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玉器,器形規整,棱角分明,棱角分明。墻上的圖案密集而復雜,常飾以谷紋、雲紋等藏於地下的幾何圖案。
戰國晚期是釉陶流行的高峰,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在湖南長沙楊家山發現的壹件戰國時期米黃色的有紋路圖案的釉陶,就是這個時候仿玉的代表。它是米色的,直徑為11.3厘米,厚度為0.2厘米。它的形狀和裝飾與周代玉相同,是壹個圓形的扁平體,裏面有壹個圓孔,表面有紋理圖案。
這面墻是壓鑄成型的,制作規整,色澤溫潤,顯示了戰國時期中國玻璃制造業的高度成就,真是無價之寶。
長沙梅子山墓發現的青花谷紋琉璃墻,直徑11.5厘米,孔徑4.7厘米。藍白色,圓扁,中間有圓孔,表面光滑。有凸起的紋線,但另壹面不光滑,紋線只是局部凸起,所以整個器皿和裝飾品的排列不是很有規律。這面墻壹方面花紋突出,另壹方面不突出,體現了戰國時期楚國的彩色玻璃生產技術。
湖南湘潭縣楊家橋鎮焦坨村古墓葬,發現壹面戰國時期雕刻的卷雲琉璃墻,直徑13.6厘米,內徑4.5厘米,厚0.3厘米。
湖南益陽帝墓村戰國晚期墓地* * *包括五座豎孔土坑墓。令人驚訝的是,其中三座墓葬發現了三件釉陶,保存較為完好,呈淺綠色,底色為白色,讓人愛不釋手。這三面琉璃墻可能是放在死者頭後避邪的。
除了在安徽壽縣和福建閩侯發現的少數玉質釉壁外,大部分是在湖南長沙附近的楚墓中發現的。因此推測長沙地區可能是戰國時期琉璃墻的主要產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