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壹般來說,手槍可分為半自動手槍和自動手槍兩種,其中半自動手槍又可分為左輪手槍和常規半自動手槍。手槍的作用是壹般情況下近距離作戰中士兵的主要武器,比如室內作戰、狹小空間的巷戰等。此外,手槍也是在最後關頭出現緊急情況時自衛的重要武器裝備。
壹般情況下,手槍的有效射擊距離只有50米左右。當然也有像“毛瑟”這樣的軍用手槍,射擊精度極佳,射擊距離極遠。“毛瑟”軍用手槍的有效射擊距離甚至達到了150米左右。
手槍的誕生時期還是不壹樣的。15世紀中葉出現了真正握柄、外形與現代手槍大致相同的“手槍”。手槍剛出來的時候,當時手槍和“步槍”的巨大區別可能只是縮短了槍管,和步槍相比工作原理沒有任何變化。
如果把時間追溯到14世紀初,我國當時已經發明了手槍的雛形,也是現代手持熱武器的先驅。當時我國已經發明了壹種長度很短的手持器皿,長約30厘米,大致相當於現代手槍的體積。
隨著手槍的出現,當時世界各國軍隊都非常喜歡手槍,手槍體積小,便於攜帶,具有最後關頭自衛火力的優勢。所以手槍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了火繩槍、轉輪手槍、燧發槍、現代自動手槍的歷程。雖然本文中我要講的左輪手槍和54式手槍都屬於半自動手槍的行列,但是它們的半自動原理卻大相徑庭。54式手槍依靠火藥產生的高壓氣體推動槍機上膛,轉輪手槍依靠手指扣動扳機產生的動能激發撞針推動轉輪手槍。
中國“54式”手槍的前身
在1950之前,我軍使用的槍械種類包括手槍都非常復雜,既有戰場上繳獲的美制裝備,也有蘇聯援助的蘇制武器。更何況二戰末期,日本交出了大量槍械,甚至還有之前各種“軍閥”生產的仿制武器。武器裝備的“復雜”也會造成戰時後方後勤補給的極大困難,很容易遇到“彈盡糧絕”的情況。在50年代初的戰爭中,我國大量士兵參戰,也正是由於槍支的“復雜性”,導致彈藥緊缺,使我國前線的士兵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俗話說,有困難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能不斷推動自己前進。正是因為意識到戰場上發現的不足,我國才決心開始批量生產自己的制式手槍。
從1951開始,中國正式準備仿制蘇式“TT-1930”手槍,稱仿制只是在中國組裝生產。因為中國生產的“51”手槍確實原封不動地抄襲了蘇聯的“TT-1930”手槍,中國自己當時也沒有對“51”手槍進行任何改進。當時“51”手槍的所有生產設備和機床,以及各種技術圖紙,甚至流水線上的技術軍事人員,都是由當時的蘇聯“經手”和協助的。文中提到的“54式”手槍,是在當時國產的“51式”手槍的基礎上,在了解到各種缺點後改進的。
中國的51手槍壹出來就馬上投入實戰。畢竟蘇制“TT-1930”手槍早在二戰時就已經參與實戰,中國只是扮演了壹個組裝新手的角色。但是投入戰場的51手槍並沒有得到前線士兵的好評,甚至很多士兵對這種國內首次量產的制式手槍非常反感。也可能是當時我軍還在大量使用“毛瑟”軍用手槍,毛瑟軍用手槍除了體積大,攜帶不方便之外,確實是大多數手槍中最上乘的。
它還用來與毛瑟軍用手槍作戰,所以當時我國許多官兵並不把手槍當作簡單的自衛武器。比如有效射程50米的普通手槍,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作為攻擊目標,只能作為防身武器配備。而毛瑟軍用手槍則大不相同,有效射程150m甚至200m,這就賦予了毛瑟軍用手槍良好的進攻性能。除了用於自衛外,毛瑟軍用手槍憑借其遠程射程,確實可以在戰場上攻擊敵人的目標。
這壹次,“51”手槍與“毛瑟”軍用手槍的性能對比是毋庸置疑的。前者只有防身性能,後者除了防身性能之外確實有非常好的進攻性能。
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不難理解我軍官兵在配發了51手槍後,依然對“毛瑟”軍用手槍念念不忘。
“54”軍用手槍由“51”手槍改進而來。
