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當喧鬧的春天再次來到驪山腳下,西洋村壹年壹度的打井工程開始了。這壹天,生產隊長楊和副隊長來到村西南柿子園壹角的西崖。他們看了壹會兒驪山的煤峪口,然後環顧了壹下周圍的地形。用鏟子頭在壹片長滿薊的地上畫了壹個大圈,是為了隊裏打井確定的井口位置。
第二天,由楊帶領的六個青壯年勞力在畫圈的地方挖了起來。
工程壹開始很順利,沒想到兩天後就遇到了硬如石頭的土層。挖了3米左右,又出現了厚厚的壹層紅土。3米深的土層下突然出現了紅土,真是不可思議。農夫猜測道:“這不是我們祖先手裏的磚窯嗎?”
第五天,更詭異的景象出現了。正在揮動鐵鍬頭的楊誌發,突然在井筒西壁腳下發現壹個圓形陶器。“啊,壹個瓦罐!”他發出驚訝的叫聲。
最後挖出的根本不是瓦罐,而是“瓦罐大師”。用普通話來說,就是挖壹個陶瓷偶像。
“西陽村挖出神像”的消息在方圓村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觀看。小夥子開玩笑地說:“這真的對應1958的民謠,已經挖到龍王水晶廳了。”老人橫看豎看,道:“這壹定是地下十八羅漢!”……
正當大家都在為新出土的“瓦盆王”大做文章的時候,公社的壹位叫方淑敏的水土保持幹事來檢查打井情況。
“這口井妳們打了這麽多天,怎麽還沒抽水?”土壤管理員問。
“妳看,我們玩了這樣的把戲。”這位幹部成員指著壹個小雕像頭給他看。
“啊,這是什麽?”土守壹開始也楞住了。但仔細觀察了打井的現場後,很快告訴他:“這口井暫時打不了。”
“妳看,這些方磚不就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磚壹模壹樣嘛!”這位稍有考古常識的自然保護主義者,首先把這些陶俑與五裏之外的秦始皇陵聯系起來。
“可能是國寶”
接到水土保持員的電話後,縣文化館的三位同誌立即飛赴此地。有壹個40歲左右的人叫趙,專門研究文物。他仔細審視了這些“瓦盆主”後,果斷地說:“什麽瓦盆主,大概就是國寶吧!”說完,他拿出隨身帶來的壹疊麻紙,小心翼翼地把所有保存完好的俑頭、俑身、俑腿包好,放在車上。然後指示幹部成員用玫瑰花篩把井口邊混有泥人的紅土全部篩掉,這樣每壹片碎片都可以收集起來,和弩機箭壹起送到縣文化館。送趙回郡時,先好奇後高興的社員們忍不住問:“這些東西是秦朝的嗎?”趙興奮地說:“現在還很難說。如果是秦朝,壹千塊錢都難買!”
第二天,裝滿六車陶俑的碎片到達臨潼縣文化館。於是,世界各博物館罕見的第壹批特大陶俑的修復工作,就從這個小文化館的陳列室的壹個角落開始,緊挨著著名的驪山華清池。
把碎片找在壹起,按照原來的茬用樹脂膠粘在壹起。連姑娘的刺繡都不可能比它更細致。這位年輕的考古學家夜以繼日地摸索,小心翼翼地工作。他會親手修復文物,查明真相後再書面上報。就這樣,這壹重大文物發現的消息,兩個多月來壹直不為外界所知。
記者的眼力
這期間,在中國新聞社工作的記者林回老家臨潼縣探親。就這樣,趙慘淡經營、默默無聞的修繕工作進入了記者的視線。
“啊,這麽重大的發現怎麽不上報?”記者看著壹個初步修復的鎧甲小雕像和兩個矮小的棕色小雕像,問道。
“連我自己都沒完全看懂,怎麽報?”年輕的考古學家也有道理。
6月24日,林安安探親假後回到北京。第二天,記者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壹篇報道,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這是關於這壹驚人發現的第壹份內部書面報告。記者不像考古學家那樣細致嚴謹。他根據自己的直覺判斷,直接冠以“秦始皇陵出現的壹批秦代武士陶俑”的稱號。他寫道:
在陜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許多武士俑。陶俑身高1.68米,身穿軍裝,手持武器。它們是根據秦朝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
“秦始皇陵周圍以前也出土過兵馬俑,但都是小型跪俑。第壹次發現他們像這個真人壹樣。尤為珍貴的是,這是壹群勇士。秦始皇用武力統壹了中國,但秦朝的軍人形象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這些武士俑是今年3月和4月當地公社社員在打井時無意中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斷,當時陶俑上建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燒了,房子塌了,埋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清理發掘。到目前為止,只有壹部分被清除。因為夏收,挖掘工作半途而廢。……"
迅速采取措施
這壹內部情況壹公布,毛主席、周總理和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很快得知了這壹重要消息。沒過幾天,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誌的親筆批示就到了國家文物局:
