元埋藏在潮濕地區,如果呈現鱗片樣,則說明該銀元埋藏在幹燥地區,等等。由此可見,包漿既是老銀元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又是老銀元百年經歷的寫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收藏愛好者對此都十分重視。
有人以為包漿給人壹種陳舊、骯臟的感覺,會影響老銀元的品相,降低品級和價值,因而想方設法去除包漿,有的用專用洗銀液酸洗,有的則用去汙粉清洗,洗不掉就用鋼絲球等硬物強行擦拭,其實這是壹個誤區。老銀元的品級是依據其流通使用的磨損程度確定的,而包漿是由存儲環境和年歷形成的,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二個概念。包漿不僅不會降低老銀元的品級和價值,而且完美獨特的包漿反而會提升老銀元的價值,例如:壹枚老銀元如果表面全是烏黑泛金光的包漿,其價值要比同等級銀元高出數倍,如果表面全是金光燦燦的金色包漿,則是傳世原光的經典品種,價值更是高高在上;相反,用洗銀液清洗過的老銀元不僅失去了考查真偽和歷史的重要依據,而且抹去了個性特征,收藏趣味蕩然無存,故而其價值會相應降低,而用鋼絲球等硬物強行擦拭包漿則必然會損傷幣面,降低原有品級,使其價值壹落千丈。
2.拿起銀元對光源慢慢轉動,找到銀元最亮的反光點,仔細觀察銀元表面,老銀元表面有壹層致密的氧化層,因此反出來的光很柔和。
3。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甲蓋捏住銀元中部,用另壹個銀元(或其他硬物)輕巧其邊緣,正品銀元聲音脆而悠揚,聲音從高到低慢慢隱去,歷時大約3秒以上。要是敲擊聲音短促,出壹聲高音後就基本聽不到震動的聲音了,必是假貨。
4。 看銀元的磨損。老銀元久歷歲月,表面有流通的痕跡,磕碰刮搽在所難免,有很多細小的傷痕,上手順滑沒有毛刺,邊緣磨損痕跡明顯。將銀元上手沿著邊緣摸壹圈,要是入手生澀、有刮手的感覺則有疑,多為新品。
5。含銀量充足的新品銀元做舊,作假者上火燒則將其表面鍛成黑紫色,所以看見紫色銀元,參照第二條和第四條鑒別方法。
6。常見假銀元的分類:足銀的新貨:未經處理的整體泛亮銀光,主要檢查包漿、磨損、毛邊、工藝、沙眼。 鋼鐵制易生鐵銹、很容易鑒別。
掌握以上方法,基本上可以無損鑒別大部分銀元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