正是因為戰爭,我國被迫簡單組裝了當時蘇聯的“TT-1930/1933”手槍,組裝的51手槍實際上並不適合我軍在戰場上的需要。到1953,隨著戰爭的結束,讓我國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的輕武器計劃。在這壹年,我國開始聚集大量國內和蘇聯的專家,深入研究51手槍在實戰中的不足。
在了解了這種手槍的所有缺點後,我立即對它進行了改進,比如減少槍托的手柄,以便我們的士兵更好地用槍射擊。
以51手槍為基礎,54手槍堪稱我國建國以來的1正版仿真槍。1954手槍是抄襲蘇聯提供的全方位圖紙,以及槍械使用的各種生產技術和原材料。在整體性能上,54式手槍和蘇聯“TT-1930/1933”手槍壹樣,使用7.62毫米手槍子彈。這種手槍的半自動裝彈方式采用了和原來壹樣的原理,利用子彈發射後火藥產生的後坐力推動槍機重新裝彈。
中國仿制的54式半自動手槍,靠槍管擺動鎖定,而54式半自動手槍壹直是空槍掛機設計。但是早期的54式半自動手槍沒有設計錘保險,這也導致了早期54式手槍容易走火的情況。
54式手槍壹般能適應大多數惡劣環境,在最大有效射程上也不錯。如果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兵,在使用54式手槍時,甚至可以準確命中約100米的人體目標。54手槍的威力也很大。在近距離格鬥中,只要用那把54手槍打中敵人1~2槍,就要他的命。54式手槍雖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但在實戰中接觸時不容易損壞。
但是這種手槍有壹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經常卡槍,54式手槍的卡槍現象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中國在1954的51半自動手槍基礎上,研制定型的54式手槍,威力大,實戰性能強。這也是我國1裝備的制式武器,主要用於發放給執行特種作戰的官兵和指戰員。由於生產價格極低,結構簡單,易於制造等優點,這種手槍問世後,中國開始大規模生產。到1987,在短短的33年時間裏,54式手槍的總量產已達3500萬支,也可以說是當時我軍裝備的最重要的制式手槍。
現在,54式手槍早已落後於現在的時代,其原型“TT-1930/1933”手槍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退役。
54式手槍為什麽能“經久不衰”
自1954問世以來,54式手槍已在我軍服役60余年,近幾年仍未完全退役。54式手槍之所以能在我國有這麽長的服役期,是因為這種槍確實好用,“威力大”也是我國很多軍人喜歡他的重要因素。再者,54式手槍在實戰環境下的性能還算不錯,這讓本就對武器裝備緊張的我軍士兵非常珍惜54式半自動手槍。
在“92式”手槍問世之前,54式軍用手槍的優異性能使其地位是任何武器都無法企及的。
54式軍用手槍至今仍在服役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這種手槍產量巨大,從問世至今仍有大量庫存積壓。92式手槍出現後,當時中國制造的54式手槍數量約為四五千萬支,使用這種手槍的軍警單位也非常廣泛。當時無論是現役的軍隊,還是武警,甚至是警察和民兵都配備了大量的54式軍用手槍,這也造就了這種手槍,短時間內完全退出現役是不可能的。54式軍用手槍的退役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92式軍用手槍的產量和我軍的軍費開支。
不管怎麽說,54式手槍對我國來說是壹種優秀的輕武器,也為我國手槍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目前,我國現役部隊大部分都換上了新式“92式”手槍,我國警用裝備也在逐步退役54式手槍。新的“05”左輪手槍和“92”警用(軍用)手槍將接過“54”手槍的重擔,在我軍警界繼續肩負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