“建議文化局與陜西省委協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護這壹重要文物。”
對這壹重大發現仍壹無所知的國家文物局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在看到這壹指示後,似乎有壹種“失職”感。他們趕緊拿起話筒,聯系了陜西省文管會。恐怕陜西省文管會也是無所適從!緊接著,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管辦主任陳誌德帶著李先念副總理的重要批示,直飛Xi安。
陳之德等人到達Xi後,坐立不安。與陜西省委有關領導同誌談好之後,第二天在省文管委同誌的陪同下,來到了現場。小規模發掘後,坑內又站著壹群武士的身影。專家們壹到達現場就驚訝得無法形容。雖然他們經常遠涉重洋,對文物的知識和經驗堪稱廣博,但當他們站在這些“泥人巨人”面前的那壹刻,卻激動得不知道說什麽好。
在這次調查中,正式確認由陜西省委委派有發掘經驗的同誌組成考古工作隊,繼續對遺址進行認真清理和發掘。根據這壹決定,7月15日,由陜西省文管會和考古研究所組成的秦俑考古隊來到西洋村。從這壹天起,國際考古史上壯麗的壹頁被掀開了。
《第八個奇跡》
兵馬俑的正式發掘首先震驚了全國。帶著畫板的藝術家來了,他們慶幸秦俑的發現填補了秦代美術史的空白。老元帥、老將軍來了。他們嘲笑吳鉤,說兵馬俑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的戰爭藝術、武器和軍事陣列提供了最真實的信息和場景。有經驗的冶金學家來了,他們把手放在秦劍身上,驚呼中國古代冶金絕對高超,無與倫比;壹些壹向崇拜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學者和專家來了,改變了常規的看法。他們認為秦俑的細致造型藝術是世界雕塑史上最早、最輝煌的篇章。風很快越過國界,蔓延到壹些友好國家。許多來Xi的外國客人都提出了壹個觀點:我希望看到兵馬俑,這樣我的中國之行就不虛此行。許多外國朋友把參觀兵馬俑稱為他們訪華的“高峰項目”。有幸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朋友們連連高呼:“中國太棒了!”“中國很棒!”
1978年9月,對歷史有著深厚研究和造詣的法國前總理、巴黎市長希拉克先生,面對秦兵馬俑,恍如隔世地說:“原來,世界七大奇跡。今天看了秦俑,我要說這是第八個奇跡。”他又比劃了壹下,做了壹個有力的補充:“而且秦俑應該是名列前茅的!”
七年來,圍繞世界第八大奇跡,外國友人在首都拍照、畫圖、寫采訪、寫學術文章,寫歷史文獻電影劇本,寫以秦俑發掘為基礎的故事片提綱,自願前來發掘,要求派兒子到發掘現場學習考古,並願意為秦俑修復貢獻自己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還得讓秦的兵馬與歐洲壹些國家和那裏的人見上壹面,以感謝這些國家的人民對秦俑的向往。
奇跡,奇跡,這的確是壹個奇跡!僅現在已經開挖的1號坑面積就有14260平方米。在這個建築的西面和東面的長方形坑裏,有超過6400個和真馬壹樣大小的兵馬俑。其隊形是以210人為先鋒,38個縱隊為主體,3個隊列為側翼和警衛的大規模軍陣。緊靠其北面的二號坑,經初步鉆探和試掘,面積為6000平方米,其中估計有1000多件兵馬俑(包括弓弩手、戰車和騎兵)作為混合兵種。三號坑經過鉆探和試掘,還發現了68件以軍事人物為主體的兵馬俑。從整個布局來看,3號坑無疑是這個地下身體護衛隊的總部。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兵馬俑坑的北面還有1個兵馬俑坑。鉆探後,這個坑是空的。也許是因為樓內突發災難,犯人倉皇撤離,未能按計劃將兵馬俑放在裏面,形成了“空城計劃”。
站在西洋村的岸邊,遙望巨大的兵馬俑坑和氣勢磅礴的軍陣,怎能不“驚艷”!同時,我們也不能不驚嘆於當時負責設計和建造這壹偉大地下土木工程的李斯和張寒是多麽豐富的思想和宏偉的氣魄啊!而整個七千多個武士俑,不同的服飾,不同的表情,五顏六色的身體(出土後有許多顏色脫落),手中的長矛,讓人想看看古代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他們為此付出了多麽艱巨的勞動和創造的智慧!毫無疑問,當未來所有兵馬俑出土、復原、整理後,我們會看到兩千多年前秦軍陣容“百戰千輛”的壹面。試想,當我們在20世紀的時空裏,去檢閱壹支公元前二世紀整裝待發的古代軍隊時,豈不是壹個激動人心的奇跡和奇觀?
人們應該記得這個奇跡被發現的時間:公元1974年3月29日。人們還應該感謝這個奇跡的發現者:中國普通農民楊誌發、楊、楊、楊、、楊新滿和王普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