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壹個崇拜寧的寶錢。這是壹種“開門見山”的古錢,外表拙劣,但錢文卻清晰可見。錢身大部分暴露在錫裏,上面的銹是重疊的。有的地方已經爛成了小洞,只剩下壹些銅皮。《錢文》是壹部隸書,但它不同於其他類似的珍品。“山”字卡在中間(所謂破宗)。錢的含錫量未知,因為沒有經過技術測試。雖然這種錢的鑄造工藝不得而知,但這種銅加錫的鑄造方法令人驚嘆。經測量,幣體直徑34 mm,穿透直徑10 mm,邊寬2 mm,廓厚2.2 mm,幣重8克。
據考證,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鑄造了十枚重寶銅錢和錫幣。崇寧五年,蔡京被罷黜,錫幣被廢除。《宋代幣史》記載:“秦風等道,即鳳翔府斜谷,奉命下獄,但鑄之銅錢有錫,性脆易毀。”這說明當時確實鑄造了帶錫的銅幣。因為錫幣質量差,容易毀壞,而且還會貶值,壹般人都不願意保存和使用。從表面上看,宋徽宗停止鑄造和廢除錫幣的法令不利於流通,因為它們易碎且容易毀壞。其實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蔡京寫的錢文犯了他的忌諱。
中國大師丁在《古錢辭典》中寫道:永樂大典中,宋史惜三年,以小平、當三為公文,皆蔡元昌(字)所撰。筆畫是省的,字是豎的,字不盡如人意。當時有識之士稱之為“有意斷宗”、“無心寧國”也就是說,蔡京因屢遭打擊而不滿,於是篡改了這個“崇寧之寶”的字跡。然而,被識破後,他向惠宗揭發了這件事,於是他再次被罷官,錫幣也被廢除。丁在書中寫道:“按蔡京所寫的錢數,今日已所剩無幾,或當時未鼓。”因為蔡京書中帶錫的錢世所罕見,連研究了壹輩子古泉的丁老先生都沒見過,所以感嘆可能不是當時鑄的。其實很多泉界的專家都是確信有錫的銅錢和蔡京寫的錢是存在的,只是無法用實物證明,只好讓它成為壹個永恒的謎。
筆者認為,蔡京《重寧重寶錫錢》之所以世所罕見,是因為錫錢不僅質量低劣,而且在錢文也有問題,因此被宋徽宗下令收回銷毀。即使壹些“漏網之魚”散落在民間,也會因為質量差,容易被破壞而逐漸滅亡。歷經千年滄桑與波瀾,這枚幸存的含錫銅錢突然出現,解開了壹個永恒的謎團,印證了歷史。
可以說,這枚古錢在歷史、經濟、政治、考古、書法、冶金鑄造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