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如東古海堤
1.關於大堤——其實大堤建於鹽城,是在李大堤的基礎上修建改建的。李堤為唐代淮南西路險要使李成所築,北宋王續建。其主要堤段均在鹽城地區,《長風堰》史、《新唐書·李承傳》、《光緒鹽城誌》均有記載。它建於公元780年左右。北宋天禧五年,範仲淹來到東臺西溪任鹽監,重修並維護了原來的李堤,史稱“翰海堰”。堤防完成於1024-1028年(唐天聖年間),起於大豐的白駒、曹艷,止於嘉慶、鮑莉。龔凡堤也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範仲淹修建的,第二階段是由《顏氏誌》中記載的泰州知府張倫主持修建的。根據中國海堤工程的歷史,龔凡堤高十英尺,底部三英尺厚,頂部壹英尺寬。堤壩隨著水流蜿蜒向前。為了耗散堤外波浪的能量,堤外坡度較大,同時種植草皮,這也是最早的生物防護。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堤線都在高潮帶,不可能像現代技術那樣在低潮灘上築堤。範仲淹當上丞相後,後人對他的功績贊不絕口,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是感人的,所以蘇北和蘇中的古代海堤通常被稱為範公堤。
2.如東古海堤——如東古海堤與如東沙洲群合並有關。如東是由幾個沙洲組合而成,周福海在挖港、豐利壹帶,南沙在品茶壹帶,長沙在長沙鎮壹帶。當沙洲與陸地合並時,它們留下了潮汐通道和古代河流低地的地形。當時海堤很難修建,所以到了唐朝,分散的堤防只能分段修建。當地人稱之為帝國銀行,是朝廷下令修建的。帝國銀行是由當時的地方官員建造的,主要是鹽官。比如臺州知府徐子寅就建議鹽場官員分地盤。當時禦堤的方向是海防-洋口-胡鞍鋼-長沙-挖港-勝利街-海安九總橋。在長沙鎮轉彎的原因是海堤經過長沙島後到外緣,再到福海島。所以,聚珍鎮是如東最低的地區。王家灘附近的李家河,是壹條沙洲匯合登陸的退化感潮河流。當時這段海堤(多嘎紮至長沙鎮)也是如東古海堤的險段。舊海堤約1-2km處有壹凹陡坡彎,海堤內有壹深塘遺跡,為歷史空白,當地稱之為龍潭。現在海防公路已經建成,遺跡難覓。此外,在品茶鎮外,禦堤內側約3-4裏處,有壹夾堤,史稱姬公堤。雍正十二年(1734),由首席河長季增雲修建,現已夷平,不復存在。
目前如東的古禦堤在河西、香港周邊的海防公路南側,仍有遺跡。有興趣的不妨去現場看看古跡。
第二,如東近代海堤的建設
1965438+2006年6月,清末實業家張謇集資1.5萬銀元,創辦大禹墾荒公司。從王源港向北,填海造地48萬畝,後續13萬畝,聘請荷蘭水利工程師規劃設計。墾區的河流分為幹河和枯河。上世紀70年代,筆者對這些建築進行了拆除、大修和重建,發現其結構合理,鋼筋配比、混凝土強度、地基處理都十分精巧準確,令人驚嘆。
與張謇同時,浙江紹興的邵明華集資34萬銀元,籌建華豐墾荒公司;上海劉景德、如東周風禮白英等人合資成立了宜昌富士公司。在這壹點上,比如如東沿海地區的廢棄爐竈被開墾出來種植糧食和棉花,在東部和北部沿海灘塗發展很快。從王耀港到劉家堡子也形成了現代化的海堤線。目前大部分沿海高速公路都是沿著這條線修建的。
第三,建設如東現代海堤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舊海堤的建設標準達不到應有的強度、高度和厚度,也沒有科學的水文計算分析。1949年7月,臺風潮汐決堤,北坎鎮5000余漁民、鹽民受災嚴重,導致海水倒灌。1951年,如東縣人民政府設置了長達7公裏的老北坎大堤,帶動了如東近代圍墾築堤的熱潮。據統計,從1951到2007年的五十六年間,如東人先後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圍墾築堤。經過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堤防保障了如東數百萬人民的安全,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錄。歷屆老同誌繼承了先輩以海爭地的光榮傳統,壹代又壹代科技工作者從風中走來。
4.洋口港海堤建設開創了高科技海堤建設的先河。
2003年,作為江蘇沿海發展戰略的重點工程,洋口港正式開工。為配合港口腹地,洋口港基礎設施投資方香港包華集團先後投資65,438+0.1.00億元建設小洋口洋北堤二期、長沙鎮北坎外灘臨港工業區8公裏海堤。為確保臨港工業安全,建設單位對堤身穩定性和環境保護進行了精心論證、設計和施工,其建設標準達到百年壹遇,其防護標準是堤防建設史上的壹次飛躍。隨著洋口港人工島圍堤的成功,我們相信未來如東沿海圍堤將進入壹個更快、更高、更好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