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籽料,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白色較多,還有青白玉、黃玉、碧玉、墨玉、青玉等。中小貴族多使用壹些玉質差壹點的和田玉和地方玉材。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諸侯相爭,戰事不斷,故稱這個多事之秋為戰國時期。這壹時期學術思想百家爭鳴,藝術上壹派繁榮。冶鐵業的發達和鐵器的大量使用,使玉雕工具和碾玉技術得到改進,進而使玉雕業飛躍發展,創造了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壹、玉料
戰國時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籽料,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白色較多,還有青白玉、黃玉、碧玉、墨玉、青玉等。中小貴族多使用壹些玉質差壹點的和田玉和地方玉材。其他玉石類材質有瑪瑙、石髓、綠松石、水晶、紫晶、滑石等。
二、工藝
戰國玉器雕刻技藝和工具比以前大有進步,日臻嫻熟的 透雕技法 、嘆為觀止的活環技術、走勢扭曲委婉的遊絲描刻線都是時代特色,最讓人叫絕的是打磨技術,許多玉器的拋光度能達到光彩照人的效果,俗稱“玻璃光”。
三、器型
戰國玉器的器型很多,以禮玉和飾玉為主, 且增加了許多新品種,主要有:
1.玉舞人 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多作長袖舞動狀,對漢代的玉舞人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2.玉具劍 玉劍飾發展到戰國已經品種齊全了,不僅有劍首、劍格,還有劍璏、劍珌。
3.出廓璧 多在孔內或外緣加飾對稱龍鳳等鏤空雕紋飾,顯得雍容華貴。
4.玉羽觴 又稱玉耳杯。羽觴是盛酒的容器,用玉來做更能彰顯使用者的身份。
5.雞心佩 從殷商實用器玉韘演變而來,其形從圓筒形逐漸向扁平式發展,且兩側加以紋飾,並從實用器演變為崇武尚武之佩。
6.玉印 印章的起源應該更早,但用玉制印應是戰國首創。
7.玉帶鉤 雖良渚文化玉器就出現了玉帶鉤這種器型,但真正盛行是在戰國。
8.雙龍首佩 春秋時期已多見雙龍首型璜,其造型是單純地作拱橋狀,這種玉器發展到戰國時期變成較為繁復的雙龍首佩。造型仍以原來的雙龍首為主體,在其上下邊緣附設對稱式鏤雕雙龍、雙鳳、獸面等紋飾,使玉佩造型更為豐滿;由原來的單行對稱,變為二或三層對稱,豐富和增強了對稱形式美;由於施用透雕工藝,使得器物更加玲瓏剔透,別具動感。
四、紋飾
戰國玉器上的線條,包括造型的輪廓線和紋飾的陰陽線,均鋒利挺勁,準確流暢。紋飾基本延續春秋時式樣,如谷紋、勾雲紋、卷雲紋、蟠螭紋等。但相比春秋,又有了變化,以谷紋為例:谷紋可大致分為三類。第壹類,淺浮雕谷紋,它是春秋晚期玉器谷紋的承襲型,特點是形體比例多數為趨小,中間突起部分手感尖銳,谷粒底部出尖鉤,排列密致有序;第二類,扁矮形谷紋,用陰線鉤出谷紋輪廓、使中間處成略突起的谷粒,特點是手觸感覺凸起回鈍,無尖銳感,谷粒底部有尖鉤線,排列有序或無序;第三類,陰線谷紋,可視為第壹、二類谷紋的簡約型,線組寬度均勻刀法粗放有力,排列有序或無序,手感平坦。
戰國玉器創新型紋飾較多,如連線乳釘卷雲紋、蒲紋、獸面紋和束絲紋及谷紋(或薄紋)組合等。最值得壹提的是新興的連線乳釘卷雲紋,是由單陰線與淡浮雕乳釘相結合形成卷雲狀且彼此連鎖的紋飾。這種紋飾考古界、學術界皆無公認的定名,我們姑且將它簡稱為“連線乳釘卷雲紋”。它的形式,細線代表陰線紋,圓點代表乳釘。這種紋飾的直接源頭可能是春秋玉器常見的陰線刻卷雲紋。如果將其兩端的卷雲狀變成乳釘形,則與連線乳釘卷雲紋相似。乳釘卷雲紋的形式特征是:陰線與淺浮雕相結合,豐富了紋飾的層次感、相互連鎖的結構增強了紋飾的繁復華麗的格調。新創的連線乳釘卷雲紋,在漢代玉器中得到廣泛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