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我們國家流落到國外的國寶有多少啊?

我們國家流落到國外的國寶有多少啊?

從圓明園銅獸頭到《研山銘》 國寶回流有了裏程碑

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是中國人長久以來難以釋懷的情結。隨著國力日益強盛,壹些有實力的收藏機構、公司和個人主動出擊,通過國際文物市場購買流失的祖國文物,直接促進了海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回流,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保利集團和北京市文物公司通過競拍以高價購得圓明園大水法前十二銅獸頭中的虎頭、牛頭和猴頭,結束了國寶飄零異國他鄉壹百四十年的歷史。

2002年 11月,流落在海外達三百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壹——《研山銘》,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國內買家以 2990萬元的天價購得,最終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被文物收藏界認為是我國文物回流的裏程碑。

《研山銘》是第壹件啟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搶救回歸的文物。 2002年,國家財政部與國家文物局***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研山銘》為該經費的第壹次試水。而此前有多個文博單位多次在拍賣會上出手,顯示出政府對藝術品回流的支持: 2002年中貿聖佳春拍上,北京首都圖書館以 800萬元購入《孔子弟子像》 (手繪善本 ); 2002年 11月嘉德秋拍中,上海博物館以 990萬元購得《錢竟塘藏歷代名人書劄》,創歷年古籍拍賣價格最高記錄。

顯而易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海外藝術品回流的壹大重要因素。

回流文物藝術品在國內成交高價叠出

在十年前的中國,有人拿 3000萬元買壹件文物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今天成為了事實。經濟的發展讓很多人不但滿足了溫飽還滿足了收藏愛好,而且如今不少人已經將文物收藏作為顯示品位和經濟實力的標誌。

據專家分析,近年來國內文物回流市場日益升溫,大致經歷了三次浪潮:第壹次浪潮是在 2002年,以中國各大拍賣公司在海外征集拍品為主的拍賣會,以創紀錄的成交金額獲得成功;第二次浪潮是在 2003年,以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為特征的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國內進行文物回流商品的銷售;第三次浪潮就是在今年,開始出現海外收藏家團體在國外組織拍品,委托中國拍賣公司在國內進行專場拍賣。

以中國嘉德為例,在 2004年的拍賣品當中,有很大壹部分是從海外征集來的,比例占到了總量的 40%,近兩年拍出的藝術品包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 (2002年春拍, 2530萬元 )、徐悲鴻的《春山十駿圖》 (2003年秋拍, 627萬元 )、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和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 (2004年春拍, 3575萬元和 1650萬元 )。

海外藏品數量驚人

原本“出身”就在中國的藝術品,正逐漸回流到中國,已是壹個有目***睹的現象。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在鴉片戰爭之後的壹百多年間,我國有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國家壹、二級文物有壹百余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而 1992年之後,壹些海外收藏家開始陸續將文物藝術品拿到內地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出售。 1994年到 1998年,全國各大拍賣公司的成交拍品中,從海外征集的文物達到壹萬余件,截止到 2003年 10月,***計拍賣回流文物三萬三千余件。而這十年來,從海外征集的文物壹改過去價位偏低的狀況,中、高檔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刷新紀錄的高價位成交拍品基本上都是回流文物,有些回流文物的成交價位已接近和達到國際市場的價格水平。

據有關專家分析,舊中國文物流失國外主要有三個渠道:壹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壹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奸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新中國建立以後主要是兩種途徑流到國外:壹是 20世紀 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前幾年壹些國外買家通過拍賣會、古玩攤子、文物商店等內地藝術品市場公開購得。與此同時,港澳臺人士從內地和國外,通過購買等多種方式收藏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這些方式都是在中國藝術品沒有得到國內的重視,普遍價格低廉的時期出現的。

而據了解,目前國內十余家著名文物拍賣企業中,海外回流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 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額超過全部拍品成交額的 60%,其中,拍賣成交價最高的為中國書畫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成交率保持在 90%以上。文物價格的“回歸”,反過來進壹步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回流”,從根本上徹底改寫了壹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外流的歷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外回流藝術品不僅對國家館藏文物是個極大補充,也使許多珍貴藝術品由此進入民間,培育出壹個巨大市場,進入壹個空前繁榮的階段,而國際市場對中國的關註也就順理成章了。

經濟力量推動回流速度

2004年 6月,南京壹家公司以 6930萬元的天價競拍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成功,開創了中國書畫交易新的世界紀錄,可以看成中國民間收藏力量潛力巨大的象征。富裕的江浙壹帶在掀起購房熱潮之後,又開始將目光轉向升值潛力更大的藝術品市場。這些民間投資力量的加入,極大地加快了中國藝術品的回流。

另外有個現象值得註意,壹些文物通過競拍的形式回到國內,但不久又立即轉到海外,例如,曾被廣泛關註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成交價高達 2530萬元,刷新了當時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紀錄,然而,最後的“贏家”其實是美國壹家美術館。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國內的企業或投資者往往缺乏獨立的鑒定和判斷力,對瞬息萬變的拍賣市場尚不太適應,片面追求保值、增值或帶有“撿漏”的僥幸心理,導致難以成交。上海博物館在得知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有意出讓宋拓本《淳化閣帖》,立即搶先出手,最終以 450萬美元購得此本,讓啟功先生感嘆“不見此帖,我死不瞑目”的“我們的國寶”回到國內。

國家的支持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推動力量,恐怕還是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消費力。“盛世興收藏”,這是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可能出現的現象,中國這些年來國力的極大增強,為藝術品回流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例如美國在“二戰”過後,國力空前強大,所以他們在國內興建了許多博物館,這壹時期在歐洲大舉購買名畫。

無論如何,這是壹個可喜的現象。海外文物回流改寫了壹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外流的歷史。隨著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踏上回國之路,全球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重新整合,中國文物價位正在迅速接近或達到國際市場水平。而中國文物高價位的誕生,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藏家的關註,這也就促使流失的中國文物加快了朝國內移動的速度。

  • 上一篇:慈善拍賣古董
  • 下一篇:請問尼泊爾的特產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