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理想中所謂政教分明、人民富裕幸福的社會局面,指的是禹、唐、文、吳的統治,成王、。在“大同”的理想之下。見《禮記·李雲》。後者指的是領土上的和平以及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晉書·孫初傳》:“丘固,仲夏小康。”《唐末子同治明建宗長興四年》:“在位時,谷豐,兵稀,學五代,糙為小康。”
(2)這是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特定時期所要求的目標。展望1985第37期:“鄧小平說,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探索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說到底就是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經濟。第壹步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從1979年底提出這個目標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50美元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包括人口增長因素。”
(3)有壹點財富的家庭可以生活得很平靜。宋·洪邁《簡毅賈·武職·郎軍》:“我不能治我的命,我又窮又寂寞...但我長期受困於貧困,希望過上小康生活。”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丁乾熙:“楊難受,所以小康,鄙棄舊職。”《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夫君得此‘銀母’,家可從此小康。”郁達夫《遲桂花》:“家雖不富,也是小康之家。
(4)指家庭經濟狀況能維持中等生活水平:家庭小康;富裕的人。
(5)小康社會,是指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堅實的生活條件。
符曉小桂
等於“小富”,有錢就是“富”,有權就是“貴”。財富意味著富有和強大。
可見,這兩個詞的側重點是不壹樣的。“小康”多用於政治和社會場合,“小富小貴”只是壹種普遍的通俗說法。就富裕程度而言,“小富小貴”比“小康”好,“小富小貴”有強大的含義,而“小康”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