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世界少不了爭論。
尤其發生壹些熱點事件時,網上總會有幾撥人,吵得不可開交,都覺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實。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壹個著名概念:信息繭房。
簡單地說,如果人們壹味被動接收信息,久而久之,便會“作繭自縛”,固化認知,走向封閉,遠離真相。
妳看到的,永遠都是別人想讓妳看到的。
妳聽到的,永遠都是妳聽起來最動聽的。
妳學到的,永遠都是妳做起來最拿手的。
尤其當下的互聯網產品,設計邏輯基本上都是按照興趣推薦,從而導致妳越來越看不到個人興趣之外的世界。
這讓妳下意識覺得,我代表大多數,我是正義的化身,我才是對的。
而別人呢,只要觀點稍有不同,就是少數的、反動的,是異教徒。
越無知越自信,越淺薄越驕傲。
更有甚者,矛盾激化、群情激憤、觀點撕裂、站隊互攻。
可悲的是,許多人深陷其中,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少數派,在渾渾噩噩中做了井底之蛙。
02. 分析原因
是什麽讓妳誤入了“信息繭房”的圈套?
《認知覺醒》壹書中說:
我們當前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天性上,不過在現代社會,用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來代替它們顯然更加貼切。
這是人類遠古時期求生自保的法寶,卻也成了現代人追求進步的絆腳石。
我們習慣於逃避高耗能的思考,躺在舒服的沙發上聽信被量身打造的“真實”信息。
這讓我想起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
傳說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個古怪的風俗,
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
而那些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餵老虎。
最終這個國家的結局,可想而知。
03. 解決方法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要打破“信息繭房”,就要學會博采眾長。
多讀書。 壹本書,是壹套“思維模式”。
讀的書越多,妳就會理解越多不同的思維模式,謙遜,平和。
從小時候開始,家人就會在睡前叮囑我捂好被子,拉下窗簾,怕我著涼,怕我睡不好。
睡前拉窗簾,好像已經天經地義,無需辯駁。
直到我讀到神經科醫生樺澤紫苑的《為什麽精英都是時間控》,才發現打開窗簾睡覺可以讓陽光把我們自然喚醒,讓起床變得輕松愜意。
因為陽光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是壹種控制我們睡眠和清醒的神經遞質。
兩種觀點,孰優孰劣?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各自親身嘗試壹下便知。
不過更重要的,是我與作者,秉持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模式,各自幸福地生活了幾十年。
多交朋友。 壹個人,也是壹套“思維模式”。
接觸的人越多,越會發現自己“思維模式”的局限性,好奇,求知。
我曾經無意間點進了壹位設計師的公眾號。公眾號裏既有設計教程幹貨,又有職場經驗總結,還有號主的生活感悟分享。
關註了壹段時間後,發現這位號主經歷豐富,文章深刻生動。於是在申請好友時寫下這樣壹段話:
“我從您的設計文章中學習審美,從您的職場文章中學習處事。設計小白,交個朋友。”
我是設計行業的門外漢,但我深知“最要緊的是對生活興趣要廣壹點”。
興趣廣壹點,接觸的圈子多壹點,妳才能發現壹個真正五彩斑斕的世界,開啟“思維轉換”的開關,在各類新鮮視角中,不斷跳躍、遷徙。
多吸收正能量。 壹組算法,其實也是壹套“思維模式”,更是壹種工具。
工具的作用,取決於妳如何使用它。
就像前段時間新東方董宇輝的雙語直播,重新定義了直播帶貨。這裏不再是嘈雜甩賣的地攤夜市,而是家蘊含文化氣息的“古玩小店”。
“店老板”對自己手中商品如數家珍,娓娓而談。哪怕妳不買貨,也願意坐在他的身邊,安安靜靜地聽故事,學知識,在筆記本上默默記下:
“什麽是獨立?
聽世界的意見,保留自己的判斷。
不要變得狹隘,有失偏頗,
不要只聽自己喜歡的部分,
也不要變得附庸,隨波逐流,
失去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正能量,千金難換。
最後的話: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當妳能看到、接受、理解越多的不同,妳的眼界越廣、智慧越深、格局越大。
而許多時候的“對錯”無關“對錯”,只是立場不同。
願妳早日走出“信息繭房”,看見真實的世界,破繭成蝶。
以上,***勉。