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uploadfiles/pic2/nu140.jpg
古代閨房必備品——千姿百態的中華古鏡
鏡子是古時女子的時髦用品,其上的雕刻也反映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格。
新石器時代的七角星紋鏡, 透露著人類遠古的氣息。
戰國的錯金銀蟠螭紋鏡,與著名的龍鳳帛畫如出壹轍。
唐的螺鈿高士宴樂鏡,讓人想起韓熙載夜宴圖……
/mmsource/images/2004/04/27/whwqy0427-057.jpg
每當我們每天使用玻璃鏡子時,您是否會想到祖先使用的是什麽鏡子呢!現在的玻璃鏡子是從明清年代才有的,在這之前祖先是用壹銅盆(古稱“鑒”)盛水照容,後來才有了銅鏡和鐵鏡,鐵鏡是難以長期流傳的,古銅鏡是用銅、錫、鉛合金鑄成的青銅鏡,傳世和出土數量都很多,只要您去留意,可以發現大量的自戰國時代開始,至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時代的銅鏡,它們形狀、紋飾各異,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是古代青銅文化中得壹朵奇葩,有著極高的考古和收藏價值。近年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銅鏡文化及古銅鏡收藏熱。
鏡的起源
鏡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必不可少的用具,流行了幾千年,由遠古時代映水照容而只使用(鑒)盛水照面整容,由於使用不方便,後發展為鑄制青銅鏡,中國的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是4000多年前齊家文化時代的,它的歷史比青銅時代還要早,在殷商、西周以前青銅鏡是王室勛戚、高級貴族的專用器具,平民百姓無緣享用,至春秋戰國時,壹般貴族可以使用,秦漢以降成為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用具,所以我們所見的古銅鏡均是戰國是明、清年代的,再往後便由玻璃鏡子所取代。
銅鏡的形制
古鏡絕大多數為圓形,少數為方形、長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帶手柄的。圓在中國古代是豐滿、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漢語中團圓、圓滿是祥和的詞語。銅鏡光亮的壹面為鏡面,反面中央設鈕以穿絳帶便於手執使用。鏡背素面外,大多數鑄有圖案和銘文,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
為方便使用,古鏡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壹般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間,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於50毫米、大於300毫米為罕見鏡種。重量壹般在幾十克至300~400克之間,極少數達700~800克。
銅鏡的鑄制
銅鏡由紅銅和錫、鉛合金(即青銅)鑄制,古代青銅稱“金”,比較珍貴,史料或金文所講的“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據唐《貞觀政要》:“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門閣,出閣門後,監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彜議,以監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足可見青銅的珍貴,二十斤即可換人命壹條。
古代鑄鏡采用“範鑄法”,即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銘文,陰幹後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制泥範,同樣陰幹燒制成陶範,熔化合金,將合金澆註入陶範範腔裏成器,脫範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位青銅鏡成品。壹面青銅鏡是否采用“範鑄法”鑄制,使鑒定古井真偽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